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1-04
本報訊(記者 郭瑞倩 實習生 續思穎)10月30日,在聞喜縣郭家莊鎮張樊村文化廣場,“《千古張樊》座談會暨授牌儀式”在此隆重舉行。來自運城市、聞喜縣的多位代表、文史專家與張樊村村民代表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部村史新著的問世。
張樊村位于稷王山南麓的聞喜縣郭家莊鎮西北角,由張樊、石鍵、王家莊、鄭家莊四個自然村莊組成。以村內一口宋代古鐘為證,張樊村歷史可明確追溯至宋代,迄今已逾千年。這里是農耕文明發祥地之一,有仰韶文化遺址、姜嫄墓(廟)遺跡、西溝井神廟等。村里曾有39座廟宇,現存“關帝廟碑”等記載廟宇情況的碑刻。
2022年,張樊村集合了全村近200件散佚古石刻精華,精選了60余幅拓片,建起了“碑碣遺珍”展館,兩個展廳總面積80多平方米。這些石刻涵蓋了鄉規民約碑、宗祠碑、墓志碑等多種類型,清晰講述了腳下這方土地的厚重歷史、民風習俗以及文化傳統。
“碑碣遺珍”展館策劃者之一陳玉琪,在進一步收集、整理、研究中,發現張樊村不僅有碑碣遺存,還有其他歷史遺址、紅色文化等,為了深入挖掘鄉土文化,用文字形式將其記錄下來,他與張引太等人,共同編撰《千古張樊》村史。
守鄉土根脈,鑄時代精魂。作為承載村莊記憶的文化工程,《千古張樊》的編撰歷時數年,陳玉琪帶領團隊踏遍張樊村的每一寸土地,從口述回憶中打撈歷史碎片,從碑刻中考證發展脈絡。這種“搶救式”的挖掘與記錄,最終匯聚成了這部兼具嚴謹史料價值與深厚鄉土溫度的著作。
全書以時間為軸,以文化傳承為核心脈絡,構建起張樊村的立體歷史圖景。張樊村的建村淵源在書中得到清晰呈現,從農耕文明的早期萌芽,到社會變遷的時代足跡,每一個關鍵節點都有翔實記錄。書中不僅收錄了張樊村在農耕文明、民俗傳承、紅色基因等方面的珍貴史料,還特別記載了山楂種植等特色產業的發展歷程,收錄了村莊人才輩出的鮮活案例,印證了其“文化發達,人才濟濟”的歷史底蘊,串聯成了一軸波瀾壯闊的鄉村文明長卷。
村志、村史是民族歷史的微觀縮影,《千古張樊》的成功編修,不僅讓張樊村的“根”與“魂”有了永恒的文字載體,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土社會中的生動實踐。座談會上,各位代表對《千古張樊》的編印給予了高度評價。聞喜縣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史炳仁說:“寫村志、村史就是記載歷史,傳承歷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原河東博物館館長楊明珠表示,要以本書為載體,挖掘張樊村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推動文化傳播與鄉村經濟的發展。
此外,運城市檔案館向張樊村贈授“歷史檔案研學基地”牌匾。聞喜縣委老干部局,縣教體局、文保中心、關工委、詩聯學會等為張樊村贈授“聞喜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等牌匾。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