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9-01
18座高標準鋼架棉被智慧大棚與1座1200平方米的玻璃溫室大棚互相呼應,自動卷簾機、自動噴淋系統、智能溫控系統等先進設備一應俱全,數智棗業平臺實現對冬棗生長的智能控制……臨猗現代設施鮮棗數智產業園圍繞冬棗全產業鏈,通過“數智”技術重構冬棗產業生態鏈和價值鏈。
臨猗現代設施鮮棗數智產業園位于廟上鄉萬畝優質冬棗示范區棗業循環圈,一期項目投資1500余萬元,占地100畝,建設高標準鋼架棉被智慧大棚18座,1200平方米玻璃溫室大棚,圍繞臨猗冬棗全產業鏈,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實現研發、生產、加工、銷售等各環節數據融合和智能管理,構建大數據應用與服務生態鏈,全面賦能現代設施冬棗產業轉型升級。
產業園內,當地棗業“土專家”隋建國指著一臺智能打藥機告訴記者:“以前,噴灑農藥特別費人工,18個棚需要4個人工作2天才能噴灑完成。有了智能打藥系統后,我們只需要將農藥注入指定容器,用手機軟件點下操作鍵就不用管了,精確的噴藥系統能夠確保農藥準確噴灑在農作物上,避免浪費,18個棚只需要幾個小時就能完成噴灑,效率提高了很多。”
智能打藥只是產業園眾多數智技術的一個方面。據了解,產業園智慧大棚采用“五系統一平臺”實現對大棚內環境的高效監控和智能調控,為冬棗提供適宜的生長條件,從而大幅提高冬棗的產量和質量。
“一平臺”,即智慧物聯網終端操控平臺。該平臺運用各系統終端設備收集匯總信息,并通過計算機運算對智能化設備輸出指令,完成信息的收集、分析、運用等全流程閉環管理,并從產業分布、園區概況、全維監測等方面,展現冬棗產業信息和物聯網實時數據。“五系統”包括智能溫控系統、土壤監控系統、蟲情監控系統、采光控制系統、水肥一體化系統。
“現在手機不僅是通信工具了,通過手機我們可以隨時監測地里情況,也能即時進行操作,現在臨猗冬棗產業比前些年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隋建國說,應有數智技術后,冬棗畝均增產5%至15%,成果商品率從85%提升至90%以上,畝均綜合效益提升15%以上。
經過35年的不斷創新和總結,臨猗冬棗種植面積已達20萬畝,總產值超20億元,形成了一套完整、先進的管理技術。面向未來,臨猗將按照“百畝核心示范、千畝技術推廣、萬畝輻射帶動”的發展思路,著力打造“鮮棗產業4.0版先行典型示范區”,推動臨猗冬棗產業邁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本報記者 李星星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