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安邑史話>

禹都安邑與鹽湖淵源考(上)

來源:發布者:喬兆坤時間:2019-07-26

▲大禹 (資料圖)

夏王朝的常都究竟在哪里?記載先秦帝王都城的《世本·居篇》說:“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此后史籍及學界對此遂有三派:(一)陽城派。其根據是“夏禹都陽城”及上世紀中后期在河南登封縣告城鎮王城崗發掘出的龍山文化晚期城址。故今之學界多持此說。就連學校教科書也因此而修改。(二)安邑(夏縣禹王城)派。《括地志》云:“居陽城為禹避商均時,非都之也。”意思是說,陽城為夏禹的臨時行宮,并非國之常都。但此派認為,夏之都邑盡管屢遷,但從未出晉南范圍,尤其是夏縣境內的安邑(今禹王城),蓋為禹夏常都。《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讀史方輿紀要》也都肯定了這一說法,王鐘翰等史學家亦持此說。(三)晉陽(安邑)派。《左傳·哀公六年》引《夏書》曰:“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亂其紀綱,乃滅而亡。”杜預注:“唐虞及夏皆都冀方。”今本《竹書紀年》:“元年丙子,帝﹙堯﹚即位,居冀……元年巳未,帝﹙舜﹚即位,居冀……元年壬子,帝﹙禹﹚即位,居冀……帝啟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饗諸侯于鈞臺,諸侯從帝歸于冀都,大饗諸侯于璇臺。”《歸藏·啟筮書》:“昔者夏后享神于晉之墟,作為璇臺于水之陽。”《史記》載“徐廣曰:‘堯都晉陽也。’”據“璇臺之享”可知冀方即晉陽。又據《國語·晉語》:冀郤同祖及郤犨稱苦成叔子。《晉書·地理志》《太康地道記》:“虞舊都安邑鳴條地帶。”《韻海大全·地部》:“夏縣禹王城為大禹舊都,安邑縣為‘禹營安邑即此’。”即“禹作宮室”之常都。故《安邑縣志·沿革考》記載:“安邑舊為堯舜都,后為夏禹都。”民國十八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定的地理教科書即采此說,并一直沿襲至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

因材就利

《管子》曰:“凡立國都,因天材,就地利。”安邑為“禹營常都”的首要條件,就是由于“緊靠鹽池,因天材,就地利。”的緣故。鹽池最早稱盬。《山海經》:“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郭璞注曰:“鹽販之澤即鹽池也,在今河東猗氏縣,或無‘販’字。”柳宗元說:“猗氏之鹽,晉寶之大者也。人之賴之與谷同。化若神造,非人力之功也。”這就是說“鹽池東據安邑,西依解州,南抵中條山,北臨涑水河,天然生成,為中原之大寶。”景山即荊山,又名雷首山、中條山,富藏銅、鐵、金礦。鹽池之濱,涑水河畔,溫濕多雨,營原抱隰,盛產稷麥、蠶桑和牛羊,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是古代農牧邦國最為優越的立都所在。

殷盈浩穰

《漢官儀》曰:“絕高曰京,十億曰兆,欲令帝都殷盈也。”《漢書·張尚傳》曰:“京兆典京師長安,浩穰于三輔。浩,大也;穰,盛也。言人眾之多也。”意思是說,國都必須設立在人口聚居、財富集中的地方。鹽湖安邑瀕臨上池(今安邑水庫,乃一淡水湖),富甲天下,當然具備這一條件。《左傳·成公六年》載:“郇瑕氏之地,沃饒而近盬,國利民樂。”郇、瑕都在今臨猗縣境,皆緊靠鹽池和盬(苦)城(今安邑古又名苦城)。《尚書大傳》云:“(舜)販于頓丘,遷于負夏。”頓丘,殆猗頓之北原,或即(舜)作什器之“壽丘”。壽者,峨嵋也,壽丘即峨嵋嶺也。“負夏”即夏縣之南盬城安邑也。“負”,背靠之意。如《儀禮·士喪禮》之“祝負墉”,《儀禮·士虞禮》之“負依南面”,《爾雅·釋丘》之“丘背有丘為負丘”,《釋名》之“負,背也,置項背也”,《禮·明堂位》之“天子負斧依南向而立”,《戰國策》之“齊(國)西有強趙,南有韓魏,負海之國也”等,故知“負夏”即今之安邑,舜時已經成為一個交易集會的“殷盈浩穰”之地。當時盬鹽大概已經成為中原交易的固定等價物,誰擁有了它,就等于擁有了貨幣和財富,故天下諸侯士民皆趨之若鶩。

建首善 居樞機

《史記·儒林傳序》曰:“教化之行,建首善自京師始。”意思是說,國都所在,必須是先進文化的傳播中心。酈道元《水經注·涑水》曰:“﹙安邑)城南有鹽池,上承鹽水,水出東南薄山,西北流,經巫咸山北。”薄山即中條山,巫咸山又名靈山。“蓋神巫所游,故山得其名矣。”可見此地乃是卜筮和中醫、天文學的發達之區,是華夏文明的傳播中心。娥皇和女英是堯的兩個部落,其族徽當是蠶蛾與花瓣,即由太華山東進的“華族”。帝“舜”亦屬“花草”族類。以魚龍為族徽的鯀禹族則是首戴蓍草為笄簪,足跳跛足舞以娛神的“夏”族。其祖同為炎黃,社會組織和文明程度都遙遙領先別的地區,故稱“華夏”。九州之樞機稱“中國”,又稱“神州”,當與巫咸集團十卜九驗的神妙預測有關;華夏、神州和中國又稱“赤縣”和“紫縣”,又當與鹽池密切相關。《水經注》卷六載:“(鹽池)紫色澄亭,渾而不流,水中食鹽。自然印成,朝取夕復,終無減損。”

沈括《夢溪筆談》亦云:“解州鹽池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嘗溢;大旱未嘗涸。鹵色正赤,在阪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所謂“紫縣”“赤縣”者,蓋天子直轄之州縣,即鹽池周圍之近畿也。《梁書·元帝紀》:“土圭測景(影),仙人承露,斯蓋九州之赤縣,六合之樞機。”正是把當時的建康(今南京)比作古代巫咸山下、鹽湖池畔的安邑。“土圭測景,仙人承露”繼承了巫咸山下的《夏小正》而更加輝煌、領先。可見,巫咸山和鹽水湖就像一座豐碑和一面明鏡,無可辯駁地見證了“禹營安邑”這個“首善之區”。

龍興虎視之地

《后漢書·班固傳》說:“(咸陽)橫披六合,三成帝畿,周以龍興,秦以虎視。”意思是說,國之所都,必籍王氣,關隘山河,龍盤虎踞,據之可奪取天下,駕御九州。稽之鹽池安邑,固為五帝三王爭奪之地,當為夏之常都。

《史記·五帝本紀》說:“軒轅乃修兵振藝……教熊羆貔貅豹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志。”又“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可見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是黃帝族與炎帝族的兩次決戰,而阪泉與涿鹿,晉《太康地道記》《魏土地記》《水經注》《夢溪筆談》《太平寰宇記》皆云在今運城市安邑蚩尤城(今蚩尤村或從善村)南。黃帝臣風后神廟在今解州社東村,其冢在今永濟市風陵渡口。這兩次決戰實質上是爭奪鹽池及中條山銅礦的控制權,即中央邦國的統治權。鹽池南岸的蚩尤城,正是炎帝族的邦邑。它與鹽池北岸后來的“安邑”隔池相對,頗具“龍興于池而虎視天下”的地望。此后,以刻花草紋之玉為冠飾的顓頊、帝舜部落,又與魚龍紋紀官的共工(鯀)、帝堯部落展開了同樣的“爭帝”大戰。《列子·湯問》載:“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共工,有學者認為即鯀也,舜殛之羽山。《楚辭·天問》曾懷疑他不是因治水無功而是因“爭為帝”被流放。古本《竹書紀年》說:“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荀子》《韓非予》亦有同樣說法。也許,所謂“堯舜禪讓”,實在是不得已而舉行的君權神授儀式。

兩大集團爭奪帝位及其都邑的傳說,各家史籍雖各執一詞,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皆以鹽池為中心彼此消長進退。例如不周山,《山海經·西次三經》曰:“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諸之山,臨彼岳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原渾渾泡泡。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柎,食之不勞。”郭璞注:“此山形有缺不周匝處,因名;云西北不周風自此山出。”這段話意思是說,(不周山)北望中條山,南臨中岳嵩山,東望滎陽之澤,其岸有桃林之塞。所觸不周之山,分明是指大陽(今平陸)黃河中的砥柱山﹙俗稱三門山)!共工是個失敗的英雄,他的神話證明了一個事實:顓頊族及其后裔從此統治了鹽池并迫使共工﹙鯀)與堯子丹朱部族退至河南。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