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10-28
本報訊(記者 趙卓菁 實習生 續思穎)10月25日上午,運城博物館報告廳內人潮涌動,來自社會各界的考古愛好者、文化研究者齊聚一堂,共同聆聽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原二級研究員、運城博物館特聘研究員薛新民帶來的“中華文明探源與河東考古”專題講座。薛新民以深厚的學術積淀和生動的語言,系統梳理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核心理念、多區域文明交流的實證案例,以及河東地區在文明進程中的獨特地位。
講座開篇,薛新民從“探源歷程、南北呼應、東成西就、河東考古、文明歸宿”五大維度展開論述。他指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始于2004年,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深化研究,通過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研究,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與早期發展過程進行梳理,同時,探索導致這一過程的背景、原因、發展道路及其特點,揭示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發展脈絡。
薛新民通過大量考古實證,勾勒出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一體”格局。北方紅山文化的玉人與南方凌家灘文化的玉人形態相似,良渚文化的“天圓地方”宇宙觀,與中原廟底溝文化的彩陶紋飾形成跨區域精神共識。良渚文化是中國早期文明的代表,與其他文化間有共同的經濟模式、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社會分層方式和統一的資源調配模式,圍繞良渚這一社會中心,已形成了最初的國家。
聚焦黃河流域,薛新民詳細解讀了陶寺遺址與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陶寺遺址的墓葬、宮殿基址、觀象臺、陶器及“文”字陶符,在客觀上說明了其具有一定的國家形態,為實證華夏民族的文明進程提供了重要依據;石峁遺址則以425萬平方米的石砌巨城、皇城臺、石雕墻體等,彰顯了黃河流域強大的社會組織能力。同時,石峁遺址的發掘與研究表明當時陜北地區已經進入了文明社會。
薛新民特別強調了運城所在的晉南地區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關鍵作用。廟底溝文化時期,晉南彩陶廣泛傳播,形成了早期文化認同;清涼寺史前墓地的考古發現顯示,距今4000年左右,該地區已出現嚴密的社會分層與跨區域文化交流,可能是鹽業貿易樞紐,推動了中原與四方的互動。
最后,他提到中華文明呈“多元一體、兼容并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征。從中孕育出的共同文化積淀、心理認同、禮制傳統,作為一種歷史趨勢,奠定了日后夏商周“三代文明”和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發展的基礎。
現場互動環節中,考古愛好者們圍繞“晉南鹽業貿易對早期文明的影響”“古墓的保護”等話題踴躍提問,薛新民結合自身考古經歷一一解答,氛圍熱烈而濃厚。此次講座,以翔實的考古資料和清晰的邏輯框架,讓在場聽眾深刻理解了河東地區的深厚底蘊。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