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09-24
運城市人社局大院內的南側,是在外務工人員服務中心辦公的地方,寬敞的大廳中,工作人員一人一個崗位,都在忙著手頭的事情。當打聽哪位是姚川泉時,一個小伙子站了起來,認真地問,找姚主任啊?他在里面的辦公室。
只是一個稱謂上的不同,卻能感覺到同事們對他的尊重。事先已知道姚川泉是個80后,80后能在同事中有這樣的威信,靠的不會是年齡,而一定是別的什么。
帶路的小伙子很有禮貌地敲了幾下門,里面傳來了一個年輕的聲音:“誰呀?”
“主任,有人找您。”
門隨即打開,眼前是一個窄得有些逼仄的辦公室。原本寬敞的窗戶,被遮住了一部分。一張桌子朝東放著,一把椅子緊挨著桌子放在西邊,椅子的背后就是墻。沿著米黃色的隔板墻擺放著兩把椅子,供來訪者暫坐。
“鳳還巢”的概念
眼前的姚川泉留著短短的頭發,看起來平淡無奇。他因何當選市勞模?他為運城的發展奉獻了什么?9月10日,記者采訪了他。
話題從全市的三大發展計劃“龍騰虎躍”“群星燦爛”和“鳳還巢”說起。
2017年3月,運城市制定實施了在外務工和創業人員關心關愛計劃,又稱“鳳還巢”計劃。和大家理解的“引鳳還巢”不一樣,在姚川泉的解說中,這一概念開始明晰起來。
他語速極快,因為他對所講述的事情爛熟于心,太了解了。
“‘鳳還巢’,用劉志宏書記的話說就是‘抓兩頭,帶中間’,一頭‘送出去’,一頭‘引進來’,我們負責做好中間服務。”說起本職工作,姚川泉如數家珍,“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打造勞務輸出品牌,把有志在外創業的人員成批送出去;吸引本土人才回歸、吸引在外人才返鄉創業,助力家鄉建設;建設關心關愛服務體系,帶動就業人員更好地就業創業。”
“通俗地講,‘鳳還巢’工作,不僅要引‘鳳’,還要培養‘鳳’,送‘鳳’出去創業,‘鳳’感受溫暖,以感恩之心,自愿回家鄉,投資興業,助力家鄉建設。”姚川泉說。
通過姚川泉的介紹,我們知道了,為了“鳳還巢”,有許多人在背后默默付出。因為這項工作是運城市原創的方案、智慧,全國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工作人員都是邊工作、邊探索、邊總結,在推進的過程中,一點點向前。姚川泉就是其中的一位。
八百多個日夜的堅守
“鳳還巢”工作,運城市委主要領導極其重視。劉志宏書記隨時要聽取匯報,要看進展材料。可以說,這項工作是市人社局直接向市委領導負責的工作,來不得半點馬虎與遲緩。
材料多、任務重。“鳳還巢”匯報材料,要與全市各項重點工作的進展相吻合,它必須有一個非常新鮮、動感的語言背景和環境,要言之有物,要以全新的思想和做法,要一目了然,有真材實料,有思想、有見地、有效果、有成績,要更全面、更精準。
“劉書記喜歡看報紙,《運城日報》天天早上看,好幾次都是在報上直接作批示。《河津全力打造特色勞務品牌》那篇報道,是劉書記在報上親筆批示,然后下發給我們。《中共運城市委市政府致全市在外創業務工人員的一封信》,我們改了20多稿,送上去還是通不過。最終的定稿,是劉書記親手動筆改好的。”姚川泉說。
好多材料都需要這樣十幾稿二十幾稿地改。頂著巨大的壓力,熬夜加班是常態,全年基本沒有休假,在為“鳳還巢”打基礎的各項工作中,他度過了八百多個日日夜夜。
如何從學包裝工程的一名工科生到單位文書“大拿”,姚川泉說:“實踐出真知,在調研中要多看、多思考、多寫,透過現象看本質,總結提煉再升華。”
除了繁雜的材料和寫不完的文書,還要做好基層服務工作。全市成立市、縣、鄉、村外出務工暨返鄉創業“四級聯動”管理服務體系,要建立一個龐大的數據系統,將運城十三縣(市、區)的64萬多名在外務工人員的基本信息,包括身份證號碼、在外務工地址、收入等進行統計、整理和錄入。姚川泉和同事依靠村里的聯絡人和鄉鎮的服務點,挨家挨戶訪問統計,摸清了在外務工人員底數。村一級匯總到鄉鎮,鄉鎮再匯總到縣里,縣里再上報市里,市里最終整理錄入。目前,這一系統仍在實時更新。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只有兩三個人,后來又招了幾個大學生。”談起“鳳還巢”計劃剛啟動時他們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姚川泉也只是赧然一笑,“出差、加班忙一些,大家都是這樣的。局領導都和我們在一起。市里的任務來得急,往往是下午電話通知,第二天就要結果,所以只能向晚上要時間。”
高強度的工作,除了每月的固定薪酬,沒有任何補助,也沒有加班費,如何讓自己在日復一日的艱苦工作中堅持下來?
姚川泉說,也容易,你看到比你年紀大、水平高的領導都在加班,便沒有什么可說的了。
模范引領的意義大于一切。
實實在在的服務
在外務工人員數據平臺的建立,為全市服務基層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市里加大免費技能培訓力度,培育特色工種,十三個縣(市、區)打造出了不同的特色勞務品牌,“愛之橋月嫂”“魯班工匠”“芮城小火鍋”……一批又一批代表運城特色的勞務品牌被推出去了,北京、陜西、甘肅、新疆以及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都留下了運城人的腳印,活躍著勤勞智慧的運城人身影。
據統計,2018年,全市3180個行政村(社區)中,在外務工人員有589434人,僅萬榮就有81009人。他們主要從事水泥外劑生產與銷售、面點糕點加工與銷售、小商品加工與銷售等行業。
為在外務工人員提供職業介紹、社保轉接、技能培訓等服務,幫助他們解決老人生活、子女教育、勞動維權等諸多實際困難,建立老人日間照料服務中心,開展民政教育,照顧留守兒童,這些基層服務工作的開展,讓數十萬在外打拼的運城兒女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推動了一大批富余勞動力外出就業,吸引了總投資近400億元的大批項目落地運城,帶動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回鄉就業創業。
沉甸甸的數字背后,是許許多多和姚川泉一樣的運城市委、市政府、市直機關的工作人員認真的付出。
人社局承擔了市里“鳳還巢”計劃的工作任務后,姚川泉的工作性質發生了質的變化。
與市里的中心工作對接后,他們隨時要跟隨市委主要領導的工作步伐,走出去,向在外創業成功的運城人,送去溫暖、問候和服務。
運城人相信見面三分情,市里的領導要放下身段走出去,與在外的運城驕子對接。作為工作人員,姚川泉也要走出去,為領導和在外人員做好服務工作。
千里奔襲,會場布置,材料發放,提前聯系,甚至包括為表達家鄉人熱情的高接遠送。
姚川泉與同事們忙碌著,顧不上看外地的風光,從高鐵站到會場,從機場到會場,幾乎成了他們出差不變的線路。所有來參加見面會的市、縣領導與姚川泉是一樣的工作節奏。
姚川泉的講述,向我們打開了一個窗口,一個展現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節奏與強度、領導同志工作狀態與內容的窗口。原來,為了“走進新時代,建設大運城”,為了運城經濟的騰飛,有那么多人與姚川泉一樣,把他們生活工作的日夜,變得不同尋常,變得充滿光芒。這光芒是因為明確的目標,這光芒也是因為無私的奉獻和無怨無悔的辛勞。
盛開的鮮花,人們只知道它的芬芳,卻從不知道,它背后經歷的風霜雪雨。就像姚川泉,還有那么多與他一樣的人,在全新的政治生態,全新的發展態勢面前,他們以一種別人不了解、不理解的姿勢,活出了一種新時代的美好與激情。
◆感 言
聽姚川泉介紹,幾年中,因為密集的加班,他很少有機會輔導孩子的作業。家務活大部分落在了妻子的肩上。同是國家干部,賢惠的妻子理解他的工作性質,從來沒有埋怨過他的忙碌,也從來沒有抱怨過他的“無補償”加班。
“鳳還巢”計劃豐碩成果的背后,離不開黨和政府的有力引導,離不開廣大基層群眾的積極參與,而架起中間這座橋梁的,恰是無數個像姚川泉這樣默默無聞的基層服務者。
他日夜加班,打出了一份又一份的方案實施細則;他擠時間,出差開會整理材料;他將榮譽藏在身后,奔走在大大小小的會場;他在簡陋的辦公室統計著在外務工人員的數據。
他付出了努力,他俯身向下,他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他愛崗敬業、吃苦耐勞。所以,勞模為什么不是他呢?當然是他,是姚川泉,以及與姚川泉一樣為了運城的經濟發展,為了做實做好運城的“鳳還巢”事業,默默奉獻的同志們。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