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景 銳時間:2019-07-19
十一、明清時代的安邑人文
明代安邑人才輩出,景明中進士后官至太常寺少卿,楊獎中進士后官至工部主事,楊一魁中進士后官至工部尚書,劉敏寬為兵部尚書,陳遇文中進士后官至監察御史……
明弘治年間安邑城北擴,姚暹渠流經城內,因生水患,后改道繞流城北。此時安邑共有城門六個:左東門曰“青臺”,右東門曰“迎慶”,南門曰“南薰”,左西門曰“永寧”,右西門曰“涑津”,北門曰“拱極”。
明嘉靖年間大地震,安邑城垣廬舍傾覆過半,居民壓死者不可勝數,鹽池東禁墻陷沒。太平興國寺塔從頂裂至七層。明萬歷三十四年,安邑大地震,太平興國寺塔裂縫復合。
清代,王寬進士及第,官至翰林院編修;楊念祖進士及第,官至監察御史;馬廷中進士后官至內閣中書;張岫中進士官至御史;丁廷建由進士官至庶吉士,著有《紀游草》;葛德潤中進士歷官儀曹主政、御史等;葛鳴陽歷官監察御史、吏科給侍中,他樂善好施,捐資修廟宇建道路,邑城傾圮,獨立任修,興工十余年乃畢。邑人感之,于學巷為其建了一座大牌樓,以資紀念。景應熊中進士后官至東陽令,退休后著有《憶椿錄》《讀禮攝要》《讀儒宗旨》等。柴建基是乾隆甲子武舉,任易州營千總,其弟柴建業系乾隆庚辰武進士、歷官參將、將軍,其身長九尺,挽六鈞弓,好讀孫吳兵書,風姿彬雅,有儒將風。朝廷在其院前立了個雙斗旗桿,名“雙斗旗桿院”,甚是風光。
清朝晚期安邑城北40里的下馬村出了一位武術大師馬仰融,號“飛腿馬二”,在全國赫赫有名,馬二的高徒牛仰賢(張董人)和段麟經(王范人)都曾顯赫一時。
十二、辛亥革命前后的安邑諸賢
清光緒三十一年,安邑的景定成(梅九)和楊生桂到日本留學,在東京同時加入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立志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他們假期回鄉,又發展了安邑北街的郭浪卿、西曲馬村的李岐山和小曲村的關克昌參加同盟會,并在運城開辦回瀾公司,明里制作戒煙(鴉片)藥,暗中發展力量,進行推翻清政權的革命活動。
清宣統三年,景梅九到陜西聯系革命力量,組織秦晉軍聯合進攻運城。運城光復,清政權在安邑被鏟除。1912年1月2日,景梅九和張士秀等在運城組織河東軍政分府,安邑北街郭浪卿被派往芮城任知縣。
1920年,因地震興國寺塔尖搖落,塔身從頂裂至底層。
1923年,因興國寺無人看管,縣長郭裕孚派人把興國寺的27塊碑移往房公祠保護起來。
十三、抗日烽火中
1938年年初,日寇進攻安邑城,由聞喜退下來守安邑的暫編旅難以支持,邑城淪陷。敵入城后,大肆搜索商戶居民,被槍斃于巷、刺死于宅者達400余人。不久,日軍由安邑撤走,攻打運城,安邑成了空城。此時有一團川軍從南門進入安邑,城內、城外各駐一營,并派人把縣長李崇才和警察局招回城來,一面備戰,一面據守。
日軍復來進攻安邑城,當時守衛安邑的川軍四十七軍七八師1063團堅決抵抗,至城陷,十余日戰火未曾停止過,川軍守衛安邑城艱難之極。城破,川軍又與日軍進行巷戰,他們誓與安邑共存亡,傷亡慘重,可歌可泣!
1063團的團長孫介清、一營營長張修文、二營營長吳天福、三營營長趙謙玉,當時他們進入安邑城后,孫介清團長下令用土袋壅四城門,預備死守,以致全團于城陷時皆不得出。吳趙兩營長被俘后慘死。孫張二人縋城而逃至中條山,師長李宗芳以犧牲重大論罪,孫介清團長被槍決。
日軍攻城時,縣府和房公祠全部被炸毀。日軍組建憲兵隊后,需要操場,他們把房公祠的石碑全部推到縣府后面的炸彈坑埋掉,把縣府后面平為操場。由興國寺移來的27塊石碑至今未見天日。
1941年,安邑四街群眾修興國寺塔。這是一件益民之舉,值得贊頌,但此時距石碑移走已有18年之久。大家在竣工立碑時不知原來移走27塊石碑之事,因而難知塔的來歷,遂估計塔建于貞觀年間,但貞觀年號用了二十三年,他們說不出是哪年,所以此種說法不準確。建議應該以鄭裕孚縣長所移碑刻所記的時間為準,即建于北魏延和二年。
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的電報傳到運城,安邑的日本軍放下武器,閻錫山部隊即占領安邑城。
當時,安邑地面上的武林高手李仰白是辛卓人。他拜“馬二”的第二代傳人牛仰賢為師,拳藝無人能敵。
十四、新中國成立后
1947年12月,國民黨在安邑守軍逃走,安邑隨即解放,安邑縣政府成立。
1949年9月,運城市改為運城區,屬安邑縣領導。
1950年3月21日至3月26日,安邑縣召開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一次會議。
1955年7月,安邑縣和運城鎮合并,縣政府遷往運城,安邑成了鄉鎮所在地。
1958年11月,遷往運城的安邑縣人民政府和解虞、永濟等縣合并,改為運城縣。改革開放后,安邑北街人景克寧先生演講走遍大江南北,名噪全國。安邑東街楊榮馨現任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數次參加制定全國法律,作出了很大貢獻。安邑北街張生書法出眾,在河東十三縣市很有名氣。
目前,安邑經濟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瓦房被樓房代替,私人汽車和電動車越來越多,大街小巷皆被硬化,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和諧的氣氛正遍地春風、波蕩千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