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10-20
□黎建月
路牌,本是街巷的地理標識、指向,以方便人車馬的行走。
同時,路牌又會因道路的變化,或時代的變遷而更新著內容。甚至,路牌背后的典出、意義也會跟著變化。比如,運城的解放路、人民路、紅旗街等,當是新中國成立之后新生的路牌稱謂,很有那時的味道,不同于口語里的路家巷、姚家巷等稱呼。
三街兩巷的小城市如此,大城市的街道巷牌同樣也會打著時代的烙印。像上海的南京路、福州路、無錫路,大有“海納百川”之氣勢。據說臺灣島也有類似廣州街、長沙街、重慶路等叫法,懷舊的意味濃厚。北京城,皇城根兒,文史“層累”厚重,講究也大,只簡單的什么路什么街已不足以指點城市的輪廓了,便在更早就有了片區劃分:海淀區、朝陽區、延慶區等,且按下不表。
再回來說咱的小城市。當一些曾經的老街巷被后來居上,繁華不再時,只好在原來的稱呼前冠之以“老”字。比如,曾經運城最熱鬧的西街,現在變成了“老西街”,當年的“富人區”東街,改成了“老東街”,仿佛真的就老了,帶著幾分時光沉淀的感慨。
如今,小城市也有今非昔比之發展,舊貌換新顏之變化。所以一些新開發的街道一天天延伸著城市的肢體,壯大著城市的軀干。那天朋友的父親去世,說是在老家“蘆子溝”發落。蘆子溝在“哪達”?只好動用導航,近在眼前了才頓悟:哪有什么“溝”啊,已是高樓林立了,比我住的小區還平坦寬闊。真是日新月異的變化,三日不見,當刮目相看了么。
又記起前些年新修的韓信路、魏風街、涑水街等。琢磨著是韓信當年打仗的地方么?有可能。那魏風呢,是“坎坎伐檀兮”的魏風,還是北魏造佛運動的風刮過的痕跡?涑水街,倒是有些歷史記錄的,鳴條崗、涑水河,甚至“涑水先生”的稱謂,該是有中華祖先活動的痕跡呀!也可惜,今日所聞者,崗不見崗,河不見水,更像是一首歌謠??樟魩鬃禈?,支撐著悠長的季節河之名分。
周西路?當不是西周吧。不由想起西周瑪瑙,就是眼前周西予我的最大意義了。形意路呢?是不是說這是形意拳的處女地。還有太乙、風陵、棋盤,又是什么樣的文化基因,等待著我一一追溯。
想起那次去永濟,路過一個叫“開元”的小區,同路的永濟籍朋友笑著調侃:“看我們永濟人,口氣大嗎。”言外之意,滿是為這片土地厚重的歷史自豪。
如今搶名人搶文化成風,有學者說:文化是很奢侈的東西。豈能一搶了之,勝之不武。確實,文化的傳承與體現,靠的是長久積淀,而非表面的拼接。
看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之尷尬,不僅限于愛情橋段,還可能出沒于歷史地理的嬗變。
有時,漫步在自己的城市,除了親切還可能生些驚異。有句老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今當再補上一句:三月新開路,一年水泥城。城市變化速度之快,讓人的記憶追趕不及。大腦的記憶跟不上日新月異的變化,只怕非芯片不能搞定。
由古至今,道和路是必由的,也是城市最具象的記憶,只是這記憶太過漫長,九曲十八彎的難免會有模糊之處。
路牌在變遷,人心豈能如如不動。不過人生的指向終又是錨定的。別無選擇了,那就安步當車,且行且珍惜吧,不要把人生之路走得太過沉重就好。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