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fā)布者:時間:2019-12-30
2007年11月,蚌埠市委市政府發(fā)布蚌埠城市精神主題詞:禹風厚德,孕沙成珠,務實開放,創(chuàng)業(yè)爭先。至此,大禹治水的故事又為蚌埠改革開放注入精神力量。
“夏之興也以涂山。”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以治水之功,贏得了眾部落的擁戴。約在公元前2070年,大禹召集各地部落在今蚌埠西郊涂山腳下禹會村會盟。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重要盟會,確立了大禹在各部落中的領(lǐng)袖地位,被認為是與夏朝建立相關(guān)的標志性事件。
禹會諸侯
中華遠古英雄大禹,亦稱夏禹、戎禹、帝禹,以其治水功勛卓著,“水土平成”,贏得天下?lián)碜o,舜將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的權(quán)位禪讓給他。后來,禹在同其他部落的爭斗中,又取得前所未有的勝利,統(tǒng)一了活動在淮河流域一帶的東方淮夷部落,在部落聯(lián)盟中享有極高的威望,為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奠定了基礎(chǔ),從此開始了中國的文明時代。蚌埠西郊涂山腳下禹會村,就是禹會諸侯之地,我國有史記載的第一次各地部落集會之處。
涂山之會在史料中多有記載。如《左傳·哀公七年》中有“禹合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記載;《后漢書》中有“至于涂山之會,諸侯承唐虞之盛,執(zhí)玉帛亦有萬國。是以《山海經(jīng)》稱禹使大章步自東極,至于西垂,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內(nèi)容;《竹書紀年·夏紀》有“禹娶涂山氏女。禹五年巡狩,會諸侯于涂山”說法;《淮南子·原道訓》也提及“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合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等。
涂山之會確立了大禹在各部落中的領(lǐng)袖地位,一般被認為是夏朝建立的標志性事件。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仿宋版《史記·夏本紀》記載:“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史記·外戚世家》記載:“夏之興也以涂山。”
作為夏朝的開創(chuàng)者,禹為天下蒼生奔走,為后世君主立下典范。《尚書·禹貢》載,大禹即天子位,定九州、五服,即以名山大川為標志,將天下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以王都四面五百里為甸服,而后每隔五百里往外增加一個圈層,形成甸、侯、綏、要、荒五服的治理格局。《淮南子·氾論訓》云:“禹之時,以五音聽治,懸鐘鼓磬鐸,置鞀,以待四方之士。為號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諭寡人以義者擊鐘,告寡人以事者振鐸,語寡人以憂者擊磬,有獄訟者搖鞀。”蚌埠張公島立有禹王聽五音治國雕塑。唐柳宗元在《涂山銘》中高度評價涂山,認為是大禹“功之所由定,德之所由濟,政之所由立”之地。如今,中國人自稱“華人”“華夏兒女”,即源自華夏氏部落大禹在蚌埠涂山奠基的夏王朝。涂山,中國歷史文化名山,因此成為華夏兒女特別是淮河流域人們心中的圣地。
大禹紀念地
后世景仰大禹的神功,也常效仿。開始是帝王召集諸侯,如成湯滅夏奪取政權(quán)后,曾大會諸侯于北亳,與會者3000人;《竹書紀年·周紀》載:周“穆王三十九年(前938),王會諸侯于涂山”;《左傳》載:西周“穆(王)有涂山之會”;《史記·楚世家》載:“穆王有涂山之會。”后逐步演變到有實力的諸侯盟會,一般性的諸侯盟會。有關(guān)在今蚌埠境內(nèi)的盟會,《左傳》就有周靈王二十三年(前559)諸侯會吳于向城(今懷遠縣古城鎮(zhèn)三官村)的記載,《史記》就有周顯王二十三年(前346)齊魏相會于平阿(今懷遠縣平阿山下)的記載。
作為夏代第一位天子,與堯、舜齊名的賢圣帝王,大禹似一座豐碑,高山景行,流傳下“禹生石紐”“禹行舜趨”“涂山之會”“禹立諫鼓”“禹湯文武”“禹湯黃老”“禹拜昌言”等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
大禹的足跡遍布中華大地,大禹治水的故事在全國很多地方世代相傳。
因為大禹治水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全國有很多與禹有關(guān)的紀念地,可分為三類。一類是與大禹的出生、會諸侯、建都地點有關(guān)的地名,如四川北川羌族自治縣禹里羌族自治鄉(xiāng)、安徽蚌埠禹會區(qū)禹會村、河南禹州市、山西夏縣中條山麓禹王城址、江蘇邳州禹王山(今名勝陽山)等。一類是與紀念大禹治水有關(guān)的地名,如山東禹城縣、安徽寧國市中溪鎮(zhèn)中田村溪塢里禹堯尖(山名)等。還有一類是很多地方所建的不同類型的紀念大禹的遺跡,如安徽懷遠縣城有大禹像,陜西韓城市有禹門、旬陽縣有摩崖石刻“禹穴”及大禹像、壺口瀑布下游立有大禹像,山西河津市有禹門口、芮城縣有大禹塑像,河南開封市郊有禹王臺、禹州市城內(nèi)有大禹塑像及禹王鎖蛟井、洛陽有禹鑿龍門傳說,湖北武漢龜山東端有禹功磯、宜昌黃陵廟供有大禹塑像,湖南長沙岳麓山巔有禹王碑,江蘇蘇州太湖沿岸村落都供奉“水神”禹王雕像、啟東有大禹像,四川南江縣建有禹王宮、汶川有大禹塑像,山東濟南、兗州有大禹像,山東嘉祥武梁祠存有東漢畫像石大禹像,浙江紹興有大禹陵,甘肅蘭州有大禹像等,不可勝數(shù),足見大禹神功對華夏的深遠影響。
在所有紀念地中,唯一與禹會諸侯有關(guān)的,是安徽蚌埠禹會區(qū)禹會村。
(《蚌埠日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quán)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quán)轉(zhuǎn)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