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1-10
記者 李 巖
來到臨猗縣北景鄉,路上不時有滿載蘋果的三輪車駛過。跟隨這些車輛,來到北景鄉公益性農產品交易市場,人聲鼎沸、果香撲鼻,一輛輛三輪車載滿蘋果、柿子等排隊駛入,一筐筐紅彤彤的蘋果摞得像小山一樣。
與往年路邊叫賣、交通擁堵的“馬路市場”相比,如今的農產品交易市場不僅整潔、安全,更讓果農心里有了底。“以前賣蘋果得在路邊吆喝半天,車子堵得動不了,人也心慌。現在好了,市場就在家門口,不僅有攤位、有檢測、有代辦,水電全免費,買賣都順當多了。”果農李效奎說道。
這座占地1.8萬平方米的公益性市場,如今已成為北景鄉新的“發展地標”。從自發混亂到規范有序,從“路邊攤”到“現代化”,它不僅改變了果農的生活,也讓北景的產業更有序,更高效。
從“馬路市場”到發展新地標
在北景鄉黨委書記潘翔的記憶里,“馬路市場”的問題曾困擾鄉里多年。每到秋收季,果農和收購客商沿著道路擺攤設點,蘋果堆到路邊,車輛難以通行甚至交通事故頻發。群眾賣果心急可以理解,但環境確實亂,安全隱患太大。
問題擺在眼前:是放任“自發生長”,還是主動“破舊立新”?北景鄉黨委政府選擇了后者。2024年初,北景鄉把公益性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列為“為民辦實事”重點項目,成立專班推進。潘翔帶頭跑項目、爭資金、盯工地,從設計規劃到材料驗收全程關注,并經常去現場查看進度。“我們想建的不只是一個賣農產品的地方,而是一座可持續、能服務、能帶動產業的鄉村市場。”潘翔說。
資金籌措過程中,省商務廳撥付數百萬元專項建設資金,縣政府撥款20萬元用于市場后勤與保潔開支,鄉里面也積極自籌。多方合力,讓這個項目沒有形成債務壓力,建出了實打實的民生工程。
2024年底市場建成,4000平方米的固定交易廳、30多間檔鋪、兩座大型雨棚、完善的水電系統,一應俱全。收獲季節,周邊的果農紛紛涌來。“現在每天有幾百輛車進出,交易量達10萬公斤。”副鄉長王萌介紹。
最關鍵的是,這個市場是純公益項目。不收租金、不抽成,客商免費入駐,農戶免費交易,水電全由政府兜底。“大家一聽‘免費’,都不信。可真來了,發現不僅是真的免費,還有黨員幫忙,更有基礎服務設施。”王萌感嘆,“這是政府為老百姓建的市場,不是為了賺錢。”
暖心服務讓市場更有溫度
北景鄉并沒有止步于“建好一個市場”,而是選擇增強軟實力,通過黨建引領、機制創新,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服務體系。走進市場的“紅色驛站”,墻上貼著醒目的黨員示范崗標識。采訪時,黨員王學民正幫果農登記、指引辦事流程。“我們還負責政策咨詢、交易指導、協調矛盾。”他說,“市場開張以來,小糾紛我們當天就能處理完。”
市場設有專職調解崗,公示投訴流程和聯系方式,任何交易糾紛都能第一時間得到處理。以前果農在路邊賣果,如果遇到貨款糾紛,或者買賣出現問題,很容易心里沒底,不知道找誰協調。王學民說:“現在不同了,我們有黨員幫辦隊,上門協調、跟進處理,把問題解決在萌芽階段。無論是一筐果子的小糾紛,還是一車貨的大問題,我們都有備案和記錄,保證問題解決得公平、公正、透明。”
在市場綜合服務中心大屏上,每日水果的價格信息、供需信息等實時顯示;信息公告欄、線上微信群同步更新供需信息。王萌說:“以前價格全靠猜,現在手機一看行情,明明白白,市場還設立代辦員中心,代購、代銷、代發貨全包。有些農戶年紀大、網銷不會搞,代辦員可以幫他們發貨、結賬。”
如今,市場已吸引綠豐源等電商公司入駐,建成分揀包裝中心,讓蘋果走出山西、銷往全國。從飲水機、充電區,到醫藥箱、休息椅、免費Wi-Fi,市場的每個角落都透露著暖意。以前農戶在馬路邊曬得臉疼,現在能喝上水、能歇腳。新的機制,不僅讓交易順暢,更讓人心溫暖,這里不只是買賣果子的地方,更是凝聚人心、共建共治的載體。
產業興 人心暖治理新
如今的北景鄉公益農產品交易市場,不僅成了果品交易中心,更成了鄉村振興的“加速器”。早晨五點,市場燈火通明,三輪車、貨車從各村駛來。臨近中午,檢測、稱重、裝車、發貨一氣呵成。高峰期日交易量達到15萬公斤,蘋果、柿子等果品從這里源源不斷發往各地。
據統計,市場運營后帶動了周邊就業58人,新增保潔員、檢測員、裝卸工等崗位。更重要的是,好果子賣好價,果農收入普遍提高。電商企業的入駐也讓果品更易于銷售。綠豐源公司在市場設了分揀包裝中心,直接發貨到江浙等地區。
市場的成功,也引起了上級部門關注。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實地調研后評價:“像北景這樣既有公益屬性又有現代服務體系的鄉鎮級公益市場,全國少見。”在潘翔眼中,這座市場更大的意義在于“治理”:“以前群眾散賣、亂賣,出現糾紛沒人管。現在市場建在鄉鎮,派出所、黨支部、調解崗全進駐,矛盾當場就能化解。”
如今,北景鄉正以此為基礎,謀劃更大的藍圖——打造區域性農產品集散中心;推動農業品牌化發展,建設數字化管理系統,讓北景蘋果打出“品牌”;推進綠色可持續發展,推動農業生態化。“這是我們北景自己的樣板。”王萌笑著說,“群眾得實惠,政府得口碑,產業得發展。”
夕陽斜照,市場依然喧囂。幾名果農在整理貨筐,相互招呼、笑語盈盈,臉上是滿足的笑意。北景的故事,其實就是無數鄉村振興故事的縮影——從無序到規范,從堵點到亮點,從“馬路市場”到“公益地標”。這座市場,不只是果香彌漫的交易場,更是一座凝聚信任與希望的新地標。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