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喬兆坤 郭文革時間:2019-07-22
地處三河地區(河東、河內、河南)的安邑,自古就是華夏族的發祥地。黃帝25宗12姓,至少可分為崇拜天黿的軒轅氏和崇拜猛獸的有熊氏兩大支。前者始終與炎帝族相通婚,以我國西北及渭水流域為活動舞臺,并隨炎帝族沿渭河東進至晉南等地,其族徽為大鱉紋。萬榮縣荊村、鹽湖區西曲馬村皆有此類族徽出土傳世。(田昌五、石興邦主編《中國原始文化論集》)
與黃帝同時代的蚩尤部落聯盟位于鹽池(安邑東南)南畔,孟海生先生在其大作《歸來兮蚩尤》中考辨甚詳,頗為精當。值得強調的是:(一)蚩尤即炎帝裔族,是首戴干戈的大蟲,也就是族徽為“龍”的姜姓部落。(見《史記·五帝本紀》及《金石字典》蚩尤條)(二)“蚩尤兄弟七十二人,銅頭鐵額,食鐵石……能作云霧。”(《述異記》)“蚩尤以金作五兵”。(《世本·作篇》)《太平御覽》引《龍魚河圖》說“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史記·五帝本紀》注文說“九黎君,號蚩尤也”。故知蚩尤部族已進入部落聯盟或氏族軍事民主制時代,該部族以冶煉鑄造銅鐵而著稱。中條山素有“金頭銅腰鐵尾巴”的說法,所以蚩尤“食鐵石”“作五兵”的傳說定有所本。又《史記·封禪書》說:“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韻海大全》卷二釋“首山即首陽山,在河東蒲坂縣東南”。“薄山一名寸棘山”。荊,棘,同聲訓,亦即中條山,其山共有11個名字。凡此種種,都說明,不僅蚩尤部落仰賴中條山的銅鐵以自強,而且黃帝部落也爭奪首山之銅以稱雄。(三)據晉《太康地道記》、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涑水》及清光緒《韻海大全》載:安邑縣鹽池東南有巫咸山。巫咸者,乃神農與黃帝時代就已從事祭祀與醫藥活動的智識階層。(四)《易系辭下傳》說:“神農氏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據《金融詞典》載:“遠古集市交易中,農、牧、漁、鹽、陶、金屬諸商品已經有了早期的貨幣——鹽。”誰擁有了鹽池,誰就擁有了天下最大最寶貴的財富,所以阪泉之戰就成了炎黃兩族殊死搏斗而最終融合的關鍵性一戰。(五)關于蚩尤戰死,其血化為鹽池鹵水的傳說,折射出遠古炎帝部族與鹽池的依存關系。不過,與傳說相反,不是蚩尤血化為鹵水,而是鹽池這一寶藏孕育了神農氏及其更為古老的人文初祖;而蚩尤族也以壯烈的犧牲誓死捍衛鹽池,是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被歷代尊祭為兵主或戰神。
《詩經·魏風》注曰:“魏,國名,本舜禹故都。在《禹貢》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南枕河曲,北涉汾水……今河東府解州即其地也。”《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居媯、汭,堯妻以娥皇、女英,使九男與處;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括地志》云:“媯州有媯水,源出城中,外城中有舜井,城北有歷山,山上有舜廟。”又云:“歷山亦名雷首山,亦名中條山,凡十一名。”《通典》曰:“雷澤在雷首山下,即舜所漁之處。”《孟子》曰:“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根據孟子的說法,有的學者主張舜應在山東一帶。也有主張舜之行宮在湖南零陵者。
舜都山東說的主要證據即《孟子》的“東夷之人也”。其實,這是以今套古產生的錯覺。由于“夷”字在古代是指“張弓狩獵之民”,“人”在古代是指管理民眾的“官長”或統治者,而舜帝曾因管理山澤而稱為“有虞氏”,所以“東夷之人”即為“管理歷山之民的帝堯之臣虞舜”,而非后世所謂“東夷西狄南蠻北胡”的“東夷”之人。
據王雪樵先生《河東文史拾零·鳴條舜跡漫考》稱,“諸馮”即安邑北三十里雞柏嶺下的東馮村、西馮村。其西五里地有太方村,古稱虞城。太方村南又一小村名楊余,即舜之牧宮。據當地人說,每有筑壙掘土,多有灰坑及陶片、石器面世。
關于“負夏”,筆者認為指的就是“安邑”。理由是:(一)夏縣及禹王城,乃是鯀禹魚龍族之舊邦,即首山之下舞禹步之方國。“負”者,背也,背靠夏而面向南(鹽池)即“負夏”之地,這一方位正是安邑縣城之地望。《尚書大傳》曰:“(舜)販于頓丘,就時負夏。”鹽池岸邊遠在神農時代,就是“日中而市”的交易中心。“遷”“就時”,各家都解釋為“乘時射利”,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商貿活動的意思。舜既“遷于負夏”,則“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二)柴繼光等編著的《晉鹽文化述要》說:舜帝在鹽池北畔,撫著五弦琴而歌《南風》“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南風應時吹來,俗稱鹽南風,鹽花得此,一夕成鹽。可以解慍,可以阜財。現運城池神廟南邊的《歌薰樓》,據說就是當年舜歌《南風》之處,歷代古跡猶存。另外,該書所記鹽池客水的治理,主要采取堵堰和導流相結合的辦法。(三)據明朝萬歷十年安邑縣“題準優免事例”碑文記載,安邑縣城內尚有“昆吾坊”,《安邑縣志》也有昆吾亭的記載。而昆吾者,《史記·天官書》說是夏王朝掌握天文歷算的祭司部族,屬于貴族統治集團,王雪樵先生考證其根祖即在今鹽湖區泓芝驛的孫余村附近。夏桀時著名諍臣關龍逄墓冢亦在安邑城北二里許,現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的校園,即為秦末的“魏豹城”或古代的“龍池宮”遺址。(四)《韻海大全》云:“夏縣。禹舊都,后魏置夏縣”,“安邑縣,禹營安邑即此。隋置虞州,后改置安邑郡。唐改虞邑縣,后改名安邑”。王雪樵先生引《安邑縣志·沿革考》說:“洪水既平,民始安居,紀禹之功,因以為名。”又引清朝人郭帶淮的《禹都安邑考》說:“邑以安名,志安君也。誰邑之?禹邑之也。禹為誰邑之?為安舜而邑之也。邑以‘安’名,志‘安’也。逮舜禪禹,禹即建都于此。”筆者認為,“安邑”名稱的由來,蓋因堯舜為代表的翁婿部族與瞽叟、大禹為代表的父系部族反復爭奪鹽池,最后由建立中央王國的夏朝取得絕對統治權后正式得名的。“安”字,甲骨文和金文都是“室內娶女”的意思。“安邑”,即由室中娶女而家天下的父系部族所統治的都邑也,是父權制和家天下的象征和標志。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