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景德馨鹽號

鹽湖岸畔的百年鹽業印記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1-11

運城,這座因“鹽運”得名的城市,曾是鹽業的樞紐。當年這里鹽商輻輳、車馬不絕,而鹽號作為食鹽流通的核心載體,一度如山西票號般繁盛。隨著時代變遷,全國留存的鹽號已寥寥無幾。

運城鹽湖邊的景德馨鹽號,憑借其獨特的院落格局與厚重的歷史遺存,成為見證晉南鹽商傳奇的珍貴印記。11月10日,記者專程前往,探尋這座藏在鹽湖岸畔的百年鹽號。

鹽號興衰

鹽號是古代專門經營食鹽貿易的商業機構,職能是統籌食鹽的采購、運輸、儲存與銷售,且需在官府鹽法管控下運營,如持有鹽引、繳納鹽稅。如今,全國留存的鹽號已屈指可數,鹽湖邊有這一處遺存,讓探尋多了幾分期待。

探尋之路頗為曲折,前兩次直奔蚩尤村下轄的自然村五里墩,卻始終尋不到路;直到聯系上文保員,才在他的指引下,從蚩尤村西的井園路順坡而下,繞經鹽湖彩虹路,最終在原運城鹽化局五廠四工段院內,邂逅了景德馨鹽號。

“原先,鹽湖周邊有近500家鹽號,如今只剩這一家了。”文保員晉永紅介紹,“‘景德馨’既是鹽號名,也是創始人的名字。”這座鹽號建于清末民初,是鹽湖周邊現存最完好的鹽貿商號。

說到運城鹽號的興盛,離不開運城鹽湖的獨特稟賦——作為著名的天然鹽湖,這里產的鹽色白味純、顆粒晶瑩,自上古便被先民開采,堯、舜、禹更是繞其建都;“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的歌謠,早已將鹽與這座城綁定。鹽貿是這一城的經濟支柱,鹽號的鎏金匾額曾是晉南鹽貿繁榮的縮影。

清朝以來,河東鹽務達到鼎盛,鹽號林立,生產規模擴大,經濟收益豐厚。這在《河東鹽法備覽》中有記載,順治六年按錠分畦之后,畦歸商人,各立錠名,封領掣支皆以錠名區別。“錠名”即納稅等級,當時共有425家商戶,分為十二錠、不足十二錠、六錠、不足六錠四類。景德馨便是六錠商賈之一,不僅經營食鹽運銷,還自有鹽場從事產鹽。

景德馨鹽號在河東鹽業鼎盛時亦十分有名。20世紀二三十年代,鹽號依舊是經營的鼎盛期,后逢外敵侵華,鹽務遭軍事管制。民國后期,鹽號一分為二,池北為阡鋪景德馨,池南便是如今留存的南岸景德馨。1947年運城解放后,鹽號被收歸國有,之后歷經國營一廠、南風集團管轄,至今靜立于鹽湖南岸,見證了一段河東鹽業商貿史,承載了鹽湖岸畔百姓諸多記憶。

建筑智慧

眼前所見鹽號,主體為東房,面闊五間、進深三椽,單檐懸山頂,南北寬約15米、東西長約10米。它既保留了明清建筑特色,又兼具民國風格——中間設廊,磚砌的門窗框內淡藍色木門、木窗,均為半圓券頂,且嵌有玻璃,形制很是獨特。

鹽號外觀大氣,推門而入,內部開闊連通成一間,整體構造簡約卻不失細節。

“過去這里有隔墻,一邊是賬房,一邊是東家掌柜辦公,中間是接待來客的區域。”文保員楊栓師介紹,如今鹽號雖只剩東房,但當年院落格局完整:從大門進入,北側是大廚房,南側管理存放產鹽工具,后院有磨坊,東房右側則是工人住的大通鋪。

房內陳列著一木支架,旁有標識介紹。清光緒六七年間(1880~1881),首次在鹽湖東南部土質比較堅硬的地區鑿井。井邊初用四角方木支架加固,后改成六角形支架,所鑿井得名“木盤井”。它是世界鹽湖固相礦床采用鑿井法、井組連通法水溶開采的最早例證,用來抽取深層高濃度含礦鹵水,與鹽湖水調配使用。

墻側擺放了幾個標識牌,寫著“蒸發畦、過‘籮’畦、儲鹵畦、結晶畦、鏟出”,對應著運城鹽湖的“五步產鹽法”:先民依托當地日照充足、南風干燥的自然條件,先引鹽湖周邊水匯入鹵池集鹵;再引入曬鹽池蒸發濃縮;轉入儲鹵池沉淀雜質;純凈濃鹵入結晶池,蒸發至飽和后析出鹽晶;最后打撈、晾曬得成品鹽。

說到產鹽及其過程,這一帶還衍生出不少本地獨有的名詞。比如“ke lu”,也稱滹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大水淹沒了鹽湖,“黑河”淤積,曬鹽得靠人工挖坑取鹵水,慢慢形成的大口井;再比如“斗窩”,是在結晶畦四角鹽板打圓形或丁字形洞,也可用一米寬的壕溝代替,直達鹽板底層的設施。

如今房內雖無過多陳列,但這些標識與名詞,已足以讓人想見當年鹽湖鹽業的繁榮與先民的生產智慧。這里曾是鹽斤交易、賬目核算的核心地,仿佛還能看到掌柜們撥弄算盤、清點鹽引的忙碌身影;后院倉儲區曾堆滿“解池大鹽”,經車隊、船隊運往各地。

文脈相續

鹽號的院落由青磚鋪就,東房前立著兩棵樹:柏樹在冬日的冷風中依舊蒼翠挺拔,一旁的香椿樹則已葉落枝疏。香椿樹下纏繞著一株葡萄藤,據年長的文保員楊栓師說,這株葡萄藤已有百年樹齡,早年院落未修整時,藤葉幾乎鋪了半個院子。

院落西側有一口水井,井口直徑約1米,井身由磚石砌成,雖井體較深,但水位較淺,應是當年鹽號眾人的飲用水源,現在水依舊幾乎滿溢、清澈干凈。

“這地方不好找,我們這輩人說起,會說在鹽化五廠四工段,而上一輩人記掛的卻是景德馨鹽號。”楊栓師感慨,“聽老輩人說,當年還有喬宥、卞合興等不少鹽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記憶啊!”

出生于1957年的楊栓師說起,少時最羨慕的是去鏟鹽,掙零花。一到產鹽季,附近百姓常來工段打零工,男工日薪1.7元,女工1.4元,在當時算得上高薪。

文保員晉永紅長期在工段工作,他指著西側的一排房回憶:“那是當年的宿舍、庫房。過去‘池南產鹽,池北產硝’,夏天制鹽、冬天運硝,機械化不多,幾乎全靠人工,一個小工段就有上千人。大家聚在一起干活,也算見證著鹽湖從人工單一產鹽,到科學機械生產的技術演進。”他言道,自己現在的主要工作是維護鹽湖水系生態平衡,助力七彩鹽湖景觀。

如今,眼前的建筑,不僅是一處舊址遺存,更是運城人對鹽的敬畏與感恩的載體。鹽給這座城市帶來了營生,而鹽號則記錄了鹽與人之間的生計密碼。

它既是河東特色池鹽文化建筑的珍貴遺存,也是近代至當代運城鹽務發展的實物見證——從最初的單一產鹽,到探索鹽的科學利用與化工產品研發,再到如今停止開采、聚焦生態恢復。

站在鹽湖邊遠眺,冬日的湖水白茫茫連片相接,頗為壯觀。湖岸畔的景德馨鹽號,不僅見證了運城從鹽運重鎮到文化名城的變遷,更守護著一段鹽、商、城交織的集體記憶。它所承載的鹽文化與商道精神,早已融入城市血脈,成為不可磨滅的文化符號。

記者 薛麗娟 文圖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