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19-12-31
運城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覽
【國務院核定公布第七批(2013年)④】

【匼河遺址】
類型:古遺址 時代:舊石器時代
地址:芮城縣風陵渡鎮匼河村周圍
遺址南北長13500米,東西寬7500米,分布面積約101.25平方千米。遺址所在為河湖相沉積,地處黃河東岸臺地,東北高,西南低。以匼河村為中心,北至永濟市獨頭村北溝,南至澗口南溝,東至華望村,西至黃河岸邊。
匼河文化是從西侯度文化和藍田文化發展而來的,其地質時代為距今60萬年的中更新世早期,文化時代屬舊石器時代早期。同時又是丁村文化的祖先,它上與西侯度文化,下與丁村文化有一定的淵源關系。匼河遺址為研究我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發展序列增加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坡頭遺址】
類型:古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地址:芮城縣陌南鎮坡頭村
遺址北依中條山,南眺黃河,西臨恭水澗,東為坡頭溝,所處地形為山前緩坡帶,南北長約2400米,東西寬約875米,分布面積約200余萬平方米。
遺址于1955年發現,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等單位對遺址進行了復查,2003~2006年,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屬于該遺址的清涼寺墓地進行發掘。
坡頭遺址的文化層深1.5~6.5米,遺址范圍內發現有房址、窖穴、灰坑和墓葬。遺址出土的遺物分生產工具和生活工具兩大類。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與少量陶器,計有石斧、石鑿、石刀、陶刀等。生活用具皆為陶器,有尖底瓶、彩陶缽、夾砂罐、豆、鬲、甑、鼎等。

【金勝莊遺址】
類型:古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地址:芮城縣大王鎮金勝莊村及四周
遺址地處黃河北岸二級臺地,北高南低,東西長約3000米,南北寬約 600米,分布面積約18萬平方米。
該遺址1955年發現,1958年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遺址文化層厚1~3米,斷崖上暴露有灰坑,地表采集到大量的彩陶、泥質紅陶、夾砂紅陶、夾砂灰陶殘片,彩圖圖案有圓點、弧形三角紋,器表紋飾有繩紋、劃紋及附加堆紋,器形有尖底瓶、缽、罐、鬲等,另外還采集有石斧、石鏟等。
金勝莊遺址的主體內涵屬于廟底溝文化遺存。遺址分布范圍廣,文化層包涵器物豐富,對研究晉南新石器時代的歷史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料。

【東莊遺址】
類型:古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地址:芮城縣永樂鎮岳村南300米處
遺址地處黃河北岸一級臺地,南臨黃河,分布面積約20萬平方米,1958年發現,1959年黃河水庫考古隊發掘。遺址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200米,中部有一條南北向的路溝將遺址分割為東西兩部分,文化層厚0.4~1米。遺跡有房址、窖穴、墓葬等,遺址內仰韶時代遺存發現的房基平面呈圓形,居住面為白灰地面,另有橢圓形居住面,徑3.8~4.8米。東莊遺址的發掘,豐富了對仰韶時代的認識。仰韶時代早期的東莊類型分布于山西晉南各地,因1958年發掘芮城縣東莊村遺址最為典型而得名。

【西王村遺址】
類型:古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地址:芮城縣風陵渡鎮西王村西南側的黃河北岸一級臺地上
遺址東北緊接西王村,西北約5千米即中條山南麓,南臨黃河,西與潼關隔河相望,1960年發現,同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發掘。遺址東西長約350米,南北約300米,總面積約10.5萬平方米,發掘面積385平方米,分為南北兩區。遺跡現象包括仰韶早期灰坑和甕棺葬以及仰韶晚期、龍山時期的灰坑等。西王村遺址屬新石器時代廟底溝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的代表性遺存,豐富了對晉西南的汾水和涑水流域仰韶晚期遺存的認識,考古界將此處的仰韶晚期文化命名為“西王村類型”,成為代表中原地區仰韶文化晚期發展階段的標志性遺存。

【周家莊遺址】
類型:古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地址:絳縣橫水鎮周家莊村北
此處地勢北高南低,南臨涑水河,遺址高出現在的涑水河道20米,其北為絳山(南山、紫金山),整個遺址坐落在山前的沖積扇上,地勢由北向南逐漸降低。遺址發現于20世紀50年代,總面積達500余萬平方米,包含仰韶中晚期、廟底溝二期、二里頭期和二里崗期多個時期的遺存,有灰坑、墓葬和壕溝,以由環壕圍繞的龍山時期聚落面積最大。從發掘結果來看,周家莊龍山時期的環壕聚落,是本地區最大的中心聚落,以壕代城,環壕之內安置居址、墓地,應為該區域的最高統轄中心。周家莊遺址對于探索本地區早期復雜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

【古魏城遺址】
類型:古遺址 時代:周
地址:芮城縣城北2.5千米處
該遺址于1956年發現,1961年、1962年進行調查。城址平面呈方形,方向正北,周長約4500米,東西寬1197米,南北長1203米,面積約144萬平方米。城墻由夯土版筑而成,城基寬度一般在13~15米之間。北城墻保存最好,東、南兩城墻現存殘段與基址,西城墻殘存很少。南城墻全長1150米,殘高約1~5米。東城墻全長1268米左右,偏北處保留城門遺跡。北城墻全長約1197米。西城墻全長約1000米,呈弧形,中間向外凸出,自西北城角往南465米有城門遺跡。古城東南、東北、西北三個城角均保存較好。遺址出土西周時期青銅器,戰國時期筒瓦、板瓦等,另見有少量漢代堆積。
古魏城遺址保存完好,是研究我國早期城址的寶貴資料。

【下陽城遺址】
類型:古遺址 時代:周
地址:平陸縣張村鎮太陽渡村南 300米
該遺址俗稱“金雞堡”,發現于20世紀50年代,1982年進行全面調查。遺址平面南北長約3500米,東西寬2000米,面積700萬平方米,地表殘存墻垣數段,其中最長一段長約200米,寬3~5米,殘高4~6米,墻體為夯筑。城內發現西周至春秋時期墓葬,出土銅編鐘、鼎、簋、豆、壺、車馬器以及玉器等隨葬品。下陽城遺址面積大,建造時代早,文化遺存豐富,對研究兩周時期的古代城址的建造、形制,貴族墓的埋葬習俗、規制以及虢國歷史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虞國古城遺址】
類型:古遺址 時代:周
地址:平陸縣張店鎮古城村四周、張店村東南
該遺址發現于20世紀50年代初,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500米,南北寬約1000米,面積150萬平方米,城墻夯筑,墻基寬15~20米,南、北城墻保存較好,現殘存城外郭南城墻西段300余米,西城墻南段殘長100余米。
城址內發現火膛與文化層,城內曾鉆探出大型夯土基址。在城址附近還發現棗園村西周墓群、堯店滑里春秋墓群等。

【程村遺址】
類型:古遺址 時代:東周
地址:臨猗縣廟上鄉程村東北部
1987年發現,1988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對墓地發掘。遺址東西寬約1100米,南北長1150米,面積126.5萬平方米。斷崖上暴露有文化層和大量陶片。墓地在遺址西南部,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40米,占地面積2.8萬平方米。經鉆探確認墓葬和車馬坑共226座,其中車馬坑10余座,清理墓葬52座、車馬坑8座。程村遺址保存較好,歷史較長,對東周時期考古學文化分期與年代、墓葬制度、東周時期車制等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猗氏故城】
類型:古遺址 時代:西漢
地址:臨猗縣牛杜鎮鐵匠營村東側
該城址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125萬平方米,現存城墻最高處達8.7米,一般厚19~21.3米,城墻夯筑,夯層厚9~10厘米。除西墻分為長180米、236米兩段外,其余均保存完好,東墻長981米,西墻長980米,南墻長1296米,北墻長1279米,共開八門,每面兩座,各門寬16米,進深20米。猗氏故城遺址規模較大,保存完好,使用時間長,對研究中國古代城池、筑城技術以及先秦兩漢南北朝時期晉南地區政治、經濟、軍事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玉壁城遺址】
類型:古遺址 時代:北朝
地址:稷山縣太陽鄉白家莊、均安村一帶
該城址整體略呈“凹”字型,東西長1850米,南北寬1430米,總面積264.6萬平方米,現存殘長約300米的南墻,寬3~8米,殘高2~8米,墻體為夯筑,城內西北有大型夯土基址,在其南部斷崖處有一直徑約3米、深8米、俗稱為“萬人坑”的大型亂葬坑,西、北城角有烽火臺基址。
該城始建于西魏大統四年538年,西魏大統十二年546年,東魏丞相高歡傾全國之力,與西魏在玉壁城進行了一場歷時60多天的戰爭。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