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在陶土間,觸摸文明的脈搏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0-28

10月26日,夏縣西陰遺址發掘斷面前,一場“地層解碼課”正在生動展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華夏研究所、夏縣西陰遺址考古發掘項目現場負責人吳洋洋用激光筆指向高低錯落的土層,“斷面上用白漆畫的線代表不同時期,依次是耕土層、擾土層、墊土層……擾土層受耕種等近現代人類活動的擾動;墊土層,則由古人平整土地時將高處土推至低處形成;從第四層起進入距今約6500年至6000年的仰韶文化層。”

當天,“國寶第一市 對話五千年”公眾考古系列活動走進夏縣西陰遺址,20余名考古愛好者、社會各界工作者及中小學生走進這片古老土地,與考古工作零距離接觸,親身體驗田野考古。

夏縣西陰遺址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于研究和認識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新石器文化有著重要意義,是1926年由“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主持開展首次獨立考古發掘的遺址,出土的半枚人工切割蠶繭遺存,將中國植桑養蠶史追溯至6000年前,具有極高的歷史與學術價值。

活動伊始,李濟紀念館內的講解揭開了遺址的歷史面紗。吳洋洋以展陳為綱,從1926年李濟主持的中國首次獨立考古發掘講起,系統講解了西陰遺址的發掘歷程、文化內涵及學術意義。

陶器展品區內,石錛、陶球、器蓋、骨簪、陶杯等出土文物靜靜陳列,在這里,每一片陶、每一方土,都是文明傳承的見證,也是連接古今的橋梁。近距離感受西陰遺址的獨特魅力,激發了大家對歷史文化的熱愛與保護意識。

許多人駐足展品前,細細端詳這些文明印記。公眾們有幸親手觸摸這些珍貴的遺物,感受歷史的溫度。面對“為什么有的器物顏色不一樣”的提問,吳洋洋解釋:“器物顏色差異主要受制作工藝和火候影響,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參觀者岳妮感慨:“通過陶片和復原的陶器,我們更直觀了解到古人的生活軌跡,仿佛完成了一次穿越。”初一年級的小高同學說:“以前在課本上讀到的抽象描述,如今變得具體而真實。觸摸幾千年前的文物,讓我學到了很多新的知識。”

記者 郭瑞倩 實習生 續思穎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