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王志英 武安亭時間:2019-07-30

▲說起安邑文化,景銳侃侃而談。 景斌 攝
年過七旬的安邑人景銳,身材瘦小,卻神采奕奕,從離開“安邑公社業教秘書”崗位后,他把50多年的美好時光都用在了研究安邑文化、發掘安邑文化、振興安邑文化上,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無怨無悔、癡心不改,直到接近耄耋之今日,還在為安邑文化奔走、尋找、探究、整錄……素有“安邑文化活字典、活檔案、活化石”之譽。
創辦“一會一刊”
2001年,鹽湖區開發舜帝陵時,景銳受邀召集文學愛好者為舜帝陵題詩撰聯。期間,他偶遇一位中科院退休干部。談到安邑文化時,這位退休干部建議景銳成立一個“安邑文化研究會”。
次年10月,安邑文化學會成立。學會剛成立時,困難重重:沒有人,景銳就以他在康中上高中時的同學為主;沒有會址,他就找到小時候的玩伴、安邑北街民營企業家王金安,王金安為學會提供了一百多平方米房子,且分文不??;沒有桌椅板凳,原王莊曲陜定就將學校退下來的舊桌凳修理后搬來使用;沒有資金,他就發動大家自愿捐款。
靠著“民間幫一點,會員捐一點,各級領導和辦事處撥一點”的辦法,安邑文化學會頑強地走過了17個春秋。
2004年,景銳創辦了《安邑文化》刊物,至今已出版18期,先后刊載古跡考證、歷史回顧、德孝文化、民俗鄉情、名賢達人、詩詞歌賦、書畫薈萃等文圖1000多篇。
如今,安邑文化學會會員已經發展到100多人,上至文化學者,下至退休干部和安邑老百姓,成了一支活躍的文化隊伍。
安邑文化學會和《安邑文化》為安邑一帶培養造就了不少人才。僅近年來出書的會員就有張效英、喬兆坤、劉俊杰、張吉有、李克隨、牛志彪、張克堅、張柏仁等十多人。
證實關龍逄墓在安邑
關龍逄,夏末忠臣,被譽為“千古諫臣第一人”,但關龍逄歿后究竟葬于何處,人們爭議頗多,主要集中在安邑、平定、長垣、靈寶和陜縣五地。
2011年4月21日至22日,全國關氏宗親總會把各地關氏宗親會長和五方代表召集到鄭州,共同探討關龍逄的墓葬地所在。
先是平定、長垣、靈寶、陜縣的代表各抒己見,后是景銳代表安邑發言。他不慌不忙地說道:“我們認為,關龍逄殉職后葬在山西安邑,有以下幾大理由。”
一是安邑火車站附近有關龍逄的墓地,墓前有兩通碑,分別是市區兩級政府立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是1994年出版的《運城市志》(小市)453頁記載:“關龍逄墓地在安邑城東北1000米……墓冢占地面積200平方米。墓前原有‘夏大夫關龍逄之墓’大型碑刻一通?!睋督庵萑尽ぞ碇话惨乜h古跡六》載:“夏關龍逄墓在縣東北二里玉溝山,河南靈寶縣亦有關大夫墓,當以安邑為正?!?/p>
三是民國二十三年(1934)所編的《安邑縣志》第211頁也載:“夏關龍逄墓在縣東北二里玉溝山……”
四是唐乾元年間立有碑,由張謂撰文,此碑已失。但《安邑縣志》第220頁有這樣的記載:“夏大夫關龍逄碑乾元中立,張謂撰,在城東北二里許關龍逄墓上?!笨上?,此碑在上世紀60年代平田整地時丟失。
五是明嘉靖年間也立有一碑,是解州州判呂楠撰文,文曰:“夏大夫關龍逄諫桀而死,其墓在安邑東北三里……”此碑現埋在安邑南門外二道城壕里,已斷為兩截。
六是歷代文人呂楠、景昌會、柴晉芳等都到此祭奠過,并留有詩句。如柴晉芳的詩:“繞墓姚渠涴細塵,鶴松泣露幾千春?;慕加行衣裰夜?,宗社無靈斬諫臣。夏運已亡難瞑目,禹都憑吊欲沾巾。酒漿祭奠公知否,吾邑鄉賢第一人?!边@些文人都認定關龍逄埋在安邑。
七是新中國成立前,河東地面的關氏宗族,年年清明節到此祭奠;改革開放后,不僅全國關氏宗親會的代表,而且海外關氏宗親會的代表也不時來此祭奠。
經過討論,關氏宗親總會認為,關氏始祖關龍逄之墓在山西安邑。
考證安邑塔始建年代
現在的安邑屬于鄉鎮級,景銳認為,安邑年代久遠,地位重要,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在安邑辦事處的大力支持下,他在安邑文化學會大門口掛起了《安邑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牌子。
2014年,景銳在編寫《安邑志》過程中,聽說“山西大學圖書館藏有一本清朝乾隆二十八年編寫的《安邑縣志》”,他緊緊抓住這個線索,不顧年邁體弱,一人乘坐綠皮火車直奔山西大學圖書館,前后跑了兩次,才將《安邑縣志》復印回來。
為了能讓后人看到最早的安邑古城圖,景銳發動學會里的幾位老人,各自發揮行文、繪圖、收集資料等特長,用土法以步丈量,用繩子計長,得出一個個精準的數據,繪制出一幅完整清晰的古城全貌圖。
安邑的太平興國寺塔遠近聞名,雖經地震,至今仍屹立挺拔。
但在塔的建造年代上,人們有著嚴重分歧,一說“始建于隋代”,一說“創建于唐貞觀年間”,一說“創建于宋代”,還有說“唐建、宋修”。
究竟建于哪個朝代?
景銳與喬兆坤等在編撰《安邑志》時,反復認真考證,除了找到《平陽府志(卷三十一)·古跡》、《解州全志·安邑古跡》、1994年版《運城市志》外,還找到民國版《安邑縣志(卷十二)·古跡記》和《通志》。除此而外,他們還找到了民國版《安邑縣志(卷十五)·文選》?!栋惨乜h志(卷十五)·文選》載:“民國十二年(1923年),縣長鄭裕孚所撰《房公祠存碑記》云:‘安邑縣署東有興國寺,建自元魏延和二年(公元433)。寺有塔聳然而屹立,又有造像三五石委棄于頹垣野草之間,民國十年四月,余由臨汾移守斯土,擬徙石而存之……又得殘石二十七種,悉置于房公祠……’”
民國版《安邑縣志(卷十六)·詩選》中,民國元老、縣志主編、著名學者景定成(景梅九)做詩,“塔高興國寺,瑞靄海光樓。和尚庵常在,畦田鹽自收”。并自解云:“邑中太平興國寺,建自元魏,有塔高二百六十尺。諺云:‘安邑縣一座塔,一口氣念不下十八匝?!瘜崉t十三層,塔內有元魏造像?!?/p>
民國版《安邑縣志(卷十三)·金石記·譙郡太守曹恪碑》,碑文的大意是:曹恪原籍安徽,其祖父官河東郡,父親跟從太武帝征討蓋吳有功,致仕休養于安邑。父母皆卒于安邑……太守本人,年近九十,一心向佛,曾傾其家資造佛像、佛塔,手抄佛經,朝夕誦讀,公元544年因病逝世……
鄭裕孚見過,并存放過寺中造像、碑碣,所言理當有據;景梅九斷言,見過塔內造像絕非唐以后所建?!恫茔”匪?,有力地證明了安邑古塔建于唐宋以前。因為曹恪以90歲高齡,當時每日堅持齋戒,早晚誦讀鉆研佛經,若無寺院近在咫尺,提供方便,而一人獨自癡迷如此,很難想象。由此看來,太平興國寺塔建于元魏延和二年比較可靠。
景銳根據民國版《安邑縣志(卷十五)·文選》中時任縣長鄭裕孚所撰《房公祠存碑記》、民國版《安邑縣志(卷十六)·詩選》中景梅九的詩詞與自解文以及民國版《安邑縣志(卷十三)·金石記·譙郡太守曹恪碑》碑文,得出一個結論:安邑太平興國寺塔建于元魏延和二年(公元433),距今1586年,比西安大雁塔唐永徽三年(652),還早219年。
多年來,為了安邑文化,景銳出人出錢,做了不少貢獻?!安粸閯e的,就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安邑的過去,關注安邑的現在,共謀安邑的未來,使這個千年古城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彼f。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