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1-06
■楊金貴
張家溝里存紅印,接力傳棒
秋雨初歇,晚秋的薄霧如輕紗般漫過山谷,給群山籠上一層朦朧的詩意。車子在濕潤的山路上緩緩開進常樂鎮張家溝村。村口立著一根挺拔的標志桿,桿上懸掛的“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紀念館”牌子格外醒目,在微涼的山風中靜靜矗立,仿佛在無聲訴說著一段鐫刻在歲月里的動人往事。
紀念館坐落于村中一處開闊場院,幾孔窯洞完整保留著當年的原始風貌,同時完成了升級改造,讓歷史的痕跡與現代的展陳巧妙融合,既不破壞舊時光的質感,又能清晰傳遞故事脈絡。鎮黨委書記介紹時,眼中滿是自豪:依托這座紀念館與“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的紅色故事,這里早已成為平陸縣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基地遵循“全面覆蓋、彰顯特色、地校互補”的原則,精心打造了參觀學習、影像教育、真人授課三大模塊,把“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化作可看、可聽、可感的鮮活課堂,讓每一位來訪者都能觸摸到那份跨越時空的溫暖。
站在基地院中環顧,四周的景致更添幾分靈秀。成片的綠樹間,秋霜初染的葉片點綴其間,紅的似火、黃的如金,像極了天地間鋪開的五線樂譜,正等待風來奏響秋的樂章。山間隱約傳來流水潺潺,那是多日秋雨留下的饋贈,叮咚聲如歌謠般清脆;空氣里滿是草木與泥土的清香,還帶著一絲甜潤,恍惚間竟讓人覺得,當年救援成功時的歡歌還在山谷間回蕩。這份寧靜與愜意里,藏著歲月對這段“群英救難”往事的溫柔銘記,也讓那份熾熱的互助精神,在晚秋的時光里愈發清晰動人。
推開紀念館的門,我們仿佛瞬間撞進了1960年的那個寒冬。滿屋的老照片、舊實物,都在無聲訴說著當年那場緊急又動人的救援。玻璃展柜里,當時民工用過的陶碗自然擺放著,碗沿還留著細小的磕碰痕跡,能想見當年民工們捧著碗狼吞虎咽的模樣;一部老式手搖電話機靜靜臥著,聽筒上的銅片早已氧化發黑,卻仍能讓人聯想到當年接通中央時,那急促又滾燙的鈴聲;用特大字體報道事件的《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早已發黃變脆,但深沉的鉛字依舊清晰,將那一刻的緊張與感動寫入歷史的永恒;事件過程中形成的手稿、文件平躺在展柜中,紙頁上的字跡雖有些褪色,卻仍是這段特殊時光最有力的印證;被救民工寫給黨中央的感謝信,字里行間滿是真摯,始終留存著人民心向黨的溫度……
“大家看,這就是當年空投解藥的運輸機照片!”為我們講解的年輕姑娘指著墻上的黑白老照片,語氣里滿是崇敬,她的話也將我的思緒瞬間拉回那個與死神賽跑的寒夜。
1960年2月2日,農歷正月初七晚間,平陸縣風南公路筑路的六十一名民工,從熱火朝天的工地收工后,剛在工棚里吃完晚飯,就有人突然頭暈嘔吐,緊接著,毒性如潮水般快速蔓延——砒霜中毒的劇痛,讓原本硬朗的建設者們紛紛蜷縮在地,六十一個鮮活的生命,瞬間懸于生死一線。
縣、鄉醫院的醫生接到消息后,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綠豆甘草水灌下去了,無效!嗎啡注射了,還是無效!能想到的急救辦法都試遍了,卻始終擋不住病情持續惡化。有經驗的老醫生冷靜判斷后,語氣沉重地說:“必須用二巰基丙醇,黎明前不用藥,這六十一個弟兄就沒救了!”醫生的話像重錘,砸在在場每個人的心上。兩名年輕司藥員二話不說,抄起空藥箱就往黃河渡口奔。寒夜的渡口寒風刺骨,老艄公王希堅一聽是為民工搶藥,當即踹開被窩喊:“開船!”巨浪中搖晃的木船,成了拯救生命的第一道擺渡。
這一緊急消息很快驚動了正在開會的平陸縣委書記,他當即中斷會議,全力統籌搶救民工的各項事宜。從鄉鎮到縣城,所有人都在拼命尋找特效藥,可輾轉詢問后才發現:運城沒有、臨汾沒有、太原沒有,連鄰近的河南三門峽也沒有。就在大家陷入絕望時,平陸的求助電話穿透兩千里風雪,打到了北京王府井特種藥品商店。其時,商店營業員們正要下班去看晚會,接到電話后,立刻把票子拋在一邊,爭分奪秒準備藥品。可難題接踵而至:幾個小時內要把藥品從北京送到平陸,難度堪比登天!思來想去,唯有“空運”這一條路。
“空運”兩個字,讓藥店的同志犯了難,也讓平陸的救援人員揪緊了心。關鍵時刻,平陸縣委郝書記當機立斷,直接向衛生部求援。電話接通后,衛生部領導干部展現出“一切為了人民”的擔當,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迅速聯動民航、空軍與藥店,織成一張生命救援網——空軍飛行大隊高度重視,政委、大隊長、參謀長親自研究航線與方案,特意選派有豐富經驗的領航長、通訊長和機械師,還為一架飛機配備了兩個機組,全力確保飛行安全;北京王府井特種藥品商店將藥品仔細裝箱,營業員騎著自行車,在一個多小時內迅速把藥品送到機場;機場緊急開啟跑道照明,戰機沖破沉沉夜色升空,載著救命藥朝著平陸的方向飛去。
從平陸縣委向北京求援,到“神藥”從天而降,整個過程牽動了無數素不相識的人,這復雜又輾轉的救援,僅用了八個多小時!1960年2月3日深夜,藥品成功空投至平陸,當藥品輾轉送到中毒民工的床前時,天剛蒙蒙亮。當二巰基丙醇注射劑緩緩推入中毒民工血管的剎那,六十一個家庭的希望重新點燃。這場跨越地域的生命接力賽,終究跑贏了死神!
墻上的文字還在靜靜訴說:這從不是一場孤立的救援,而是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本能反應。從黃河艄公的渡船到長空的戰機,從北京藥店的營業員到中央部委的干部,無數人因“六十一個民工弟兄”凝心聚力,不求回報,全力以赴。歲月流轉,無論社會如何發展變化,生命至上的信念、守望相助的溫情,始終未曾褪色。
走出紀念館,鎮領導指著院左側兩口斑駁的破窯洞說:“這窯都是當年民工住過的地方。”風掠過當年的生活舊址,仿佛仍能聽見那穿越時空的應答——民工們的談笑聲、碗筷的碰撞聲,還有救援成功后,大家激動的歡呼聲響成一片。這場救援早已超越事件本身,成為澆鑄在民族記憶里的精神烙印:它清晰地證明,當個體的生命被集體珍視,當無數平凡人同心協力,便能共筑奇跡。
如今,那場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救援,早已化作精神種子,在張家溝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出了鄉村振興與精神傳承的燦爛之花。
茅津古渡載新韻,山河入畫
車轍碾過晚秋雨后的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向東奔赴茅津渡的邀約時,那方名為“天鵝湖”的水域先撞入眼底。雖未到天鵝翩躚的時節,風里卻似已裹著羽翼振翅的輕響——平陸人筑起的“萬錦堤”靜靜臥在岸邊,像給這片水域圍了圈溫柔的臂彎,只待冬日來臨,便盛接滿湖白羽與霞光。
而當視線越過堤壩向東延展,天鵝湖的粼粼波光便與黃河的壯闊水波緩緩相擁,織就一幅動靜相宜的畫卷。湖水解了黃河的雄渾,將其揉成細碎的光斑;黃河納了湖水的溫潤,讓奔涌的姿態多了幾分纏綿。水霧在交匯處輕輕漫溢,分不清哪是湖的澄澈,哪是河的遼闊,只覺整片水域都浸在晚秋的靜謐里,連風掠過水面的聲音,都變得格外輕柔。
循著這汪交融的水脈溯源,遙想當年唐太宗經此,見黃河畔百花織錦、草木含翠,一句“萬物競發,美如錦繡”便落進了時光,“萬錦堤”就是取此意而名。如今堤岸依舊,只是晚秋的風替去了春的絢爛,將黃河暈染成一幅蒙著輕紗的水墨:沒有夏日濁浪拍岸的焦躁,不見冬日冰凌刺骨的凜冽,掙脫了晉陜大峽谷的嶙峋束縛后,它終于舒展成一川空闊平緩的素波。
雨后的低云垂在平陸城南五公里的天際,將黃河染成一塊流動的黛色錦緞。下午四時許,我們踏著濕軟的風走近茅津渡,這處被北魏酈道元載入《水經注》的“陜津”,這方與風陵渡、大禹渡并稱黃河三大古渡,因“晉豫通衢、商旅輻輳”的獨特地位,在漕運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千年要津,正以雨后的沉靜,鋪展它跨越三千年的歲月長卷。
黃河九曲在此豁然開敞,沒有了峽谷的束縛,便以“風平浪靜”的姿態成就了天然碼頭,也贏得了“鐵碼頭”的美名。低云掠過水面,將細碎的影子投在波心,分不清是云在流還是水在動。此刻的黃河褪去了夏日狂躁,沒有冬日酷寒,只像一位閱盡滄桑的老者,帶著“日射寒光明瑟瑟”的意境緩緩東行。
環視古渡口的滄桑,耳畔似乎響起了遠古的喧囂。自商代設渡以來,這里便是“晉豫通衢、商旅輻輳”的繁華埠口——運城的潞鹽在此裝船南下,晉南的糧棉由此轉運中原,商船首尾相接如長龍,船夫的號子混著騾馬嘶鳴,在黃河上空久久回蕩。挑夫們扛著鹽袋的腳步匆匆,汗珠砸在石板上瞬間被河風吹干,恰如“糧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濱”描繪的盛景。那些穿梭的身影里,有行商的商賈、趕考的書生,也有戍邊的將士,每道足跡都藏著一段關于生存與夢想的故事。
但這方渡口的底色,從來都浸著血與火的厚重。春秋時,晉軍由此渡河設伏,在崤山全殲秦軍;東漢末年,漢獻帝倉皇東逃,官軍搶渡致使“血染黃河”;安史之亂中,回紇兵在此跨入中原平叛……三千年里,刀光劍影與鼓角爭鳴在河風中消散,唯有黃河默默承載著這些記憶,將悲壯與英勇刻進河床的每一粒泥沙。
思緒飄飛間,我想起了1947年陳賡大軍強渡黃河的情景。那是一個決定歷史走向的關鍵時刻,解放戰爭從戰略防御轉向戰略進攻的關鍵一環。在那個夜色深沉的夜晚,萬籟俱寂,只有黃河水的咆哮聲。戰士們和當地支前群眾悄悄地準備著渡河器材,木船、油布包,這些簡陋卻又充滿力量的工具,承載著戰士們的信念與勇氣。
當渡河命令下達,無數船只和“油布包”如離弦之箭般沖向對岸。敵人的槍炮聲驟然響起,劃破了夜空的寧靜。然而,戰士們毫不畏懼,他們高喊著口號,奮力劃槳、掌舵。有的“油布包”被擊中,戰士們落水后仍奮力泅渡,他們的身影在火光與波濤中顯得如此渺小,卻又如此堅定。
僅僅經過一夜激戰,到8月23日拂曉,陳賡兵團的主力便成功突破了黃河防線,占領了南岸灘頭陣地。茅津渡見證了這一偉大的歷史時刻,它也因此成為解放戰爭中的一個重要歷史地標。這段歷史,如同一座不朽的豐碑,銘刻在這片土地上,激勵著后人奮勇前行。
低云漸次舒展,像被風輕輕撩開的紗幔;現代渡輪的長鳴陡然劃破天際,將茅津渡的靜謐從暮靄中喚醒。誰曾想,昔日泊滿鹽船、響徹纖夫號子的貨運碼頭,如今已蛻變為游人紛至的文旅勝地——晉航一、二號渡輪穩穩泊在岸邊,船身映著清洌河光;幾艘流線型快艇并排停靠,艇身的亮色在微涼的風里格外惹眼。桅桿上的紅旗迎著河風獵獵翻卷,每一次擺動,都似在與過往肩扛鹽袋、腳踩泥濘的漕運歲月,做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緊鄰渡口的黃河生態園內,亭臺依黃河地勢而建,木質回廊繞著草木蜿蜒;樓閣錯落相銜,青灰瓦檐下掛著的紅燈籠,即便秋冬未點亮,也透著幾分暖意。穿行其間,腳下的石板帶著河風的涼意,涼意順著指尖漫入心底,轉角處“北守三晉 西望長安”的豪邁石刻驟然入目,字跡在時光沖刷下更顯蒼勁,指尖輕觸石面,仿佛還能摸到古渡作為“晉陜漕運咽喉”的厚重過往。
此時雖入秋冬,旅游旺季已過,岸邊游人疏朗:偶有三兩銀發老人坐在亭內石凳上,指著河面回憶往昔;年輕情侶沿著河岸緩步,用手機記錄柳絲拂水的清幽;唯有渡口的小賣部前,老板正笑著給零星游客裝著本地的黃河灘棗。但只需稍作回想,春夏時節的熱鬧圖景便清晰浮現:彼時園內草木葳蕤,柳枝垂到河面,剛抽芽的新綠裹著花香,順著河風飄滿整個渡口。清晨天剛亮,首批“黃河一日游”的游客就排起了隊……
游輪鳴笛啟航后,甲板上瞬間熱鬧起來:有人扶著欄桿,對著奔騰的黃河大聲歡呼,聲音被風卷著飄向遠處的山巒;有人舉著相機,追著河面掠過的白鷺拍照,生怕錯過靈動瞬間;還有幾位攝影愛好者,早早占了甲板東側的位置,等著捕捉河光映著朝陽的畫面。岸邊的回廊里,閑暇的阿姨們戴著亮色絲巾,跟著音樂跳起廣場舞;通往河下的坡道邊,各式各樣的零食小吃攤,構成一道河道美食風景線:有賣炒瓜子的,有賣煮花生的,有賣蒸玉米的……就連河邊的石階上,都坐滿了吃零食、聊家常的游人,歡笑聲、談笑聲、船笛聲,混著黃河的濤聲,把千年古渡的熱鬧拉滿。
仲夏至秋末是茅津渡最動人的時刻——日落與河道平行鋪展,晚霞如熔金般漫過水面,水天共一色,殘陽似丹砂,恰應了元代王翰“夕陽倒射浪浮金”的詩境。即便如今秋冬已至,少了晚霞鎏金的盛景,站在古渡與新景的交界,腳下是古人踏過的青石板,指尖能觸到帶著河風涼意的欄桿,眼前偶有游人駐足拍照,依舊能清晰感知這片土地的變遷:黃河依舊東流,昔日運鹽的商船換成了載滿歡笑的游船,舊時纖夫彎腰拉纖的身影,換成了此刻導游舉著小旗、帶領游客打卡的模樣;舊時碼頭的卸貨臺,如今成了游人打卡的“古渡記憶角”……風又起,卷起河面細碎的浪花,拂過岸邊低垂的柳絲,遠處連綿的山巒裹著淺淡的暮色,在河霧中若隱若現。低云下的茅津渡,沒有了春夏的喧囂,卻多了沉靜的韻味。它從未因歲月流轉而老去,從“咽喉要道”到“生態公園”,從貨運碼頭到旅游勝地,既留存著三千年漕運史的歷史回響,又煥發著新時代的鮮活生機。每一塊石板都記著纖夫的足跡,每一陣濤聲都藏著鹽船的故事,每一縷清風都裹著游人的歡韻。在這里,歷史與現實悄然交織,讓人沉醉于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既眷戀著它承載的千年記憶,更敬畏著它在時光里不斷煥新的生命力——這方黃河岸邊的古渡,正以沉靜而熱烈的姿態,繼續書寫著屬于自己的不朽傳奇。
黃河岸畔煥新顏,古虞振興
黃河之畔的平陸,曾因三門峽水庫的興建,歷經一場刻骨銘心的遷徙之變。20世紀50年代,隨著庫區蓄水的號令響起,舊縣城的街巷、碼頭與裊裊炊煙,漸漸隱入黃河碧波之下,世代居住于此的平陸人,帶著對故土的眷戀,一步三回頭地遷往高處,從零開始重建家園。那段遷徙歲月里,老平陸的記憶沉淀在水下,成為這座城市不可磨滅的歷史底色,也為后來的新生埋下了堅韌的伏筆。
而今的平陸新城,早已在圣人澗畔綻放出蓬勃生機,正以矯健的步伐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嶄新里程——2024年,平陸財政總收入首次突破8億元大關,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穩居運城市第一,用扎實的數字,書寫著重生后的成長答卷。
產業集群的蓬勃生長,為新城注入了最鮮活的動能。天津晨虹科技帶著前沿技術遠道而來,其自主研發的生物基皮革,在平陸汽車新材料產業園實現量產,這種低碳環保的新材料,成為傳統皮革的優質綠色替代,生產線始終滿負荷運轉,訂單已排至2031年;更難能可貴的是,企業以“以企招商”的模式,成功牽引上下游產業鏈集聚,為平陸工業發展搭建起堅實框架。復晟鋁業的現代化廠房拔地而起,作為大型氧化鋁生產企業,其穩定的年產能與自備電廠的轟鳴,共同構筑起平陸工業的“壓艙石”。此外,山西丹暉生物、恒石包裝、宇澤包裝等企業次第扎根,在生物醫藥、包裝制造等領域各展所長,共同書寫著平陸轉型發展的新篇章。
農業與加工業的深度融合,讓新城的煙火氣愈發醇厚。元氣嶺(山西)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生產園的廠房里,剛從田間采摘的新鮮原果,會在六小時至八小時內完成急速處理——經清洗、揀選、壓榨后,再通過瞬間殺菌、無菌灌裝,最終化作玉露香梨汁、桑葚汁等100%NFC鮮榨產品,瓶身“配料除了水果和愛,其他沒有了”的暖心字樣,正是企業對零添加品質的堅守。源自張店鎮四州山水系的鍶硅鎂鈣型天然礦泉水,更是平陸的“寶藏飲品”,水中富含的偏硅酸作為天然饋贈,讓口感順滑清甜,被譽為“水中黃金”,一經推出便成了康養市場的搶手貨。
隔壁的塬麥面粉加工車間里,同樣一派繁忙景象。來自平陸本地階梯狀向陽坡的優質小麥,經“六皮八芯、三渣三尾”的低溫精研工藝,在全封閉智能化生產線上完成26公里的研磨旅程,最終化作麥香濃郁的高筋面粉。從民用的餃子粉、饅頭粉,到商用的油潑面專用粉、面包粉,七十余種細分產品精準滿足不同需求,讓“平陸面粉”的金字招牌愈發響亮。
農耕文明的根脈,也在新城的發展中愈發壯實。部官揚水改擴建工程如一條巨龍,蜿蜒在平陸的田野間,四級泵站與數十公里輸水渠道協同發力,將黃河水穩穩引向塬上,提水流量較改造前大幅倍增,年提水量可達5469萬立方米。這股“救命水”不僅讓20.61萬畝平陸良田解渴,還會將“甘霖”送至鄰近的鹽湖區,惠及13萬余名群眾。
水潤萬物生,部官現代農業采摘園引進的大棚櫻桃,不僅個大肉厚色澤好,品質優良營養高,而且正在向年產雙季的目標挺進。全縣新建有多個這樣的特色采摘園,四季有鮮:春日的草莓、圣女果鮮嫩欲滴,引游人爭相采摘;夏日的西瓜、甜瓜飄香四溢,成了解暑佳品。貝貝南瓜集散基地里,金黃飽滿的果實從這里裝車,發往全國各大城市,田間地頭的忙碌身影與選果大棚的歡聲笑語,交織成鄉村振興最動人的旋律。
走在平陸新城的街頭,更能直觀感受這份蓬勃活力:西外環路高速引線寬闊通暢,將新舊城區緊密串聯,出行效率大幅提升;街間小憩園、大公園草木蔥蘢,讓居民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生態底色愈發鮮亮,昔日的遷徙之地,早已變身為宜居宜業的幸福家園。
新城的筋骨里藏著發展的力量,煙火氣中透著民生的溫度。清華國杰研究院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加持,為平陸引入了先進技術與人才,讓移民新城的產業筋骨愈發強健;虞國博物館、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建筑主體順利完工,未來將成為居民文化休閑、健身鍛煉的好去處;老舊小區加裝了電梯,解決了老年人上下樓的難題;便民市場里攤位整齊排列,新鮮的果蔬、地道的小吃一應俱全;55個日間照料中心均勻分布在全縣城鄉,為留守老人提供助餐、娛樂服務,守護著晚年安康。
黃河依舊在城畔東流,默默見證著這座城市的蛻變。春日里,部官桃花藝術節吸引游人如織,粉色花海與黃土塬相映成趣;夏日的風口消夏文化節熱鬧非凡,晚風裹著煙火氣掠過風口,滿是熱鬧鮮活的消夏滋味;新建的米湯溝大橋串聯起全域旅游的風景,成了自駕游客的一順風道;曾經的移民村如今村容整潔,127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突破10萬元,鄉村與城市同頻共振、共同生長。城東南的醫院獲評三級醫院,醫療水平再上臺階;城西新建的小學、幼兒園環境優美,書聲瑯瑯,孩子們的笑臉映著陽光。民生福祉的持續提升,百姓心里暖洋洋。
暫別平陸時,心頭藏著兩分清淺遺憾:一則為未及踏訪毛家山,探尋知青歲月里那股熾熱的奮斗精神,因山路施工阻隔,只能留待下次;二則為古鹽道的滄桑、虞國古城的余韻、黃河漕運的舊影,這些文物勝跡的故事太多太濃,縱有千言,也難將其一一述盡。
晚秋的天氣格外溫柔,黃河岸的蘆葦揚著白絮,似在以最輕柔的姿態送別。車窗外,“平陸不平溝三千”的獨特地貌慢慢淡出視野,可那些關于奮斗、關于傳承、關于歲月的故事溫度,卻如滔滔黃河水,在心底緩緩流淌,久久未散。
茅津渡大柳樹的虬枝、傅巖山版筑痕的印記、周倉溝赤色崖的厚重、張家溝降落傘的榮光、地窨院窯洞的溫暖……這些零散的記憶碎片,在晚秋的時光里悄然聚攏,拼湊成一幅鮮活立體的平陸畫卷。它從不是一座普通縣城,而是一部“活著的史書”——每道溝壑都藏著過往,每寸黃土都記著故事,每處煙火都連著傳承。
車行至張店高速入口,我忍不住回頭凝望:仿佛看到傅巖山的倩影倒映在黃河碧波里,平陸恰似一顆溫潤的明珠,被母親河輕輕托舉。那些沉睡的古跡傳說、鮮活的人間煙火、不朽的精神豐碑,都仿佛化作黃河里的朵朵浪花,于古老河道里,始終奔涌著嶄新的力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