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0-28
長安大戲院的燈火,再次為一抹蒲劇風華而燃。
10月17日晚,北京。長安大戲院,燈火通明。鼓板聲起,山西省蒲劇藝術院院長賈菊蘭一襲素色戲裝精彩亮相,12年前那朵“梅花”的清芬,再度漫溢京華。

北京長安大戲院,賈菊蘭飾演的敫桂英踏鼓板聲而來,與首都觀眾見面。
蒲劇名家賈菊蘭飾演的敫桂英在《青絲恨·打神告廟》中悲戚憤然,唱作精湛,尤其是水袖翻飛間,一個“倒首虎”下腰,將滿場觀眾的心弦徹底撥動。
這一刻,源自山西的古老蒲劇,以其蒼勁與悲愴并存的獨特氣質,深深叩擊著首都觀眾的心弦。
賈菊蘭與“梅花獎”獲得者、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師生合影留念。
一折《告廟》,千般心緒
10月17日的夜,掌聲在北京長安大戲院內反復回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國戲風華”中國戲曲學院2025年展演季火熱開展,中國戲曲學院“梅花吐蕊,薪火相傳”表演系多劇種師生專場演出現場,來自山西的蒲劇藝術在此綻放華彩。
12年前,賈菊蘭憑借《青絲恨》一舉摘得第26屆中國戲劇“梅花獎”;12年后的今天,她在中國戲曲學院“梅花吐蕊,薪火相傳”專場上,再度演繹同一劇目中的“打神告廟”一折。
時光流轉,藝術也愈發(fā)純熟。她的表演以情帶技,技不掩情。
舞臺之上,賈菊蘭飾演的敫桂英一身長袖素衣裝扮,腳步急促,在音樂中登場。只見敫桂英眉眼間凝著化不開的悲戚,開口便是一段哀婉“滾白”,如寒泉滴石,瞬間攫住了全場觀眾的心神。12年前摘得第26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的經典劇目《青絲恨》中的“打神告廟”一折,今夜再度作為壓軸大戲亮相京城。
賈菊蘭的唱腔藝術在此刻展現得淋漓盡致。從哀婉的“滾白”啟程,經“介板”“慢板”的鋪陳,轉入“二性”“緊二性”的激越,最終在“流水”接“甩腔”中迸發(fā)出全部的情感力量。每一個音調的轉換,每一次氣息的掌控,都將敫桂英從哀告、絕望到悲怨、憤怒的心路歷程,刻畫得絲絲入扣,令人動容。
最讓觀眾嘆為觀止的,還是她那“以舞姿繪心境”的水袖功夫。只見她雙手水袖花型變幻莫測:時而似嗔怪輕甩,訴不盡心中委屈;時而如利劍雙沖,表達對神靈不公的憤然質問。
直至最后,為表現角色的徹底絕望,她縱身躍上香案,在“打神”高潮處以“倒首虎”下腰銜接狂舞水袖。整套動作精準利落,兼具力量與美感,將蒲劇表演藝術的技巧性與抒情性推向了極致。
一連串高難度動作精準利落、韻味悠長,引得全場掌聲雷動。
薪火相傳,新枝嫩芽
謝幕的燈光亮起,戲迷們簇擁上前,簽名、合影,久久不愿離去。人群中,有白發(fā)蒼蒼的老戲迷,更有許多年輕的面孔,他們眼中閃爍著對傳統(tǒng)藝術的熱愛與癡迷。
一位專程趕來的年輕戲劇愛好者感慨:“我雖然不熟悉這部戲的所有情節(jié),但賈老師的水袖和身段,已經把所有的情緒都‘說’清楚了。那種決絕的悲憤,直擊心靈。”一番話印證了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跨越時代與地域的感染力。
面對觀眾的贊譽,賈菊蘭眼中閃爍著感動與堅定的光芒。她深情地說:“這次進京,于我而言,是一次藝術的‘回望’,更是一次力量的‘汲取’。觀眾的掌聲證明,真摯的藝術可以跨越地域和語言的隔閡。這讓我更加堅信,蒲劇的生命力,正源于我們一代代人的堅守與不懈的創(chuàng)新。”
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山西省蒲劇藝術院院長,賈菊蘭肩上的擔子遠不止于個人的舞臺輝煌。她將蒲劇的傳承與發(fā)展視為自己的使命,并在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育人理念。
此次中國戲曲學院“梅花吐蕊,薪火相傳”的專場設計,正與她的理念不謀而合。在賈菊蘭的帶領下,山西省蒲劇藝術院堅持“以演促教、以藝育人”的培養(yǎng)模式。在后臺,她是指點青年演員的嚴師;在學校,她是培育戲曲新苗的校長。她自豪地介紹,院里培養(yǎng)的學員已多次摘得“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獎”,其中不乏能夠傳承《掛畫》《打神告廟》等經典劇目的好苗子。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第13屆“小梅花”得主賈銳,如今已經成長為培養(yǎng)新一代的教師,她手把手教出的學員武奕汐、張依釩在2025年7月雙雙摘得第29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個人專業(yè)組“小梅花”獎。這種“梅開二度”的傳承模式,成為蒲劇藝術延續(xù)發(fā)展的生動寫照。
古韻新聲,花綻未來
長安大戲院的掌聲漸息,但蒲韻的余音未散。站在長安大戲院的舞臺上,賈菊蘭望著漸漸散去的人群,心中感慨萬千。她深知,每一次謝幕都是新的開始,每一次掌聲都意味著更大的責任。
蒲劇,這朵植根黃河厚土的藝術之花,本名“蒲州梆子”,帽翅功的靈動、髯口功的灑脫、蹺功的精妙,30余種特技絕活藏著老祖宗的智慧,2006年躋身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更見其分量。
堅守與創(chuàng)新,讓蒲劇在守正之路上訴說著新的故事。
在新時代背景下,賈菊蘭與她的團隊不斷探索蒲劇藝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路。她積極參與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將《陳三兩》《送女》等經典劇目完美記錄并永久保存。這項由國家主辦的文化工程,不僅保留了珍貴的藝術資料,更為后人的學習研究提供了范本。
與此同時,賈菊蘭還帶領蒲劇藝術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在本次“國戲風華”展演季中,蒲劇與來自全國十多個地方劇種同臺競艷,19出好戲連番上演,14位“梅花獎”得主各展風采。這種“百花爭艷”的格局,既展現了蒲劇獨特的藝術魅力,也彰顯了中國戲曲大家庭的豐富多彩。
作為傳承數百年的經典劇種,蒲劇藝術既要保持傳統(tǒng)的精髓,又要推動藝術的創(chuàng)新;既要培養(yǎng)舞臺新秀,又要開拓演出市場;既要扎根山西本土,又要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蒲劇藝術的未來發(fā)展,關鍵在于守正創(chuàng)新。在賈菊蘭看來,守正,就是要堅守蒲劇的藝術特色和美學品格,傳承好老一輩藝術家留下的寶貴財富;創(chuàng)新,就是要順應時代發(fā)展,在劇目創(chuàng)作、表演形式、傳播方式等方面大膽探索,讓古老藝術煥發(fā)新的生機。
如今,山西省蒲劇藝術院已經構建起集教學、研究、創(chuàng)作、演出、管理于一體的蒲劇藝術傳承發(fā)展體系。從舞臺表演到戲曲教育,從藝術創(chuàng)作到理論研究,從本土傳承到外出交流,蒲劇藝術正在迎來一個全新的發(fā)展時期。山西省蒲劇藝術院將繼續(xù)帶領她的團隊,在傳承與發(fā)展蒲劇藝術的道路上堅定前行,用汗水和智慧書寫蒲劇藝術的新篇章。
蒲韻新聲,定會傳得更遠、更響。
記者 游映霞 通訊員 胡 孟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