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時間:2025-09-01

這是1939年初,新四軍第一支隊二團部分干部在茅山的合影。左起第五位為蕭國生(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他是新四軍作戰中犧牲的首位團職干部,將青春永遠定格在江南烽火中。
“……蕭國生不愧為抗戰中政工人員的模范。”時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的陳毅在《追悼模范政工人員蕭國生》一文中指出。
蕭國生,1916年出生于湖南瀏陽一個貧苦農家。14歲,他便背著簡陋的竹筒槍加入了瀏陽赤衛六師(次年秋編入湘鄂贛蘇區紅軍獨立師),17歲成為共產黨員。1934年,因在戰斗中左腿重傷致殘,未能參加長征,他卻以鋼鐵意志留在湘鄂贛邊區,投身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他積極響應“老兵歸隊”的號召,告別新婚妻子陳羅香,毅然奔赴蘇南敵后。
在陳毅領導的新四軍第一支隊,工作成效卓著的蕭國生很快從一團政治處宣傳股長成長為二團政治處主任。1938年春夏之交,部隊初抵蘇南地區,建立以茅山為中心的敵后抗日游擊根據地。
面對陌生的水網與丘陵山地交錯的作戰環境,戰士們難免忐忑、顧慮重重。蕭國生深入連隊,與戰士同吃同住同戰斗,用細致的思想工作消除了大家的顧慮,成為大家信賴的知心人。1939年2月,在新四軍第二次政治工作會議上,他被一致推舉為全軍“政治工作模范”“共產黨員模范”“青年人模范”。
他的模范作用,更體現在危難時刻的挺身而出。1938年,霍亂疫情如惡魔般席卷茅山,數百個村莊陷入絕望之中。“我去!我保證做好組織協調工作!”蕭國生主動請纓,帶領140多人的救援隊深入死亡地帶。他們為病人清洗、抬埋尸體,與死神賽跑。瘟疫最嚴重時,千人大村僅存二三百人,救援隊員也不斷倒下。當瘦脫了形的蕭國生返回部隊,戰友幾乎認不出他。而茅山百姓含淚傳頌:“共產黨、新四軍是人民的救命恩人!”
蕭國生不僅是政工楷模,更是統戰能手。為打開茅山抗戰局面,他只身拜訪擁有眾多自衛武裝力量的著名實業家紀振綱。面對對方宅邸森嚴的戒備,年輕的蕭國生從容不迫,將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娓娓道來。當紀振綱質疑“貴軍如何戰勝強敵”時,他目光灼灼:“侵略者沒有民眾支持,眼睛是瞎的,耳朵是聾的,就會處處挨打!”紀振綱被折服,從此為新四軍提供了寶貴支持。
他死戰不退,血灑疆場。1939年3月7日,江蘇鎮江縣(今鎮江市丹徒區)上會、下會村硝煙蔽日。日軍重兵合圍新四軍第一支隊二團駐地,蕭國生斷然拒絕先行轉移:“這樣的生死關頭,我怎能先走!”他親率一個連拼死阻擊,掩護主力突圍。激戰中,這位年僅22歲的指揮員身中數彈,壯烈犧牲。茅山百姓千人自發哭別英魂,百里外的鄉親扶老攜幼趕來。
時光荏苒,精神永存。在江蘇鎮江句容市白兔鎮,當年血染的土地,一條由村莊通向鎮上的道路被命名為“國生路”。更名儀式上,村民指著新路牌鄭重地說:“這條路要好好走,不能忘記了烈士的名字。”
(新華社記者 劉宇軒)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