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19-09-19
日前,由鹽湖區蒲劇團推出的大型蒲劇音樂劇《虞舜孝典》在運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禮堂彩排亮相。
根據史料記載,上古五帝之堯舜禹一直生活在黃河中游地區之河東地區,這些上古明君于此修月歷、稼農桑、合音律、推禮制、修五刑,積累了厚重的黃河文明,讓河東成為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其中,生于蒲坂、葬于鹽湖的舜帝更是以德孝治天下,成為中華文明禮儀之邦的初始曙光。近年來,歷任鹽湖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以一以貫之的態度,一任接著一任干,凝心聚力,打造德孝鹽湖,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他們先后采取開展“德孝文化進校園”活動,在北京舉辦德孝論壇等形式,使“德孝鹽湖”的美名廣為傳頌。而蒲劇音樂劇《虞舜孝典》的推出,無疑是鹽湖蒲劇團為打造德孝鹽湖、推介古老河東文化奉獻出的一部力作。
大型蒲劇音樂劇《虞舜孝典》編劇張喜明憑借對史料的扎實掌握和全新的上古史觀,擷取舜帝成長過程中有代表性的故事,再現德孝明君舜帝始終以仁心、孝心面對父親愚盲、繼母偏心、兄弟嫉妒,以德化人、以德彰行,最終形成了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中華文明基石——《孝典》的感人事跡。張喜明文化功底深厚,文筆優美,劇中“(唐堯)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邱林之澤,斷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詞句唯美古雅,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受到了一次中華上古文明與傳統文化的洗禮。家在介休的運城師范學院學生景美紅告訴筆者:“我們年輕人大多不怎么關心歷史,通過這部劇,真正讓我們感知到中華文化,尤其是源頭文明的厚重典雅。”
在排導上,鹽湖團這次專門邀請素有“銳意創新先鋒”之譽的晉劇著名導演李慧琴執導。李慧琴大膽借鑒兄弟藝術的成熟手法,在不影響戲曲“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表現形式的基礎上,融入音樂劇、話劇、歌劇、舞劇等手法,讓對傳統蒲劇情有獨鐘的老戲迷們眼前也為之一亮。例如,在《虞》劇中,李導演一改過去傳統蒲劇中用武打基本功來表現武將、兵勇奮勇殺敵的思維定式,用小翻、旋子、下叉等動作來表現大洪水的濁浪滔天和一個個個體的人在大自然面前的無力與絕望,看完讓人耳目一新。李慧琴告訴筆者,隨著時代進步,各類傳媒渠道趨于多元化,人們休閑娛樂的途徑多了許多,戲曲市場出現大幅度萎縮,劇場里、舞臺下大多是六七十歲的老人,如何讓戲曲的欣賞人群年齡向下延伸,應該是我們這一代戲曲人必須要面對并勇于探索的一個課題。而這次執導《虞舜孝典》就是一個有益的嘗試。從彩排效果看,這樣的創新無疑是成功的。
音樂劇的核心是音樂,《虞舜孝典》的作曲由天津評劇院知名作曲于澤霓和蒲劇界知名作曲閆建平兩位老師共同完成。于澤霓充分運用在音樂學院所學,在深入了解劇情及蒲劇演唱規律的基礎上,完成了開場、結尾及演唱之外的所有音樂作曲。而閆建平則憑借扎實的作曲基礎和對蒲劇的精準把握,完成了全劇音樂與蒲劇唱腔的無縫對接與圓潤過度。在不丟失傳統蒲劇唱法的基礎上,閆建平大膽運用了合唱、襯唱、二重唱等唱腔設計,更好更精準地表現了不同環境下人物內心的復雜活動。而根據蒲劇音樂規律變調而來的部分唱腔更成為整部音樂劇的神來之筆。
在演員配備上,鹽湖團這次出演陣容可謂空前強大。男一號虞舜由最近獲得山西梆子戲大賽總冠軍以及進入全國梆子戲十強的該團青年演員張雨擔綱主演。這是鹽湖團出新劇、推新人的一個大舉措。而由上海白玉蘭獎獲得者、中國戲曲文化大獎獲得者王青麗,知名演員、導演解廣文等老戲骨來配戲,無疑增加了劇目的厚度。值得一提的是,劇中象的扮演者翟璞、繼母的扮演者郭蓉兩位反派演員打破戲曲常規的程式化表演,大膽創新,為該劇增色不少。青年演員周小平、薛琳在劇中也都有著不俗的表現。來自吉林的學子郭茜茜表示:“以前從不看戲,蒲劇這個劇種更是從沒聽說過,觀看了第一天彩排的同學告訴我說非常好看,所以就過來看了,感覺非常震撼!如果戲曲可以這樣演,我想我們年輕人都會慢慢喜歡上古老的戲曲藝術的?!?/p>
整臺音樂劇根據劇情設計的燈光、音效以及古拙而又不失靈動的服裝、舞美為人們提供了一臺視覺盛宴,讓觀眾不出運城就能感受到大型演出團體的風采,也充分展示了鹽湖團的實力與底蘊。
全國戲曲梅花獎得主、鹽湖區蒲劇團團長孔向東說:“其實做這樣的嘗試是擔著很大的風險的,但沒有想到彩排的效果這樣好,尤其是看到這種嘗試能被年輕人所接受,這種冒險值了!整部劇雖然只有一個半小時,但能響起十多次掌聲,足以說明這樣的嘗試是成功的。”(趙文彬)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