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安邑史話>

夢回古都安邑 再現三晉名城

來源:發布者:趙叢娜 陳功 解華楠時間:2019-07-22

大河之東,華夏故地,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中華文化從這里一路搖曳而來。

安邑,中國最古老的城市,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建城史,中華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華夏文明從這里起源。自夏朝建都開始,安邑這個地名,始終未曾改變,穿過漢風唐雨,經歷宋韻之聲,閱盡數千年滄桑變化。

濃墨重彩

煌煌數千載

遠古時期,在黃河金三角流域,涑水河與鹽池交匯的地方,我們的祖先在龍泉周邊逐水而居,精心經營鹽業,與周邊部落開展互市貿易,逐漸成為中央繁華之地、開國建都之地,是中華文明主要的發祥地之一。

春秋戰國時代,安邑更成為早期三晉兒女安身立命的邦國都城。史書記載,當時晉國貴族穿著華麗的服裝,乘著高大的馬車,炫耀于諸侯列國之間,開創了讓人心血澎湃的晉文公時代和魏文侯時代。

安邑古城的規模非常宏偉。西晉《博物志》記載,“禹作三城”,有三座城池的大小,規模是當時最大的。后來的安邑縣城主要建于后魏時期,雖然沒有作為都城時的規模,仍然“高四尋,闊半之,圍六里十三步”(按現在計量,城高10.6米,墻厚5.3米,周長3000多米),四重門樓,各有角樓。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這樣的城池并不多見。

在安邑城里,有魏文侯建功立業、雄韜偉略的霸氣。魏文侯禮賢下士,以孔門弟子卜商子夏為師,發展教育,培養人才;又任命李悝等人變法改革,制定了完善的法律;同時擴充軍事力量,任用名將吳起等人,開疆拓土,使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百年。那時的魏都安邑,經濟富庶,文化繁榮,列國士子爭相到來,留下了諸多名篇佳選。

之后的數千年里,安邑建置幾經變遷,卻依然堅守于此。就如同飽經風霜的太平興國寺,沉默靜立,看著中華民族發展壯大,華夏文明接續傳承。

世事變遷

漸趨于平淡

彈指一揮,歲月倏忽而逝。作為秦、晉、豫三省之要沖,安邑逐漸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演變為逐年戰亂不斷的邊境之地。明清以后,邁下巔峰的安邑僅成為縣政中心,一步步歸于平淡。

到了民國時期,農業、工業、商業各方蕭條,僅鹽業艱難維系。據安邑城里的老人回憶,之前城墻南門外鹽商云集,商號眾多。但其實經營鹽業的多為外縣的富商,安邑本地人大多從事裝卸搬運的苦工。而潞鹽的陜豫銷售市場也因戰亂不斷、苛捐雜稅和地方保護,開始滯銷凋零,不復當年之發達。

雖然經濟蕭條,但歷來重視教育的安邑人仍不忘文明傳承的重要性,各村自行籌集經費,設置初小學堂,之前的諸多廟宇也多被改為學校。據《安邑縣志》記載,民國時期安邑小學校就有200余所之多。教育的普及也造就了安邑品德意志的強盛。

1938年,日本人進駐安邑,對安邑古城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在日寇的摧毀掠奪下,房屋、器具、文卷、廟宇都遭受了嚴重的損失,工商業經營停滯,金融紊亂,農業產量銳減。損失之重,空前未有。

昔日輝煌的魏豹城先后成了日本憲兵隊、閻錫山軍營,喪失了之前的古意與從容。一枚枚炮火無情地炸裂在千年古城墻上,擊穿了這塊安逸之地的保護線,擊碎了古安邑人賴以自豪的古老文明。

這個時期,古安邑城的面貌已千瘡百孔,無可奈何地與昔日輝煌揮手告別。

輾轉騰挪

終走向沒落

建國后,戰爭停歇,百廢待興,安邑進入休養生息的恢復期。以糧棉為綱,著重發展農業,經歷了土改和社會主義改造,基本解決了老百姓的吃住問題。農業振興之路上,涌現了全國三八紅旗手張菊香、上郭南陳大隊治理棉蟲的24個鐵姑娘等一批先進人物,為久經波折的安邑帶來了些許榮光。

自此,不甘于平淡的安邑,開啟了她的“折騰”之路,幾經起伏,幾經坎坷,激起漣漪無數,卻終又歸于平靜。

建置沿革上,1958年,安邑縣與解縣合并為運城縣,安邑的行政地位從當年的縣域中心,進一步降為鄉鎮公社。政治、經濟資源迅速轉移到運城縣,安邑風光更難以為繼。

工業發展上,50年代,響應國家號召,每個公社要建一個鐵木業社。生性靈活,頗有經商頭腦的安邑人迅速抓住歷史機遇,借著中央政策的強勁東風,大力發展新興工業。

機械修造廠、水泵廠、電器開關廠、汽車修配廠等小型工廠,在安邑這片古老的熱土上遍地開花。一時間,人人爭先,家家思進,沉寂許久的社會風氣為之振奮。

1966年國家輕工業部在運城縣召開支援農業現場會。這是一個運城工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運城歷史上首次國家級現場會。

照片拍攝地,即是當年赫赫有名的安邑水泵廠。周總理從北京送來贊揚,山西省評定安邑水泵廠為全省支援農業先進單位十面紅旗之一。令人惋惜的是,受“四清”運動裹挾,優秀人才被清算,安邑水泵廠一落千丈,自此再難復當年榮光。

改革開放初期,安邑再次奮起一搏,五小企業星羅棋布,造紙廠、化肥廠、燈泡廠等等。折騰了,但沒折騰出名堂,還污染了環境。工業廢水直排進姚暹渠、護城河,嚴重影響了群眾生活質量。在市場經濟的大浪潮中,這些落后產能一一被淘汰。

商貿發展上,50年代初期,供銷社、采購局、百貨公司、飲食服務公司等國營財貿商店,日漸興起,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生產生活需求,到90年代末期,艱難維持,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1992年代,運城市委、市政府由安邑辦牽頭,集資興建禹都市場,打造集五金、鋼材、服裝、百貨等10大專業市場為一體的商品批發中心,被地委行署命名為“龍頭企業”。之后,禹都市場改建為經濟開發區,市場常駐人口2萬余人,流動人員平均月2.5萬人,1997年底開發區科工貿年收入達25億元,成為運城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如今,經過20多年發展,隨著各個專業市場、商業綜合體的出現,在新的經濟業態沖擊下,禹都市場已遠遠不能滿足時代需求,產業凝聚力日趨下降,淪落為中下檔商品的零售地,蕭條破敗,勉強維持。

人居環境上,近年來,位于城鄉結合部的安邑,隨著城市發展,大量土地被征收,處境越發尷尬。2001年,撤地設市,成立了鹽湖區。2017年,空港經濟開發區成立。夏縣、開發區、鹽湖區三地交界處的安邑,處于”三不管“地帶,“非城非鄉”,發展滯后。年輕人多外出打工,城鎮有空心化趨勢,環境衛生水平差,私搭亂建情況嚴重,基礎設施欠賬較多,信訪問題突出……

有過輝煌歷史的安邑,曾引領中華文明的古安邑,如今卻成了城市管理的短板,成了臟亂差的集中地。令人惋惜,讓人痛心!

插翅騰飛

再啟新紀元

歷史輪回,分分合合。2017年8月,市委提出大運城戰略構想,全面鋪開鹽臨夏一體化發展布局。安邑作為連接鹽湖和夏縣的重點節點,被納入大運城建設規劃版圖,北魏時期被分開的南安邑、北安邑,又將合而為一。

2019年7月,注定是安邑發展史上不平凡的一月。7月4日,市委劉志宏書記實地調研安邑,并召集相關部門研究安邑古鎮綜合開發建設,明確提出了打造現代化城市中的歷史街區、文化古鎮和安邑古縣城的目標要求。

為什么市委要如此大手筆的啟動古安邑建設?

從現實情況看,安邑的現狀之糟,確實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

用歷史眼光看,運城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竟無一處古城供后人尋根問祖,人們的古城意識、歷史意識淡漠許久,再不重視,幾千年的厚重歷史就被我們丟了。

鹽湖區積極響應市委號召,7月9日,召開了部署動員大會,要求搶抓歷史機遇,挖掘歷史文化,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全力把安邑古鎮打造好、建設好。

目前,鹽湖區政府抽調精兵強將,成立了環衛整治、拆違治亂、道路改造、景區打造、交通秩序整治、社會治安維護、資金支持八個專項領導組,聘請專業團隊進駐安邑,全面啟動安邑古鎮各項開發建設工作。

“百日大會戰”如火如荼地開展,干群一心,政企聯合,三個月內,安邑環境面貌將有一個大變化。

踏上舞臺中心的鎮村主干,積極性空前高漲,店外經營、違章建筑正在全面摸底,一個月內將一網打盡。

街區規劃、道路規劃、景區規劃,緊鑼密鼓拉開框架,用原址原貌的修復、古色古香的重建,向4000年前的古文明奉上最誠摯的敬意。

安邑千年發展波瀾壯闊,值得我們深究、挖掘、著重打造。我們期盼這場硬仗打響、打好、打出名震三晉的古都名號。

首先,讓安邑再現千年古都之景。這方水土曾孕育了古老的中華文明,地杰人靈,鐘靈毓秀。再現往日輝煌,當從“地杰”入手。在不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做好安邑古鎮的整體規劃。

原汁原味重建古縣衙、修復古城墻,以古魏風格為底色,進行立面改造,恢復和改造一些原有的晉南名居,讓安邑的“古”意重新迸發出來。

將太平興國寺塔周邊違建全部拆除,打造寺廟公園,讓肅然聳立的地標建筑——安邑塔喚回人們心中最初的“運城印象”。

依托魏豹城遺址,串聯八一水庫、姚暹渠、植物園,打造大型濕地公園,與古縣衙、安邑塔公園交相呼應,讓安邑古鎮宜居宜游宜商。

其次,讓安邑再成客商云集之地。民國中期,安邑城最紅火的地方當屬南關,各家運商皆在南關設有辦事處,來自全省各地的鹽商聚集于此,以鹽店為主,發展出各類鞋帽、車馬、百貨等幾百家店鋪。開設的轉運鹽店有高樓店、褲襠店、兩義店等,每天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繁榮至極。晉豫會館應運而生,恢弘氣派,有鐘樓、鼓樓、戲樓、過亭、偏院等(1946年,為安邑縣長張毓桐所毀)。南關的經濟總量占安邑全縣的三分之二。

借著古鎮綜合開發契機,建議在安邑南關打造具有濃厚歷史韻味的商業一條街,形成新的商業中心。

再次,讓安邑再系三晉兒女之根。尋根文化,讓一個城市賦有歷史的力量。明清時期,安邑寺廟文化興盛。據今年83歲的老人說,城里牌樓有十多個,幾乎每條巷道都有好幾個寺廟,白蟻廟、火神廟、二郎廟等等(盡毀于文革),燒香祭祖,一片虔誠。這方水土,孕育了一批先賢名士、革命志士、各界名流。民國時期,葛家祠堂曾作為縣級文化館,劉家、周家等大家族房產、鋪面無數,占據數條街。

今天,我們不提倡迷信,但亟需保護、修復穿過歷史長河,歷經風雨滄桑的古牌樓、古建筑,讓這份厚重的活歷史,喚醒現代人的古城意識、根祖意識,為過去繁盛的家族而驕傲,為祖先的創業而感動,為百折不回的壯舉而崇仰……讓這流淌自祖先血管中的神秘力量,建立起一種強大的心理凝聚,成為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原動力!

曲折前進的路上,古老的安邑城摸索、失敗、再出發,不改的是來自黃河母親的堅韌,不變的是源自河東熱土的激情,相信借著大運城建設的強勁東風,乘著古鎮綜合開發的大好時機,必將燃起河東兒女的斗志和抱負,譜寫一曲天時地利人和的壯麗篇章。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