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新聲起,蒲劇興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1-06

■邵帥杰

蒲劇是自帶鄉土氣息的。與其他劇種相比,蒲劇具有黃土高原特有的厚重深沉生命底色。也就是說,蒲劇的美恰恰是存在于鄉土之中的。蒲劇有著獨特的韻味,正如那九曲黃河攜帶著黃土高原的塵土一般,渲染出天下獨有的那一抹黃色。蒲劇的每一個音符都跳躍在田間地頭的蘋果樹上,也跳躍在每一個忠厚老實農民的心間。

起初的蒲劇,是極可體現出晉南人民豪爽的性格,所以須生的演唱風格多高亢激昂。在蒲劇舞臺上有一個璀璨的星——閻逢春。閻逢春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創造了一個獨特韻味的演唱風格,形成了高音嘹亮、低音渾厚、蒼勁有力、技巧豐富、表演細膩的閻派藝術。閻逢春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沙啞的嗓音像極了京劇周信芳大師,他二人對衰派老生的塑造打動著我的內心。但是,隨著筆者對蒲劇的逐步了解,發現有些演員和戲迷故意效仿閻逢春的沙啞嗓子,而沒有結合自己的先天條件,導致嗓子橫塌,出現怪音,反而不好聽,已經失去了戲曲講究的“美”了。但是觀眾還錯誤地認為閻派就應這樣,認為閻派的韻味就在這里。

直到筆者遇見了一個讓我眼前一亮的青年新秀——南征。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個名字會想到“南征北戰”,這就是他,在戲曲舞臺上南征北戰。他的嗓子好聽有特色,不同于大眾閻派演員,他會自然將嗓子打開,唱出屬于自己的風格,還不脫離閻派的韻味。同時出現了爭議——這不是閻派,這是“美聲”。

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融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所有藝術門類,是先輩的藝術結晶。戲曲具有包羅萬象、兼收并蓄的特點,蒲劇亦是如此。蒲劇能夠流傳五百多年,靠的就是不斷地吸收先進優秀的藝術形式,從而豐富發展自我。如果蒲劇不去吸收,不去包容,那么也不會取得今日的成績。

蒲劇當下的核心發展命題,應是突破地域局限、擴大受眾群體,而富有感染力與辨識度的藝術表達,正是其吸引新觀眾、走向更廣闊舞臺的關鍵。

2024年6月22日,蒲景苑的折子戲專場中,南征主演的《戰冀州》登臺亮相。現場一對外地夫妻曾于前一日觀看他主演的《轅門斬子》,見他上場便說:“我們昨天看過他的戲,唱得真好,今天的馬超也十分出彩!”南征摒棄了故意沙啞的演唱方式,而是自然打開嗓子唱出動聽的音符,讓自己的嗓子壽命大大延長,這是一種極其正確而科學的做法。能讓外地觀眾對蒲劇產生好感,正是青年演員在傳承與傳播劇種中作出的切實貢獻。從杜麗娜將蒲劇帶上維也納金色大廳,到南征用表演贏得外地觀眾認可,這些都是蒲劇“走出去”的生動實踐。

有人質疑:“蒲劇本是晉南地方劇種,何必強求外地觀眾喜愛?”實則在戲曲歷經低迷后逐步回升的當下,提振蒲劇生命力才是首要任務。這不僅需要培育優秀演員,更要拓寬受眾版圖。既要挖掘年輕觀眾群體,也要吸引外地戲迷,通過橫向拓面與縱向深耕的雙向發展,蒲劇方能擁有長遠未來。這一觀點雖存爭議,但經時間與實踐檢驗,必將彰顯其價值。

優秀演員的可貴之處,在于“不傲氣”的初心,也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要有舞臺上的硬功夫,更要有臺下的好德行。反觀部分演員,稍有名氣便目空一切,下鄉演出時偷工減料、敷衍觀眾,絕非合格的藝術從業者。而南征始終秉持“恨戲”的態度,無論在哪演出都全力以赴。他常因表演投入而舞斷綁靠旗的繩子,卻讓觀眾看得酣暢淋漓。數次深夜在蒲景苑錄制《戰冀州》至次日清晨,僅休息五小時便趕回劇團籌備晚間《拆書》演出,三百六十度飛跪、椅子功等技巧動作絲毫不打折扣,下臺后大口喘氣的模樣令人動容。下鄉演出時,他毫無架子,主動與戲迷握手,還會叮囑老年戲迷保重身體。這般臺上臺下皆具品格的演員,值得尊敬,更值得學習。

《戰冀州》里,每一個摔打從來不偷工減料,即使自身有嚴重的頸椎病;《拆書》里,椅子穩穩地扎在地上,離不開沒日沒夜的反復練習;《跑城》里,翻飛的帽翅,灑脫的髯口,形象的老年身姿,是向大師的學習以及對生活的觀察;《更上一層樓》里,婉轉動聽的唱腔,離不開他自己努力琢磨的科學發音方式。如今的蒲劇舞臺上有南征這樣有思想的演員是可喜的現象,他不拘泥于傳統的蒲劇,而是擅長吸收各個劇種的優秀特點:《西廂記》中的張生,融入了越劇小生的表演方式,更加富有雅姿;《徐策跑城》中的徐策,采用了京劇老生的抹臉妝容,徐策的老態更加凸顯;《轅門斬子》中的楊延景,吸收了秦腔和河北梆子的表演手法,人物更加細膩。我們就是需要這么有思想有追求的演員,堅守在蒲劇的舞臺上,為自己家鄉的戲曲發光發熱,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蒲劇事業。

黃河邊上的一株株蘆葦在南風中搖晃,一句句蒲劇唱腔在黃河水中翻涌,晉南人民對蒲劇的熱愛就存在于徐策上下翻飛的帽翅,小梅英的手帕扇子,翠蓮的擔子,伍子胥的髯口,關公的大刀……蒲劇是那樣的沁人心脾,曾幾何時,閻逢春的《逃國》、王秀蘭的《殺狗》、筱愛娜的《三上轎》、裴青蓮的《罵殿》、楊翠花的《斷橋》、田迎春的《麟骨床》……大師級人物活躍在晉南的土地上,人們是多么幸福而難忘啊。而如今慶幸的是,蒲劇后繼有人,有一批青年演員帶著先進的思想,振興蒲劇的毅力,向我們走來,向廣大老百姓走來,向蒲劇的未來走來!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