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呂莊水庫“一庫清波連三縣,千秋功業系萬民”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1-05

□支望華

壩基里的年輪

站在呂莊水庫主壩極目遠眺,涑水河與沙渠河在天際線處交握,如兩條碧色綢帶,溫柔綰起聞喜、夏縣、絳縣的塬地。1958年深秋,當第一锨黃土叩擊壩基時,沒人能預料,這片曾被旱澇反復撕扯的土地,會在兩年后托舉起一汪能盛下日月的清波。

93版《聞喜縣志》里那些精確到小數點的數字,裹著太多溫熱的故事。878.6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是三縣百姓用草鞋丈量過的家園;560萬個工日,是無數雙布滿老繭的手,在寒來暑往中壘起的時光刻度;16.3米的主壩高度,恰好與當年民工肩頭扛起的希望等高。晉南專署水利局的吳朝健、王子謙在圖紙上勾勒壩體曲線時,或許未曾想過,筆下每一條墨線,都會成為后來者仰望的精神等高線。

聞喜縣檔案館那幀泛黃的施工照總在眼前浮動:數百名民工在工地上排開長龍,镢頭刨土的鈍響、獨輪車奔跑的轱轆聲、木架上夯土的號子聲,仿佛能穿透相紙——“夯土要夯牢,子孫不受澇”“搬石要搬穩,世代享太平”。照片邊緣題著“1959年元旦”,讓筆者想起白居易筆下“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勞作場景,只是此刻的汗水,不為一畝三分地的收成,只為讓千百畝土地從此與水患訣別。

工地上的故事總帶著泥土的香甜。夏縣民工李大爺曾摩挲著茶杯沿告訴筆者,那年冬天,凍土硬如鐵塊,镢頭落下只留個白印。大家就抱來柴火烤化表層,趁熱開挖,手凍裂了抹點豬油,腳腫了裹層草繩繼續干?!坝幸灰?,大雪壓塌了草棚,我們圍著篝火坐了半宿,天亮照樣上工?!彼讣獾睦侠O蹭過杯沿,像在觸碰當年凍土的冰涼。

絳縣來的王大叔眼里的夏天,是“夯板曬得能烙餅”的灼熱?!坝腥酥惺畹瓜?,灌碗綠豆湯又爬起來了。女人們組了‘鐵姑娘隊’,推土車不比男人慢,工地上的口號能掀翻日頭——‘男人能干的,我們樣樣行’?!蹦切┍缓顾赣謺窀傻拇植家?、磨穿了底的布鞋、在夯歌里沙啞的嗓子,共同壘起712米長的主壩,也壘起三縣百姓共有的精神堤壩。

清波里的光陰

1960年6月,當第一股水流撞開涵洞涌入庫區時,工地上的歡呼聲響徹條山。據資料記載,那天溢洪道還沒裝閘門,但這并不妨礙人們想象它未來的模樣——24米寬的水道,終將成為調節旱澇的呼吸;11立方米/秒的泄量,是給大地的溫柔脈搏。閻養正、李忠義這些建設者站在壩頂,看著渾濁的河水慢慢清亮,眼里的光比水面的碎陽更熾烈。

水庫初成的那些年,是涑水河流域最安穩的時光。6.23萬畝灌溉面積,在圖紙上是枯燥的數字,在農民眼里卻是“麥浪翻滾到天邊”的實景。有老人記得,1972年大旱,呂莊水庫開閘放水,渠水過處,蔫了的玉米葉三天就支棱起來,“那水流過田埂的聲兒,比戲文還中聽”。筆者不禁想起《詩經·大雅》里“池之竭矣,不云自頻”的古老嘆息,而呂莊水庫的存在,正是讓這樣的嘆息成了絕響。

5000畝養魚水面,曾是孩子們的夢境。清晨的庫邊總有釣魚的老人,魚竿一甩,水珠在晨光里串成珍珠。他們說,這水里的魚格外肥嫩,“喝的是三縣人汗水泡過的水”。300畝宜林面積后來栽滿楊柳,風過時樹葉嘩嘩響,像在重播當年的夯歌。對聞喜城而言,水庫更像顆定心丸——它悄悄補給的地下水,讓城里的井從未干涸,灶臺上的茶壺總能燒開生活的暖意。

水庫管理處那本泛黃的施工日志,某頁用紅鉛筆寫著:“今日完成土方3200立方米,夏縣民工超額,獎紅旗一面?!迸赃叜嬛嵬崤づさ男〖t旗。另一頁記著:“絳縣王鐵匠,捐出家藏鐵器打工具,分文未取。”這些細碎的字跡,比總庫容3832.92萬立方米的數字更能觸摸歷史的溫度。

堤壩上的傳承

歲月總在不經意間刻下皺紋。后來上游建庫、井群林立,呂莊水庫的水位漸漸回落,像位不再壯年的漢子,慢慢收起當年的豪情。但站在5262米長的副壩上眺望,仍能感受到它的厚重——壩頂的草枯了又青,重復著當年的誓言;壩體的泥土結了又松,始終保持最初的弧度。那些為它付出的人,有的已化作黃土,有的鬢發染霜,可只要說起“呂莊”二字,眼里總會泛起當年的光。

去年夏天,筆者于水庫邊遇見一群年輕人在測量壩體。領頭的小張是聞喜人,爺爺曾是建設者?!盃敔斂傉f,修水庫時三縣人不分你我,夏縣送門板當模板,絳縣帶口糧救急,聞喜把最好的工匠都派來了。”他指著遠處的溢洪道,“那三孔電動閘門是后來換的,底下的混凝土基礎,還是當年他們一釬一鎬鑿出來的。”

庫區紀念碑上的銘文透著剛勁:“呂莊水庫,三縣合建,萬眾一心,功在千秋。”字是后來刻的,筆力卻與當年的夯歌一脈相承。守庫老人說,每年清明都有三縣百姓來獻花,有當年的民工,也有他們的后代?!跋目h有位老太太,每年都來看看‘救命的水’——她小時候家里總被淹,水庫修好后,再沒逃過荒”。

這讓筆者想起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襟懷。呂莊水庫的建設者或許沒讀過這樣的句子,卻用雙手踐行著同樣的信念。他們戰天斗地,不是為征服自然,而是為與自然和解;他們披星戴月,不是為留名青史,而是為讓后來者能安穩地看月亮。恰如管理處門口那副對聯:“一庫清波連三縣;千秋功業系萬民?!?/p>

水脈里的鄉愁

暮色中的呂莊水庫,像塊巨大的碧玉嵌在涑水河谷。主壩輪廓在夕陽里漸趨柔和,副壩與南同蒲鐵路并行的曲線,如兩條平行線——一條載著貨物奔向遠方,一條守著清波滋養故土。大涵洞的壓力鋼管里,水流聲均勻如心跳,那是水庫在對土地低語:我在這里,從未離開。

資料里的數字依舊精確:防洪庫容2823.2萬立方米,是給大地的安全墊;興利庫容1237.69萬立方米,是給歲月的儲蓄罐;死庫容50.8萬立方米,是留給未來的念想。這些數字背后,是三縣百姓共有的記憶——聞喜人記得開閘時的歡騰,夏縣人記得渠水進田的滋潤,絳縣人記得夯歌里的鄉音。

坐在壩頂草地上,看月亮從條山背后升起,碎在水面成一片銀鱗。忽然懂了,呂莊水庫從來不只是水利工程。它是三縣人民用團結澆筑的紀念碑,用汗水寫就的史詩,用初心釀出的鄉愁。那些曾經的嚴寒酷暑,早已化作清波里的暖意;那些戰天斗地的身影,早已成為堤壩上的年輪。

遠處火車鳴笛與水庫水聲交織,像首古老的歌謠。建設者說過:“水是活的,它會記得每一個為它付出的人?!笔堑?,呂莊水庫記得——記得1958年深秋的第一锨土,1960年夏天的第一聲歡呼,無數個晨昏里添磚加瓦的身影。它也會讓后來者記得:這片土地上,曾有群人用最樸素的信念,干成了最偉大的事業;用最卑微的姿態,站成了最高大的風景。

夜深了,水聲愈發清晰,像在訴說。那聲音里有吳朝健圖紙上的線條,李大爺凍裂的手,“鐵姑娘隊”的笑聲,三縣百姓共有的心跳。它會一直訴說下去,如涑水河般奔流不息,讓每個經過的人,都能在清波里看見那些閃閃發光的歲月,看見那些永遠年輕的精神——而那些精神,早已如水庫清波,融進這片土地的血脈,成為聞喜、夏縣、絳縣百姓心中,永不干涸的力量源泉。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