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1-10
□關英才
當代意義
五千年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是文化血脈的延續,是建立中國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撐,不斷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發掘合理資源,將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融合,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現代人的心靈,是我們研究傳統文化的目標和任務。
關漢卿戲劇中對黑暗社會的抨擊,對底層人民的同情等內容和精神追求,對當代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悲憫底層貧弱的情懷。700多年前的關漢卿,雖然是封建社會的文人,但對社會底層的貧民也是一腔深情。他同情普通老百姓,更關愛那些貧苦的弱者。他不像歷史上一般劇作家那樣,熱衷于寫帝王將相,而是把筆觸伸向草根弱者,關注他們的苦痛,訴說他們的冤屈,控訴強權惡霸對他們的欺壓。他現存的18出戲劇中就有12出是寫貧弱百姓血淚的。《劉夫人慶賞五侯宴》一劇中,底層平民王氏被為富不仁的趙太公騙到家中,不但遭到了趙太公的百般欺凌,趙太公死后,王氏奶大的趙太公的兒子趙脖揪,更是變本加厲地虐待她,讓她去飲牛,卻不準濕了牛嘴,否則要打五十黃桑棍。王氏怎敢不從?只得冒著飛雪去飲牛。她跌跌撞撞一路哭訴:“風嗖嗖遍身麻,篤籟籟連身顫,凍欽欽手腳難拳,走的緊來到荒坡佃,樸樸得心頭顫。到了井邊,雪打得我眼怎睜開?風吹得我身倒偃,凍碌碌自嗟自怨,凍得我拿不住繩子索拳攣著手,立不定身軀聳定肩……將這桶掉在井里邊。”桶掉進井后,王氏覺得無法交代,便要在井邊的樹上自縊。關漢卿字字血、句句淚地寫出了富豪權勢將貧弱者逼入絕境!他用大段唱詞,傾吐了平民的痛苦、凄慘、絕望后,難抑胸中的怒火,大筆一揮讓李氏已成為戰將的孩子痛快淋漓地斬殺了趙脖揪!替母親、替貧弱者出了口惡氣,報了冤仇!狠狠抨擊了欺凌貧弱者的惡勢力,抒發了對底層平民的無限深情!

關漢卿悲憫貧弱的根子扎在《淮南子·修務訓》中“堯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的儒家仁愛思想,這與我們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友善”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仁愛”是“友善”的基石,“友善”是“仁愛”的發展和完善。臨猗縣編創的戲劇《黨員媽媽》中的共產黨員陳玉芳,自己雖然并不富裕,卻不忍心讓那些孤殘兒童無依無靠,義務收養了58名孩子。在她身上分明有著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仁愛”的傳承。
抨擊貪官污吏與反腐倡廉。關漢卿的代表作《竇娥冤》就是他反腐敗的力作。良家女竇娥被歹徒張驢兒誣陷藥死其父,官司打到楚州太守桃杌衙門。桃杌卻是個將告狀人看作衣食父母、不知廉恥的貪官。他堂而皇之地說:“我做官勝別人,告狀來了要金銀。”寥寥幾句話,便勾畫出了他貪婪無恥的嘴臉!他因收了張驢兒的賄銀,竟不問是非曲直、青紅皂白,將竇娥屈打成招,硬判了斬刑!關漢卿怎容得這些貪官的惡行?他借竇娥之口,發出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控訴:“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地驚天!”“頃刻間游魂先赴森羅殿,怎不將天地也先埋怨,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握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盜跖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福貴又壽延。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竇娥將希望寄予天地,但對“天地”的昏庸也不得不大膽質疑!關漢卿借竇娥之口將黑暗社會、貪官污吏罵了個狗血淋頭!最后還讓這些貪官惡棍得到了應有的懲處!
關漢卿不但控訴了元代社會的腐敗黑暗,嚴懲了作惡多端的貪官歹徒,而且還不忘對世人進行反腐敗教育。《狀元堂陳母教子》一劇中,主人公陳母雖然原是官員之后,但已淪為平民。她望子成龍,竟要在家里建一個“狀元堂”。他們在挖地基時,意外地挖出一窖金銀。孩子們吵著說,這是老天賜給咱們的!陳母卻果斷地令孩子們將其埋掉,并說:“給孩子留黃金萬貫,不如教子一經。”斷然斬斷了孩子們的貪欲私念!關漢卿在戲劇開頭設計這個情節,拋出這么大一個誘惑,意在教育世人,貪念是毀人的陷阱!
接著他又寫道,陳母的三兒子考中頭名狀元后,路過西川錦州,收了鄉親們送的“孩兒錦”,要給母親做衣服。陳母不但不收,反而罵道:“辱子未曾為官,可早受民財,該打!”直打得他金魚墜地也!還將這事告訴了為政做官的寇準,說:“此子不曾治國,先受民財,辱沒先祖,依法教訓咱!要不,我怕枉教人作念,俺一家怎能安心?”
關漢卿推崇的儒家廉潔文化,對于今天構建清廉社會生態仍有著現實意義。
現代文學就是要通過英雄的塑造展示人類理想中的勇氣、正義、犧牲和智慧,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
關漢卿生活的亂世,他渴望英雄再世,橫刀立馬,抵御強敵,平息戰火,護佑山河,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
《尉遲恭單鞭奪槊》一劇中,劉武周的大將尉遲恭在美良川之戰中被唐軍所圍。他審時度勢,不愿做沒落勢力的殉葬品,改弦更張,降了大唐李世民,可謂識時務的俊杰。在唐營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因尉遲恭曾在作戰中打了自己一鞭,于是,便圖謀殺害他,并誣陷他想叛逃。但他忠心不二,在李世民在榆窠園陷入困境時,面對“人一似北極天蓬,馬一似南方天龍”的敵手單雄信,尉遲恭策馬單鞭,出戰截殺:“這一個槍去的疾,那一個鞭下的猛,半空中起了個避乖龍。那一個雄,這一個雄,結釘珰鞭槊緊相從,好下手的尉遲恭!”打得單雄信吐血伏鞍而走,救下了李世民。
李世民慶幸得了這員猛將,親自設宴款待尉遲恭,說:“你是個領貔貅天下才,畫麒麟閣上客。想當初漢高祖知人杰,便準備著韓淮陰拜將臺……則要你立唐朝顯手策、顯手策!”李世民當即委任尉遲恭為“行軍副元帥”,從此尉遲恭跟隨李世民參與唐初統一戰爭,平定了王世充、竇建德等勢力,屢立功勛,成為一名英雄豪杰。
無論是《關大王單刀赴會》中的關公忠誠英勇精神,還是《尉遲恭單鞭奪槊》中的尉遲恭深明大義、為唐朝顯手策,都是幾千年封建社會進程中,經過儒家思想熏陶,中國人民自己選擇的道德偶像。這個道德偶像正義、英勇、堅毅、剛猛的品質,值得堅持和傳承。
正人倫傳道統。《山神廟裴度還帶》一劇,正是反映了關漢卿呼喚“正人倫,傳道統;理綱常,訓典謨;整風俗,遺后人……”的精神祈盼。他要華夏復禮,孔孟行世,讓仁義道德重現人間。劇中沒有寫中唐名相裴度力平淮西藩鎮,襄助憲宗中興的赫赫功績,卻特意寫了他窮通否泰的小時候。那時裴度父母雙亡,家境貧寒,無處安身,只得在城外山神廟落腳。但他人窮志高,每日仍堅持攻讀孔孟。他姨夫要資助他經商賺錢,他不干,說:“我胸次卷江淮,志已在青霄天外。”寥寥幾筆,一個年少有志的裴度躍然紙上。但盡管他能“配四圣十哲,定七政三才”,眼下卻處在“紅塵萬丈困賢才”的窘境。恰在這時,洛陽太守被下了獄,其女兒四處奔波救父,有人送了她一條價值千貫的玉帶幫助她。但她不慎將其丟在山神廟,被裴度拾到。裴度正衣食無著,拾到玉帶不是高興卻想到了失主,“這是那個尋梅的官長們經過,跟隨伴當們在此避雪,不小心忘了。倘若你那官人到家問你這玉帶啊,他將什么還他?不逼了人性命!小生雖貧,我可不貪這等錢物”!當失主焦急萬分地來尋時,他馬上將玉帶物歸原主。這分明是“貧賤不能移”的觀念使裴度呈現了道德賢良,人格方正!
至此,關漢卿還覺得裴度的形象不夠高大,接著寫道,洛陽太守冤案平反,官升都省參知政事,要招已考中頭名狀元的裴度為婿。裴度不為所動。后來還是洛陽太守的女兒彩樓繡球拋中了裴度,兩人才花好月圓。到此,一位貧賤不貪財、高中狀元不羨官的裴度就成了關漢卿筆下的道德化身。
同時,在《包待制三勘蝴蝶夢》一劇中,平民青年王大打死了殘害他父親的惡霸,官府追拿兇手時,王大、王二、王三弟兄三人爭著受刑頂命,其母在官府要她必須三選一獲罪時,毅然供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有意庇護兩位前妻生的兒子。
關漢卿戲劇中講述的拾金不昧、不趨炎附勢、講義氣、敢擔當這些傳統美德,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滋養。隨著社會發展,借鑒和汲取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修身之道,有助于促進社會文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