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fā)布者:陳永年時間:2019-11-11

許石勇(右一)在自家的示范園里,和左冬至(左一)等人一起觀察梨樹生長情況 本報記者 陳永年 攝
這是一個火熱的幾乎有點瘋狂的產業(yè)。
單一的梨樹品種,栽植面積4.4萬畝,占全鎮(zhèn)耕地面積的45%,還有1萬多畝的意向種植面積;總產值4億多元,畝均經濟效益上萬元,年收入10萬元至30萬元的有4500戶。
如果僅僅如此,也只是一個正處于高利潤向平均利潤過渡的特色產業(yè),雖然稀少卻并不鮮見。真正吸引人的,是當地從政府層面到種植帶頭人群體,普遍閃爍的理性光芒。他們并未被持續(xù)20多年的好行情所迷惑,而是充滿著濃濃的憂患意識。
一半是熾熱的火焰,一半是冷靜的海水——11月6日,記者前往鹽湖區(qū)龍居鎮(zhèn),近距離感觸紅香酥梨這一現代農業(yè)產業(yè)的脈絡和方向。
引種試栽
冒險之后僥幸成功
踏入龍居鎮(zhèn)政府會議室,工作人員指著一位頭發(fā)花白的老人說:“這就是龍居紅香酥梨的‘鼻祖’。”眾人哈哈大笑,但無一人反駁。
“鼻祖”名叫張立躍,龍居鎮(zhèn)南花村村民,是位普通的梨農。時勢造英雄,英雄也造時勢,在紅香酥梨這一產業(yè)上,他算得上一位功成的英雄。
1993年,張立躍在《山西果樹》雜志上看到一篇介紹鄭州果樹研究所一種名叫紅香酥梨新品種的文章,于是他便約上幾名村民,前往鄭州。見到了樹苗,村民們很失望,只有兩棵,僅锨把兒般粗,結出的梨也沒有出奇之處。但研發(fā)人員的一句話在他們心中燃起了火苗:“這是以后與香梨爭天下的品種!”
村民們想剪點接穗回家試種,但被干脆地拒絕了。
“人家的理由也對,只有這兩棵小樹,誰來都要剪,剪完也不夠啊。最后我們軟磨硬泡感動了對方,人家給了我們五六小截兒。”張立躍還特意補充了一句,“沒要一分錢!”
這個補充很重要,如今,研究所又研發(fā)了紅香酥梨的新品種,引種的條件是:每株100元,1萬株起步。
好在彼時非此時,那五六小截兒接穗被村民們用濕毛巾包著,視若珍寶地帶著跨過黃河,回到了龍居鎮(zhèn)。但是,研發(fā)人員再大的善意,也不能替代自然條件的約束,還沒有經過國家新品種鑒定的紅香酥梨能不能引種成功,誰也不知道。
這幾個村民分了接穗,在自家的適生苗上進行了嫁接,然后就交給了土地、雨水和陽光。農業(yè)就是這樣,不能急,急也沒有用。
第3年,張立躍的梨園里有一株樹結了兩顆,他品嘗了一下,與在果樹研究所吃的不一樣,有一點異味,而且也不紅。當然失望了,但又能怎樣?3年的時間和精力已經投進去了,有耐心的村民們決定再等等看。
就像人一樣,新品種的確存在著水土不服現象,過了幾年,梨的口味越來越好,甚至比它誕生地的品質還要好。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等待的耐心,在這期間,一些最先栽種的村民,已把梨園毀掉,種成了小麥或玉米——幾千年來,它們一直是這片土地的主角。
必須要說,在紅香酥梨的引種上,龍居人是超前甚至是激進的。在他們引種后的第6年,也就是1998年,紅香酥梨的國家級推廣鑒定才在張立躍的10畝梨園里進行,鑒定通過后,紅香酥梨有了“戶口”,第一群吃螃蟹的人才算見到了“先發(fā)紅利”。
當地將紅香酥梨的發(fā)展總結為“一慢二穩(wěn)三趕緊”:慢,是指1993年至1998年的試種階段;穩(wěn),是指1998年至2003年的穩(wěn)步擴展階段;趕緊,是指2003年至2008的快速發(fā)展階段。特別是從2005年開始,在種植戶的示范帶動下,產業(yè)迅速鋪開,到2008年栽植面積突破萬畝,形成了新的產業(yè)格局。
紅香酥梨的引種、擴大,始自民間力量,主要由示范帶動推進,并沒有“有形的手”的過度干預。這其中,有經受住市場培育期考驗的先行者成了受人尊敬的“鼻祖”,也有沒耐心毀園種小麥最后又補栽“起個大早趕了晚集的”。一個產業(yè)的發(fā)展,特別是成功的產業(yè),肯定會有頭腦發(fā)熱式的孤勇和竟然成功的幸運,當然也會催生出眾多戲劇化的故事和屢屢反轉的情節(jié)。
繁花似錦
全鎮(zhèn)共享產業(yè)紅利
采訪時,王南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左冬至,開著自己的小型SUV汽車,載著記者行駛在田間道上,路的兩邊,全是介于黃紅之間的梨樹,煞是好看。
“不是這紅香酥梨,哪能想到能買得起這車?現在有了梨,我一年能買它兩輛。”左冬至拍著方向盤說。
梨值錢,不愁銷路,甚至在產業(yè)發(fā)展初期,哪怕是冬季修剪剪下的枝條都是寶貝。來自河北等地的急于引種的人在園中守候,一根3毛錢,邊拾邊數,當場給錢。
紅香酥梨在龍居鎮(zhèn)的發(fā)展,以王南村與南花村為最。王南村4984畝耕地,目前4300畝栽著紅香酥梨。但謹慎的左冬至,“醒悟”得有點遲。
左冬至家種有40畝地,全是小麥、玉米或棉花,一年收入3萬塊錢能讓一家人高興得咧嘴笑。2008年,看到周圍村民栽植梨樹的越來越多,他也試栽了5畝。“剛開始根本不把梨樹當回事,地里還套種著莊稼,施肥打藥時從樹苗上踩過來踩過去,一點都不心疼。”他說。
2011年,梨樹開始零星掛果,一下就賣了7000元錢,左冬至傻了眼。第二年收入又增加到了2萬元,一家人來勁了,栽種面積10畝、20畝一直增加到如今的30畝。今年,雖然只有15畝梨樹達到盛果期,左冬至依然收入30萬元。
受益的不僅是左冬至,當地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三五萬元貧困戶,十萬八萬剛起步,二三十萬很普通。”據統(tǒng)計,農戶年經濟效益最高的達70余萬元,30萬以上農戶120多戶,20萬至30萬元的近1500戶,10萬至20萬元的有3000多戶。
新興的產業(yè),改變著村民的生活方式。
龍居鎮(zhèn)的街道上,聚集著大大小小約40家飯店,但在農忙時節(jié),午飯超過12點依然會“一位難求”。而距離龍居鎮(zhèn)不到10公里的金井鄉(xiāng),街道上卻只有十數八家飯店,龍居人將其原因定性為“紅香酥梨”產業(yè)的發(fā)展。
如今,外出旅游的大巴車隔幾天就會在鎮(zhèn)上發(fā)一次,家中有年輕人的村民小轎車基本已經普及,熱衷在城里買房的村民甚至推升了運城市區(qū)西郊的房價。經過二十幾年的發(fā)展,原來“一個梨能換一盒煙”的驚嘆,早已變成用梨換房換車的“新常態(tài)”。
特有的適宜紅香酥梨生長的自然條件,再加上近幾年政府的大力推廣,龍居鎮(zhèn)紅香酥梨面積迅速擴大。2017年,全鎮(zhèn)紅香酥梨面積為2.7萬畝,2018年達到3萬畝,2019年增長到4.4萬畝,占到全鎮(zhèn)總耕地面積的45%左右,其中已達盛果期的有3.4萬畝。根據種植意向調查,今年還有1萬多畝耕地準備轉型發(fā)展紅香酥梨。
從效益上看,2017年平均畝產0.65萬公斤,每公斤價格2.4元;2018年受凍災影響,平均產量0.25萬公斤,每公斤價格3.6元;2019年受一次凍災和兩次風災影響,平均畝產0.5萬至0.6萬公斤,每畝直接經濟效益1.1萬至1.3萬元。
目前,全鎮(zhèn)僅紅香酥梨一個產業(yè),總產值達到4億多元。
破局之策
理性開路力克隱憂
紅香酥梨的發(fā)展,并不全是又“紅”又“香”。比如,張立躍心中的一個疙瘩,10年了都未能解開。
2010年,他通過各種渠道,準備出口馬來西亞,當時國內一公斤收購價為1.6元,馬方定價65毫米(果徑)以上一公斤3元,55毫米至60毫米的2.6元。國內客商一看,將價位抬升到2.2元一公斤,大小不論。最后,原來說好的梨農大部分圖干脆轉賣給了國內客商。外商的3個大集裝箱發(fā)到龍居,但最終只裝滿了一箱10萬公斤。此后,這個外商再沒和張立躍聯系過。
每逢有人調研,張立躍總要引用這個經歷,來佐證誠信的重要性。但在打造“天下紅梨第一鎮(zhèn)”的征途上,隱憂不僅僅是誠信。
任何農產品,都有著產量與質量的最佳平衡點,數量過多必定引發(fā)質量下降。為了追求產量,一些梨農施用速效化肥和激素,導致土壤壤板結,有機質含量降低,同時又因光照不充分致使果個偏小、著色不均,不僅影響了外觀,還影響著含糖量、耐儲存度等品質。
管理不當導致貯藏時間和貨架期的縮短,爛果率加大提高了經營成本,采摘期提前導致品質下降,果農之間惡性競爭破壞產業(yè)生態(tài),缺乏品牌營銷意識“有市場、無品牌”……面對調研中得到的這些問題,當地政府敏銳地認識到,這種品質的下降,在供不應求的向上行情中可能影響并不太大,如果供大于求行情向下的話,極有可能讓這個好不容易具備先發(fā)優(yōu)勢的產業(yè)遭到覆水之災。
龍居鎮(zhèn)黨委書記李路明說:“隨著面積擴大,總產增加,未來5年可能會出現賣梨難,價格可能下降,甚至有可能幅度較大。如果政府不提前干預和引導,梨農將會受到市場規(guī)律的懲罰,產業(yè)發(fā)展速度也會延緩,我們20多年形成的紅香酥梨產業(yè)可能會被鄰近地區(qū)超越,先天優(yōu)勢將會喪失殆盡。”
為此,龍居鎮(zhèn)甚至是鹽湖區(qū)開出了藥方:推進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調優(yōu)、調高、調精農業(yè)產業(yè),提高梨產業(yè)的質量和效益——
引導農民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聚集提質增效,在全鎮(zhèn)上下形成“不比產量比質量”的良好氛圍;依托中農樂和西張耿農民技術夜校,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方式實施產前、產中、產后全程培訓;發(fā)展專業(yè)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村經紀人隊伍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嚴格管控采摘時間,禁止提前采摘;建立質量承諾制,嚴格按照國家A級綠色水果標準把控化肥、激素、農藥的使用量;成立龍居鎮(zhèn)果業(yè)集團,抱團發(fā)展,杜絕惡性競爭;加快“龍居紅梨”地理標志申請步伐,按照“統(tǒng)一品牌、統(tǒng)一標準、統(tǒng)一包裝、統(tǒng)一宣傳、利益分享”原則,全力打造“龍居紅梨”知名品牌……
下崗職工許石勇建起了150畝的標準化示范園,更大的行距和株距方便更高程度的機械化應用,新品種的預選為未來發(fā)展積蓄著動力,智能水肥一體化設施可通過手機APP遠程操作施肥、澆水,先進的土壤氣象監(jiān)控系統(tǒng)可以讓農業(yè)生產更加精準與精細……這些,都代表著紅香酥梨生產者在個體層面的探索成果。
“在鹽湖,像我們這樣的單個品種超過4萬畝的特色產業(yè)很少見,在維護紅香酥梨產業(yè)發(fā)展上,我們政府要堅定信心,發(fā)揮主導作用,充分放大先發(fā)優(yōu)勢,用更細致的服務、更專業(yè)的運作,打造‘天下紅梨第一鎮(zhèn)’。”李路明說。
看到困難之后依然保持信心的,不僅是政府層面,還有越來越多的梨農。
“愛之深、恨之切”的張立躍,正在建設一個300畝的紅香酥梨示范園,在產業(yè)發(fā)展的2.0階段,這位老人還想再給村民們做次示范;
許石勇正在示范園里,對12畝梨樹進行品種的更新換代;
左冬至正忙著籌備為期10天的村民技術培訓;
……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