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安邑古城考

來源:發布者:張博文時間:2019-09-21

安邑,因禹都而名聞千古,文化底蘊深厚。安邑古城,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歷史的訴說與記憶。

(一)

《帝王世紀》云:禹都安邑。對這個安邑,史書大多標注“今夏縣東北禹王城”,以別于當今運城鹽湖區的安邑。中華書局出版的《綱鑒易知錄》,則另有說辭,將禹都安邑標注為運城安邑。

作為上古時期的城池——禹都,究竟在哪里?史書記載不一,民間也各有傳說。禹都之屬,各地迥異,有夏縣說,有鹽湖區安邑說,河南禹縣也稱禹都在他們那里。

古人云:“邑以安名,志安君也。誰邑之?禹邑之也。禹為誰邑之?為安舜而邑之也。”舜是上古五帝之一,曾在古老河東鹽池彈奏被《史記·樂書》稱作“舜歌《南風》而天下治”的《南風歌》。池神廟舜歌薰樓遺址,是舜勤政愛民之見證,歸葬運城安邑城北17.5公里的鳴條崗,是其陵墓之所在。禹將舜葬在鳴條,是其安君也。安邑也因此而得名。

古之安邑,既是《帝王世紀》所說的禹都,亦是封域。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安邑縣志》載:“安邑,禹貢冀州之域。《寰宇記》載大康地理云:舜都安邑之蒲坂。”依據古籍推斷,古時安邑并非孤城一座,而是境域很廣的封域,舜都蒲坂就在安邑境內。這個境域隨歷史的演變而變遷。到春秋末期,境域變更為現在的夏縣和原安邑縣,比遠古時小了許多。北魏太和十一年(487)(一說是之前的428年)分南、北安邑,太和十八年(494)北安邑縣更名為夏縣。南安邑名安邑,一直延續下來。

夏縣禹王城考古發掘被認定為魏都城,史學界推演為禹都,遂名為禹王城。禹王城冠以“古安邑”,是將古安邑境域與禹都等同起來。這樣一來,凡歷史上的人物、事件,只要說是古安邑,都注明夏縣禹王城,以至于鹽湖區的安邑幾乎成了歷史的空白。

比如,河東魏晉時期三大望族之一衛氏家族里的衛覬、衛瓘、衛恒,以及書圣王羲之啟蒙老師衛鑠衛夫人,盡管其祖墳、墓碑、祠堂在鹽湖區王范村,但仍以安邑(即禹王城)標注到夏縣。其他諸如歷代帝王來鹽湖安邑祭禹、巡鹽,也統歸夏縣“古安邑”。一個禹王城,囊括了古安邑境內的歷史沉淀與典故。

《博物志》載:禹作三城,強者攻,弱者守,敵者戰。城郭自禹始。據此,則安邑應有三城之設置,其遺跡無從稽考,有待考古發掘。

故此,《帝王世紀》說的“禹都安邑”,筆者以為是指禹都設在安邑境內。

(二)

《安邑縣志(明)》載:“白虎通曰:黃帝作宮室,而《世本》又曰:禹作宮室,或巢居窟處之。”上古時期,包括黃帝、炎帝、蚩尤,以及堯、舜、禹,都還是部落聯盟首領,集聚地隨自然環境的變遷而遷徙流離。禹部落聯盟因留居安邑境內,遂有禹都安邑的傳說。都城在安邑什么地方?沒有文字記載,沒有遺址佐證。從鹽湖區安邑文物考古論證,7000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集聚從耕。安邑城南有天然鹽池,自然結晶的鹽,是古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有國之大寶的美譽,是部落爭奪的極佳領地。禹將部落聯盟落腳鹽池附近的安邑,相對更合乎邏輯與情理。

春秋末期晉國重臣智伯曾說:汾水(絳水之誤,即涑水河)可以灌安邑。涑水河源自絳縣,流經聞喜、夏縣、鹽湖、臨猗、永濟入黃河。涑水河在鳴條崗之北,禹王城在鳴條崗之南,中間相隔著一條東西走向的崗嶺,涑水河不可能翻越鳴條崗去灌淹禹王城。涑水河倒是可以從鹽湖區馮村鄉太方、小張間的鳴條峽谷豁口中引渠南下,或由其西南5公里的北相鎮南門外向南,直奔鹽湖安邑古城,將其淹沒。可見,智伯說的安邑,應是鹽湖區的安邑古城。

禹都在鹽湖區安邑什么地方?上古時期的都城,是部落群居之所,其宮室,是巢居、是窟居、是城池,仍有待考古發掘。

鹽湖區安邑古城有二,一為古城——魏豹城,一為現在人稱的安邑老城。明萬歷《安邑縣志》載:“古城,在縣西一里,魏文侯所筑,東西兩壘對峙,韓信虜魏豹于此,亦名魏豹城。城墻高壘,四面環水,易守難攻。”其屬于禹作三城之一的“弱者守”城。

據文物普查,其城址略呈長方形,東西550米,南北480米,占地面積26.4萬平方米。由于城外水庫蓄水常年浸泡,東城墻已經塌毀,僅存北、西、南三面城墻。所存城墻,因人工取土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壞。城墻上寬2.5~3.5米,下寬6~10米,殘高2~7米,夯層明顯,夯土層厚0.08~0.22米。西城墻有5個城垛。南城墻上從西往東150米處有一平臺,平臺東西60米,南北20米,應為南城門舊址。

1958年修建水庫時,這里挖掘出石斧、石犁、蚌器等生產工具,經專家鑒定為新石器時代遺址。2004年6月,其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通志》載:“今運城后土廟、城隍廟石柱皆雕作蟠龍,壯麗非常,悉從古城掘出者,俗傳為魏王豹宮殿柱。”據已故文物專家、鹽湖區博物館原館長霍子江考證,明代創建的運城關王廟龍柱,也是魏豹城的。

(三)

緊鄰魏豹城的安邑老城,史籍有系魏豹城外城的記載。歷代《安邑縣志》對建城時間無考,曾任明代都察院左都御史的曹于汴,對安邑城池在《安邑縣志》里是這樣陳述的:“縣城修建,古昔無稽可稽。自后魏始,高四尋,闊半之,圍六里十三步,為門四:東曰迎慶,西曰永寧,南曰南薰,北曰拱極。四門重樓各一,角樓凡四,戍鋪凡八。景泰初,縣令稽巖重修,隆慶縣令袁弘德筑東西二月城,乃四面猶然土障耳。”

《安邑縣志》縣城圖里,縣署在城之中近西,有鹽池東察院、南察院、北察院、鐘樓、鼓樓、文廟、興國寺、養濟院、縣學等遺址圖標。河東鹽池自元代至正十六年(1356)那海德俊創建“鳳凰城”始,鹽池察院就設在后被命名的運城,但安邑城里仍存有三個察院,足見其地之要。據考證,察院的設立當在唐代。在運城沒有建城之前,安邑老(古)城應該是河東大地的中心城市。據明代《安邑縣志》記載,魏唐時期,歷代朝廷祭祀禹,不在禹王城,在安邑縣城。依次有:

“永始四年三月,祀后土于汾陰,回安邑,顧龍門,覽鹽池。

元和三年秋八月乙丑,車駕幸安邑,觀鹽池。九月,至自安邑。

興平二年,帝御牛車幸安邑。

建安元年春正月郊祀土,帝于安邑大赦,六月乙未,車駕還洛陽。

后魏太和十六年,祀禹于安邑,令牧守執事。

唐貞觀十二年二月丁卯,車駕觀鹽池。

開元五年詔蘇颋祀禹于安邑。

宋仁宗朝,安邑鹽法率病民,上命包拯往經度之,拯請一切通商販。”

難怪曹于汴在《安邑縣志》里發出慨嘆:“禹王城傳聞為其舊都,割在夏境,不敢謂之今邑治即是禹宗,然魏唐祭禹不屬之夏,而屬之安邑,亦可知矣。”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