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14
為永遠銘記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勛,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民政部先后于2014年9月、2015年8月分兩批公布了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9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其中,在運城抗戰中犧牲的英烈14位。
這些著名抗日英烈,用生命詮釋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他們與無數無名英烈一起,構成了中華民族抗戰史上不可磨滅的篇章。他們在槍林彈雨中沖鋒陷陣,熱血保家衛國;在血火戰線與敵周旋,守護山河寸土;在后方支援中鞠躬盡瘁,筑牢抗戰根基……每一段故事都是一曲蕩氣回腸的英雄壯歌,每一個名字都承載著不屈的民族氣節。如今,我們銘記這些血灑中條山的勇將,便是對他們最好的紀念和告慰。今本報特系統梳篦整理14位壯烈犧牲于運城的著名抗日英烈事跡,依照公布批次、犧牲年份等排序刊出,通過還原他們的戰斗身影、悲壯故事,讓這些鐫刻在歷史豐碑上的精神坐標,跨越時空直抵人心,激勵每一個人傳承先烈遺志,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勇毅前行。革命先烈英勇無畏、舍生取義的精神,將永遠成為照亮民族前行的火炬,感召一代又一代人銘記歷史、奮勇擔當。
寸性奇:守護中條的“定海神針”
寸性奇,字念潔,1895年生于云南騰沖。他少年立志,1909年考入云南陸軍講武堂,次年便加入同盟會追隨革命洪流。辛亥革命、護國討袁、東征北伐血與火的征途鍛造了他,1923年后,任孫中山建立的大元帥大本營少將錄事參軍、中央直轄憲兵司令等職。1926年,他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一軍參謀處長,1927年任第三十四旅副旅長。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寸性奇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十二師三十四旅旅長,率部參加太原會戰。1938年,因戰功顯著,升任第三軍十二師師長,并奉令調守中條山,擔任西面陣地防守任務。此后四年間,第三軍十二師如磐石般扼守中條山防線要沖,寸將軍“屢戰屢勝,威震中條”之名令敵膽寒。1941年5月7日,日軍集結十余萬重兵,動用百余架飛機、數百門重炮,發動了對中條山的猛攻。東線、北線、西北線友軍相繼潰退,唯西線寸性奇部如定海神針,死死頂住日軍的狂攻。
戰至10日正午,寸性奇右腿被炸傷,但他堅持指揮戰斗。在率軍沖鋒中,他胸部與左肩中彈,腰部負傷,已不能行走。營長李振邦見他傷勢很重,請求帶兵守護。寸性奇揮手要李振邦等迅速突圍,說:“毋以我累。”
13日晨,中條山的炮火撕裂了黎明,寸性奇以重傷之軀,指揮余部沖出胡家峪。后至毛家灣陣地上,又遭日軍重重攔截,炮火猛烈,奪路不得。寸性奇左腿被炮彈炸斷,血染焦土。深知最后的時刻來臨,他拒絕拖累部下,從容自戕,壯烈殉國,將四十六載的生命,獻給了中條山的抗日烽火。1942年,寸性奇被當時的國民政府追晉為陸軍中將。
早在戰云密布的5月初,他已寫下給妻子羅樹勤的絕筆信:“受命駐防以來,早已將中條山視為殉國之處,自無所懼者。余戰死于此,正是軍人所應承職責,一生戎馬征戰,能為國戰死,即為余之幸事,可無憾此生矣。”
1986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寸性奇為革命烈士。2014年,寸性奇入選全國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王竣:血沃中條山的抗日英烈
王竣,1902年出生于陜西蒲城,自幼勤奮好學。考入陜西省同州師范學校后,他接觸到民主革命思想,目睹國家衰敗、百姓困苦,立志投身軍旅,救國救民。1924年,他毅然奔赴廣州,考入黃埔軍校。在軍校期間,他刻苦學習、訓練,成績優異,深受校方和同學贊譽。
畢業后,王竣回到陜西部隊服役。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王竣聽聞消息,義憤填膺,立即請纓上陣殺敵,報效國家。同年11月,太原失守,日軍沿同蒲路南下,企圖渡黃河進犯陜西。王竣奉命率部開抵黃河西岸,警戒河防,并指揮屬下第一團東渡黃河,支援山西永濟的友軍作戰。在永濟,王竣所部與日軍展開了激烈戰斗。面對日軍一個師團的重兵圍攻,他指揮若定,激勵將士奮勇殺敵。盡管敵眾我寡,戰斗打得異常慘烈,大部分將士壯烈捐軀,但他們成功阻止了日軍的進攻,以鮮血捍衛了祖國領土。此役讓王竣威震四方,西安易俗社還編寫了《血戰永濟》的秦腔戲,歌頌其英勇事跡。
1938年,因抗戰有功,陜西警備第一旅被編為陸軍新編第二十七師,王竣先后擔任副師長、師長。1940年,他奉命率部渡過黃河,進入中條山區。這里是敵后游擊根據地,日軍多次“掃蕩”均未得逞,視其為“盲腸”。王竣率部進入后,屢次出擊,破壞日軍運輸補給線,炸毀倉庫,殲滅小股日軍,給敵人造成了巨大威脅,有力地鞏固和發展了中條山根據地。
1941年春,日本華北派遣軍司令部精心策劃,秘密從東北抽調包括第五師團在內的幾個主力師團,近10萬兵力,對中條山形成包圍之勢。他們表面在風陵渡集結渡河器材佯攻,實則夜間秘密集結主力,將中條山封鎖得水泄不通。盡管中國抗日軍隊有所準備,但因上級對敵情判斷失誤,作戰部署受到影響。
1941年5月7日,中條山戰役爆發。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向中條山各隘口發動瘋狂進攻。王竣率領新編二十七師扼守黃家莊、羊皮嶺、門坎山、曹家川、馬泉溝、臺巖一帶,這里依山背水,是死守之地。他得知日軍即將進攻的消息后,迅速進入指揮位置,督促部隊作好戰斗準備。戰斗打響后,日軍的進攻異常猛烈,王竣親臨前線,鼓勵官兵沉著應戰、奮勇殺敵。在他的激勵下,全體將士士氣大振,冒著日軍飛機轟炸和密集炮火,頑強抵抗,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經過兩晝夜激戰,成功守住了陣地。
但由于內線作戰,部隊人員和彈藥無法及時補充,戰斗力逐漸減弱。5月9日,日軍得到補給后,再次猛撲二十七師陣地。因高層指揮不當,兩翼友軍配合不力,戰局對中國軍隊愈發不利,陣地周圍布滿日軍。危急時刻,有人勸王竣向上級請示,轉移陣地、向后撤退。但他堅決拒絕,誓與陣地共存亡。于是,他帶領全體官兵與日軍展開殘酷血戰,子彈打光就白刃格斗,刺刀折了就用槍托打、石頭砸。激戰中,王竣挺身向敵軍掃射,不幸中彈,壯烈犧牲在臺巖陣地上,年僅39歲。這場戰役,新編二十七師3名軍事主官全部殉職,堪稱悲壯。1987年5月7日,陜西省人民政府追認王竣為革命烈士。2014年,他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陳文杞:中條山戰地上的鐵血忠魂
陳文杞1904年生于福建莆田,自幼目睹國家積弱,心中早早埋下救國種子。1925年,他懷揣“軍事救國”理想奔赴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畢業后投身軍旅。從基層軍官到師參謀長,他憑借嚴謹的治軍風格和實戰中積累的謀略,成為軍中公認的“智將”。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陳文杞主動請纓赴前線。他常對部下說:“軍人的價值,只有在保家衛國的戰場上才能彰顯。”1938年,他隨部駐守黃河防線,多次參與阻擊日軍南下的戰斗,因作戰勇猛、指揮得當,逐步晉升為新編第二十七師參謀長,輔佐師長王竣鎮守中條山。
中條山是屏蔽西北的戰略要地,日軍視其為“心腹大患”。1941年5月7日,近10萬日軍對中條山發動突襲,新編第二十七師防守的陣地首遭猛攻。日軍以飛機、重炮輪番轟炸,步兵在坦克掩護下瘋狂沖鋒。陳文杞與王竣分工協作,他深入前沿陣地,一邊督促將士加固工事,一邊根據戰況調整部署,還親自帶著通信兵穿梭在炮火中,確保各陣地聯絡暢通。
戰斗打響后,陣地數次被日軍突破,陳文杞始終沉著鎮定。當士兵因傷亡過大出現退意時,他拔出佩刀高喊:“我們身后就是黃河,退無可退!死在這里,就是對國家最大的忠誠!”在他的激勵下,將士們重拾斗志,用刺刀、槍托甚至石塊與敵人肉搏,一次次將陣地奪回。
5月9日,日軍調集精銳部隊發起總攻,二十七師防線逐漸被撕開缺口,彈藥也所剩無幾。此時陳文杞已連續兩天兩夜未合眼,手臂被彈片劃傷仍堅持指揮。他對身邊人說:“能與將士們共赴國難,死而無憾。”午后,日軍一枚炮彈落在指揮所附近,陳文杞被彈片擊中要害,壯烈犧牲。臨終前,他仍指著前方陣地,斷斷續續喊著:“守住……守住陣地……”
在1941年中條山戰役的硝煙中,陸軍新編第二十七師參謀長陳文杞與師長王竣并肩作戰,最終一同殉國。這位從福建走出的黃埔軍人,用37歲的生命,在山西的山嶺間刻下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忠烈印記。
陳文杞殉國后,國民政府追贈他為陸軍中將。2014年,他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武士敏:太行山上的抗日鐵漢
武士敏,1892年生于河北省懷安縣柴溝堡鎮(今張家口市懷安縣),幼讀私塾,后考入宣化中學、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加入同盟會。青年時便投身反清革命,后又參與反對軍閥的斗爭。1924年,他結識馮玉祥等愛國將領,逐漸形成“軍事救國”的信念。1924年任國民軍第三軍騎兵支隊長,1926年赴蘇聯考察軍事。回國后歷任西北軍旅長、師長等職。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武士敏率部開赴河北、山西前線,1939年晉升第九十八軍軍長,轉戰太行、太岳、中條山區,與八路軍協同作戰,血戰十余次,屢建奇功。
1939年,武士敏率部進駐山西沁水縣,扎根太行山建立抗日根據地。部隊不僅積極打擊日軍,還聯合當地民眾開展生產自救,提出“軍民一體,共御外侮”的口號,深受百姓擁護。在他的帶領下,九十八軍多次破壞日軍交通線,襲擊據點,成為日軍在太行山區的“眼中釘”。
1941年,日軍為徹底肅清太行山抗日力量,調集兩萬余兵力,對九十八軍駐守的沁水、端氏一帶發動“鐵壁合圍”。此時九十八軍在敵后孤軍奮戰,補給困難,但武士敏毫無懼色,提出“與陣地共存亡”的口號,指揮部隊分路阻擊。戰斗打響后,日軍以飛機、大炮狂轟濫炸,步兵集團沖鋒。武士敏親臨前線指揮,在東峪戰斗中,他肩部中彈仍堅持指揮。戰士們見軍長負傷不退,士氣大振,硬是將日軍擊退。然而,日軍不斷增兵,九十八軍防線逐漸被壓縮。9月29日,在沁水縣東峪村附近的激戰中,武士敏被日軍炮彈擊中腹部,壯烈犧牲,時年49歲。臨終前,他仍囑咐身邊將士:“繼續戰斗,不要投降!”
武士敏犧牲后,當地百姓冒著危險將他的遺體安葬。朱德、彭德懷等領導人發來唁電,稱贊他“功在國家,名垂青史”。198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為武士敏重建陵墓,并追認其為革命烈士;2014年,他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唐淮源:中條山殉國的“滇軍儒將”
唐淮源,1886年生于云南江川,自幼苦讀詩書,后投筆從戎,考入云南陸軍講武堂,與朱德是同窗好友。他不僅軍事素養深厚,且精通詩文,有“儒將”之稱。1926年,他任陸軍軍校教官,將實戰經驗融入教學,培養了大批抗日軍官。
1937年7月,抗戰全面爆發,唐淮源升任第三軍軍長,奉命北上,在冀西一帶的高碑店、易水、淶源、保定等地作戰,秋季參加了山西娘子關保衛戰。1938年,第三軍奉令轉入中條山區作戰,建立抗日游擊根據地,以屏蔽隴海路和陜甘門戶潼關,牽制日軍兵力。
1941年5月7日,日軍調集10萬重兵圍攻中條山,第三軍駐守的聞喜、夏縣一帶成為主戰場。日軍以飛機、重炮猛烈轟擊,隨后分三路發起總攻。唐淮源指揮部隊分兵御敵,自己坐鎮指揮部統籌調度,連續數日未合眼。
戰斗打響后,日軍憑借兵力和裝備優勢步步緊逼,第三軍各陣地相繼告急。5月10日,兩翼友軍防線被突破,第三軍陷入日軍包圍,退路被切斷。唐淮源命令部隊分三路突圍,自己親率一部擔任掩護。
突圍過程中,唐淮源所部遭遇日軍主力攔截,激戰中部隊被打散,身邊僅剩下少數衛士。5月11日,山口與黃河各渡口均被敵占,敵主力合圍第三軍。唐淮源率部頑強抵抗,多次與日軍激戰,雖奮力拼殺,但因敵我力量懸殊,漸處頹勢,官兵傷亡慘重,彈盡援絕,各路突圍均未得手。12日,唐淮源率殘部占領懸山一帶陣地,遭敵人猛攻,三次突圍受挫。彈盡糧絕之時,日軍已逼近洞口,他悲憤未能達到守衛中條山之責,為保全民族氣節,他望著山下的國土,整理好軍裝,隨后舉槍自戕,壯烈殉國。
唐淮源曾豪言,“中國只有陣亡的軍師長,沒有被俘的軍師長,千萬不要由第三軍開其端”。
唐淮源犧牲后,國民政府追贈他為陸軍上將。朱德與唐淮源曾在山西陽泉會面,兩軍也曾協同作戰過。得知消息后,朱德痛惜道:“唐淮源將軍是抗日的英雄,是云南的驕傲。”1942年2月2日,國民政府發出《追贈陸軍上將第三軍軍長唐淮源褒揚令》。1986年6月,民政部批準唐淮源為革命烈士。2014年,唐淮源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李家鈺:豫中會戰中殉國的川軍名將
川軍將領李家鈺,印證著“川人從不負國”的赤誠。這位從四川蒲江走出的抗日將領,率部出川八年,轉戰多省,最終在1944年豫中會戰中壯烈殉國,成為抗戰時期犧牲的最高級別川軍將領之一。
李家鈺1890年生于四川蒲江,早年投身軍旅,歷經軍閥混戰,逐漸成長為川軍重要將領。他治軍嚴明,常以“保家衛國”教育部下,盛夏仍嚴整扣齊軍裝,布鞋破損用繩系牢,與士兵同甘苦。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他主動請纓出川抗日,留下“男兒欲報國恩重,死到沙場是善終”的誓言,率第四十七軍奔赴前線。
出川后的八年里,李家鈺率部轉戰山西、河南等地,參與了娘子關戰役、中條山戰役等諸多戰役。在山西抗日時,他與八路軍密切配合,曾說:“只要是打日本,不分黨派,我們都該攜手。”1944年,日軍發動豫中會戰,國民黨軍防線接連潰敗,李家鈺任第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負責掩護友軍撤退。
5月17日,李家鈺率總部及少量警衛部隊行至河南陜縣秦家坡時,突遭日軍伏擊。當時日軍占據兩側高地,以密集火力掃射,部隊瞬間陷入重圍。他親自指揮警衛部隊反擊,試圖搶占附近高地掩護突圍。激戰中,李家鈺被日軍機槍子彈擊中,身負重傷。臨終前,他仍指著前方對參謀說:“快……指揮部隊突圍,不要管我!”最終壯烈犧牲,時年54歲。他是豫中會戰中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也是抗戰時期殉國的川軍最高將領之一。
李家鈺犧牲后,國民政府追贈他為陸軍上將。朱德等中共領導人發來唁電,稱贊他“轉戰華北,抗御外侮,立功甚偉”,四川民眾為他舉行隆重追悼會。198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認他為革命烈士;2014年,他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邢清忠:血灑中條山的抗日勇將
邢清忠,1899年出生于河南嵩縣,自幼目睹社會動蕩,心懷報國之志。成年后,他投身軍旅,憑借扎實的軍事素養和勇猛的作戰風格,從普通士兵逐步成長為優秀軍官。1936年2月任第十五軍六十四師一九一旅旅長。他治軍嚴明,體恤部下,所帶部隊紀律嚴明、戰斗力強,在軍中頗有聲望。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日軍鐵蹄踐踏中原,邢清忠隨第十五軍奔赴,奉命赴河北正太路沿線作戰。1937年10月參加忻口戰役,守備東西榮華村及靈山一帶陣地,與日軍展開爭奪戰。邢清忠親率預備隊,突破敵人陣地,殲滅敵軍一個營。1939年10月,因戰功升任第十五軍六十五師師長,負責中條山地區董封一帶守備任務。
1941年,第十五軍奉命駐守中條山,這里是保衛黃河防線、屏障西北的戰略要地,邢清忠部署防務、整訓部隊,為應對日軍進攻作了充分準備。
1941年5月7日,日軍調集重兵對中條山發起猛攻,中條山戰役全面打響。日軍以飛機、大炮狂轟濫炸,隨后步兵集團沖鋒,六十五師防守的陣地首當其沖。面對數倍于己的敵人,邢清忠沉著冷靜,協助師長制訂作戰方案,深入前線指揮部隊抵抗。戰斗中,陣地多次被日軍突破,邢清忠又親自帶領預備隊反擊,與敵人展開白刃戰,一次次將陣地奪回。激戰至5月14日,六十五師傷亡慘重,彈藥即將耗盡,與友軍的聯系也被切斷,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此時,在日軍猛烈炮火攻擊下,董封陣地失守后,邢清忠率部向太岳山區突圍時中彈犧牲。
部下勸他后撤救治,他卻搖頭拒絕:“此時正是危急關頭,我怎能離開陣地!”他強忍傷痛,繼續下達作戰命令,直至壯烈犧牲,年僅42歲。邢清忠的犧牲激勵了剩余將士,他們抱著“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繼續與日軍血戰,用生命拖延了敵人的進攻步伐。
邢清忠殉國后,后被追晉為陸軍中將。2014年,邢清忠入選全國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王立業:拼死斷后 血刃殺敵
王立業,運城安邑人,早年考入山西陸軍學兵團第四期,系統接受軍事教育,自此投身晉軍,開始了其戎馬生涯。學兵團被閻錫山改組為北方軍官學校,王立業入校,為第一期步兵科學生。
1928年9月,軍校畢業后,因成績優秀被留校擔任助教,后升任步兵分隊長。1935年6月,調任第一〇一師第一旅第一團上尉連長。1936年,調任第一旅上尉副官。5月,晉綏軍軍事整理委員會重組第一〇一師,原第一旅及第二旅一部改編為獨立第七旅,王立業繼續擔任上尉副官。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王立業時任第十九軍第七十師少將副師長,隸屬于第二戰區,奉命率部在晉綏地區與日寇展開殊死搏斗。他親歷了慘烈的太原會戰,隨后部隊改編,升任營副,轉戰于山西、綏遠兩省,先后參加了反攻太原及綏南、晉北等大小戰役,在艱苦卓絕的敵后游擊戰中錘煉意志,積累經驗。
1939年2月,王立業調回山西,憑借其軍事素養和實戰經驗,歷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處中校參謀、第三十四軍參謀處上校處長等職,在指揮中樞參與謀劃作戰。1940年12月,他重返一線部隊,升任第七十師少將副師長,率部開赴晉南,在日寇重兵壓境的險惡環境中堅持游擊作戰。
1941年5月,中條山戰役爆發,王立業所在的第七十師在北木耳河、賈家山等地頑強阻擊日軍的兇猛攻勢。同年9月,部隊轉戰至絳縣時,陷入日軍重圍。激戰中,師長石作衡壯烈殉國。值此危急存亡之際,王立業挺身而出,臨危受命,接過指揮重任。他沉著冷靜,指揮若定,成功率領全師官兵浴血突圍,轉移至汾西地區,保存了這支抗日勁旅的有生力量,堅守住了抗日陣地。此后,王立業繼續輔佐繼任師長劉墉之、鄭繼周等人,在晉東南的崇山峻嶺間堅持游擊戰爭。1943年2月,為保障部隊糧秣供給,王立業奉命親率師直屬部隊一部及山西省保安第6團主力,開赴稷山東南的三交村,執行掩護主力征糧的艱巨任務。
2月18日,日軍第三十七師團第二二六聯隊主力從新絳、稷山、萬泉三路集結,對三交村發起兇猛的“四路圍攻”。面對數倍于己、裝備精良的強敵,為確保征糧主力部隊安全轉移,他毅然決定:由自己帶領一部分官兵留守村內,拼死阻擊日軍,斷后掩護!
日軍憑借優勢兵力火力突入村內,王立業將軍率領殘存的官兵,與敵展開了寸土必爭的殘酷巷戰、白刃戰。在短兵相接的肉搏中,將軍身先士卒,奮勇殺敵,不幸身中數彈,壯烈犧牲于稷山三交村的焦土之上,年僅37歲。
1944年4月22日,國民政府追晉王立業為陸軍中將軍銜,以彰其功勛與忠烈。2015年,王立業入選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王儒欽:熱血忠魂 矢志抗日
王儒欽(1889—1941),字肅齋,陜西藍田人。其軍事生涯起步不凡,早年就讀于陜西陸軍小學堂、西安陸軍第二中學,后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輜重兵科。在保定軍校,他接觸到先進軍事理念,結識眾多愛國志士,為日后投身軍旅奠定堅實基礎。1914年畢業后,王儒欽開啟軍事征程,在國民聯軍援陜軍第一旅任旅長期間,嶄露頭角。
1935年12月,王儒欽出任第十七路軍第四十二師參謀長。他充分發揮軍事智慧,協助師長制定戰略規劃,精心訓練部隊。在他的努力下,第四十二師戰斗力顯著提升,成為一支令日軍忌憚的勁旅。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他投身抗日戰場,歷任第十四軍團參謀長、國民革命軍第九十八軍四十二師參謀長等職,先后參加平型關戰役、娘子關戰役等重大戰役。在平型關,他積極參與作戰部署,為戰役勝利貢獻了力量;在娘子關,面對日軍猛烈進攻,他堅守陣地,毫不退縮。
1941年,中條山戰役打響。5月,王儒欽所在的第九十八軍在軍長武士敏指揮下,依托中條山險要地形頑強抵抗日軍。其擔任四十二師參謀長期間,曾協助軍長武士敏制定戰術,利用太岳山區游擊戰法周旋,組織部隊利用地形構筑防線,巧妙應對日軍進攻,有效遲滯了日軍步伐。
同年9月下旬,日軍再次調集重兵圍攻第九十八軍,軍長武士敏以身殉職,此時第四十二師師長王克敬已被俘,殘部由王儒欽統率試圖突圍。9月29日,王儒欽率部遭日軍機械化部隊追擊,在激戰中壯烈犧牲,終年52歲。1943年1月15日,國民政府追贈其為陸軍少將。2015年8月,其被列入民政部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劉克信:率子攜侄 共赴國難
劉克信(1893—1941),字彰民,直隸獲鹿(今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區)人,保定軍校第六期步科畢業,河北民軍總指揮部總參議兼參謀長。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劉克信擔任第二戰區兵站第七分監部分監長,奔波于前線與后方之間,肩負起向前線作戰部隊補給物資、向后方轉送傷病員及戰俘等艱巨任務。在平型關戰役和忻口戰役中,為了保衛太原,國共兩黨精誠合作,劉克信率領部隊,承擔起了為前線補充物資、轉移傷員和輸送戰俘的任務。這場戰役雖然最終失敗,卻是國共兩黨團結合作、互相配合的成功范例,創下了殲敵逾萬的戰績。1937年太原失守后,劉克信返鄉招募青年,其子侄即于此時參軍。
太原淪陷后,劉克信轉任江北兵站統監部第一辦事處上校參謀長,駐陜西省寶雞市,繼續為抗日前線作戰部隊提供后勤供應工作。后來,他又擔任中央軍校第七分校高級教官,將自己的軍事知識和戰斗經驗傳授給更多的有志青年,為抗戰培養新生力量。
1940年,劉克信改任河北民軍總指揮部少將總參議兼參謀長。他精心制訂訓練方案,嚴格要求士兵,努力提升部隊的戰斗力和戰斗意志。在他的帶領下,河北民軍逐漸成為一支令日軍畏懼的抗日力量。1941年5月,日軍進犯晉西南中條山,中條山戰役爆發。劉克信奉命率軍開赴第一線作戰,他身先士卒,沖鋒在前,與戰士們并肩作戰。經過半個多月的浴血奮戰,河北民軍傷亡慘重。因部隊傷亡過半,為分散日軍火力,劉克信與總指揮喬明禮決定各率一個支隊,分兵突圍,劉克信主動承擔斷后任務。
在分兵突圍時,劉克信所部在晉南野豬嶺一帶與日軍遭遇。日軍憑借著兵力和武器的優勢,展開了瘋狂攻擊。面對強敵,劉克信沒有絲毫畏懼,親赴前線沖殺。激戰中,他身體多處中彈,即便如此,他依然在警衛員曹軍魁、張俊杰等人的攙扶下,堅持指揮作戰。最終,劉克信因傷勢過重,壯烈犧牲,時年47歲。其子劉明智、侄劉明仁同在野豬嶺戰斗中陣亡,三人合稱“劉門三烈”。
1941年9月29日,國民政府明令追贈其為陸軍中將。2015年,劉克信入選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金崇印:以生命捍衛軍人尊嚴
金崇印(1890—1941),字醒吾,河北省通縣(今北京市)人,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參謀長,抗日英烈。
金崇印早年投身軍旅,憑借扎實的軍事素養和沉穩的指揮能力,逐步晉升。1918年任北洋陸軍第九師連長,1926年參加北伐任中校團副,后升參謀處長。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他主動請纓奔赴前線,任第十七軍參謀長,輔佐軍長指揮作戰。1937年8月,他指揮平型關團城口阻擊戰,雖傷亡近兩千人,但重創日軍第五師團。后續參與火燒嶺、太岳山戰役,因籌劃得力而獲軍功。
第十七軍是抗戰中的骨干力量,長期駐守晉南中條山地區。這里是日軍覬覦的戰略要地,雙方多次展開拉鋸戰。金崇印深知防線的重要性,他白天深入前沿勘察地形,夜晚在油燈下制訂防御方案,將多年軍事經驗融入部署——從兵力調配到火力配置,從工事構筑到后勤補給,每一個細節都力求周密。在他的協助下,第十七軍多次擊退日軍進攻,成為中條山防線的“鐵壁”之一。
1941年5月,中條山戰役爆發。日軍集結重兵,以飛機、重炮猛烈轟擊,試圖一舉突破防線。戰斗打響后,金崇印始終在前線指揮部坐鎮,即便炮火震碎窗戶、彈片飛濺,他仍沉著分析戰況,及時調整部署。然而,日軍兵力占絕對優勢,部隊傷亡不斷增加,防線逐漸被突破。
在突圍過程中,金崇印所在的指揮部與主力失聯,陷入日軍重圍。他帶領殘余官兵且戰且退,試圖穿越封鎖線與大部隊會合。激戰中,他腿部中彈,行動不便,最終在山西橫水鎮附近被俘。
日軍得知他是第十七軍參謀長后,先以高官厚祿誘降不成,隨后又用酷刑折磨,試圖摧毀他的意志。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金崇印始終堅守氣節,痛斥日軍的侵略行徑:“我是中國軍人,寧死不當亡國奴!”被俘期間,他拒絕日軍提供的任何“優待”,甚至以絕食抗議,用生命捍衛軍人的尊嚴。
1941年7月16日,在被關押兩個多月后,金崇印被日軍殘忍殺害,年僅51歲。他的犧牲,讓第十七軍官兵悲痛不已,也激勵著更多將士奮勇抗敵。
1942年,國民政府追贈金崇印為陸軍少將,以表彰他的忠烈之舉。2015年,他被列入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梁希賢:不甘生俘 躍河殉國
梁希賢(1898—1941),字哲生,原名梁夢瑞,陜西同官(今銅川市)人。1927年8月,梁希賢從黃埔軍校第五期畢業后參加北伐戰爭。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梁希賢積極主張抗戰,擁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他在淞滬保衛戰中身負重傷,被送往后方醫院治療,傷愈歸隊后,任國民革命軍第一師第二團團長,駐防陜西渭南赤水一帶。
1939年9月,梁希賢調任第八十軍新編第二十七師七十九團團長,駐防陜西省大荔縣朝邑黃河西岸。其間,他曾率部東渡黃河,到山西永濟一帶襲擊日軍,斃敵百余人。梁希賢對部下和氣體貼,關心士兵生活,對官兵的管教也非常嚴格。他不許官兵騷擾百姓,就是餓死、凍死,也不準拿老百姓的一粒糧食、一件衣服。由于軍紀嚴明,老百姓曾多次給部隊贈送匾額。
1940年春,梁希賢調任第一戰區第八十軍新編第二十七師少將副師長,帶病與師長王竣一起,率部進入中條山地區,在黃家莊、羊皮嶺、曹家川、馬家溝、臺寨一帶與日軍對峙,粉碎日軍數十次進攻。
1941年5月,日軍華北方面軍秘密集中了10萬人,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從東、北、西3個方向向中條山各隘口發動瘋狂進攻。梁希賢此時率部扼守中條山。他身患疾病,本應到后方醫院治療,但當他得知日軍即將發動進攻后,毅然決定留在部隊,指揮作戰。他帶病巡視陣地,以“抗日必勝,日軍必敗”鼓勵官兵做好準備,與日軍決一死戰,奮勇殺敵,立功報國。
5月7日,日軍向第五集團軍和第八十軍陣地猛攻,數十架飛機輪番轟炸,并施放毒氣,重點指向第八十軍與第五集團軍第三軍接合部。當時第二十七師堅守張店鎮陣地,激戰至黃昏,前沿陣地被突破。梁希賢率余部突圍,轉移至第二線陣地,左沖右殺,抵抗日軍進攻。但由于敵我力量懸殊,并且日軍為發動這次戰役作了一系列偵察、準備工作,抓住中國抗日軍隊接合部的弱點,突破中條山防線。雙方陣地相互交錯,第二十七師處于內線作戰,漸成頹局。日軍攻勢越來越兇狂,第八十軍退守到臺寨村繼續抵抗。日軍以便衣隊擾亂射擊,同時以飛機轟炸,地面步兵圍攻,使第二十七師四面受敵。在與日軍血戰中,梁希賢部傷亡慘重,彈盡援絕,但他仍激勵士兵,為保衛祖國山河奮勇殺敵。直至5月9日,師長王竣、參謀長陳文杞同在臺寨陣地壯烈殉國,梁希賢寧死不屈,率部堅守臺寨,與日軍展開血戰,士兵傷亡殆盡。梁希賢為不被日軍生俘,跳入黃河,悲壯殉國,時年43歲。
2005年12月12日,他被陜西省人民政府追認為烈士。2015年,其入選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石作衡:摧破敵陣 血灑中條
石作衡(1905—1941),字子玉,山西渾源人,中國著名抗日英烈。
1921年,石作衡考入山西陸軍學兵團,后入北方軍校。畢業以后,分到第九師第十五旅。1927年底,閻錫山率晉軍參加北伐,討伐奉系軍閥張作霖。石作衡率部參加北伐軍,在蔚縣西河營及繁峙縣分水嶺諸役中作戰勇敢,屢挫敵鋒。1928年,晉軍進入平津地區,石作衡升任該旅第三十八團第八連連長。他善于帶兵,賞罰分明,部隊訓練頗有成效,深受師長李生達將軍賞識。1933年2月,日寇南下進攻長城一線。中國軍隊奮起反抗,開始著名的長城抗戰,重創日軍。石作衡奉令出師古北口,率部抗擊日寇有功,被晉升為第二十七旅第四三三團第一營營長。1934年夏,他奉命赴南京高級軍校進修學習。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后,石作衡營曾參加南口、忻口等戰役。忻口戰役中,在團長王鴻甫帶領下,為爭奪南懷化東北高地,與敵展開激戰,石作衡戰斗英勇,身負重傷,全團官兵傷亡多數。1937年冬,傷愈后的石作衡調任第二〇九旅參謀長。1938年秋,調任獨立第八旅參謀長,后代理旅長。1939年初,日軍進犯浮山,石作衡部在韓村一帶設伏,消滅日軍數百人。石作衡亦以此戰功升任為獨立第八旅旅長。1940年秋,獨立第八旅與第二一七旅合并為陸軍第七十師,石作衡升任第七十師少將師長,率部駐防山西省垣曲縣望仙村一線。
1941年5月,日軍發動中條山戰役,并以數路圍攻垣曲。石作衡率第七十師,配合第四十三軍其他師邊打邊撤,與日軍激戰于垣曲的天魚山、望仙村一線。不久,日軍在空降部隊的突襲下,占領了垣曲縣城。石作衡率部經沁水撤至絳縣,駐扎在丁家洼。
9月3日下午,日軍在空襲后,自絳縣、董封、大交、翼城、張馬五路包圍了絳縣丁家洼。次日拂曉,日軍攻占了西側的塔兒梁。這時,晉綏軍七十師的大部隊經東溝凹,翻過茅連溝向東(小峪子)撤退,先頭部隊至茅連溝東坡時,遭遇從小峪子上來的日軍阻擊,遂退回茅連溝,轉向南,又被么里峪方向和小神殿方向的日軍壓制,腹背受敵,形勢危殆。第七十師的將士們被壓在僅有三平方公里的茅連溝里,石作衡臨危指揮,在他的帶領下,官兵們英勇抵抗,與數倍于己的敵人血戰兩天一夜,終于打開了小神殿方向的缺口。9月6日晨8時,石作衡率部突圍。不料,部隊行抵東溝凹時,遭遇大批日軍增援,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白刃肉搏戰。石作衡率將士拼死廝殺,猛烈爭奪,終于摧破敵陣,占領了東溝凹,但不幸為炮彈擊中,壯烈殉國,時年36歲。
石作衡犧牲后,國民政府追贈他為陸軍中將。當地百姓為緬懷他,將蜜蜂溝改名為“子玉溝”(“子玉”為其字)。2015年,他被列入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康俊仁:晉南抗日根據地的鐵血守護者
康俊仁(1908—1944),山西夏縣瑤峰鎮周村人。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任周村村長。他響應共產黨“減租減息”的號召,帶領村民同落后的封建勢力作斗爭,燒毀地主的契約,得到貧苦農民的擁護和愛戴。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任周村黨支部書記。后奉命參加馮虎林游擊隊,英勇善戰,任第二大隊隊長。1941年3月23日晚,康俊仁率領二大隊戰士包圍山底、小王、陳村三處民團,一槍未放,便繳獲步槍30多支,俘敵30多人。不久,國民黨收編了馮虎林游擊隊。5月23日,康俊仁遵照中共條西地委指示,以二大隊為基礎成立“夏縣抗日游擊隊康大隊”。
“康大隊”成立后,首先擊斃土匪頭子張樹森,收繳長槍29支,收編30多人。7月,獲悉日軍從太岳“掃蕩”回來時要路過周村,康俊仁率一、二中隊百余名戰士,設伏在公路兩旁和黃洛渠沿岸。當日軍運輸隊進入埋伏圈后,戰斗打響。經過半小時激戰,日軍狼狽逃竄,我游擊隊繳獲步槍5支、擲彈筒1枚、騾49匹及其他軍需物資和食品。康大隊成立僅兩個月就發展成為一支有800多人的強大武裝力量,他們除漢奸,殺日軍,滅惡霸,深受群眾擁護。
1942年,中共條西地委將康大隊改為“康俊仁游擊隊”(簡稱康支隊),屬太岳軍區第三八六旅直接領導。5月28日,康俊仁率隊100多人,一舉摧毀了樓底村的警備隊炮樓,在警備隊長趙雷生接應下,將其部下30多人全部俘虜,繳獲機槍1挺、步槍18支、擲彈筒1枚。7月,又率隊集中圍殲李永貴匪軍。1943年,康俊仁以分進合擊、避強就弱的戰術,擊潰賈真一匪軍近千人。11月上旬,太岳軍區第三軍分區在夏縣韓家嶺正式成立,康俊仁任軍分區司令員。
同年12月上旬,日軍集中萬余兵力分四路向中條山抗日根據地瘋狂“掃蕩”。康俊仁領導三分區軍民擊退了日軍的大規模進攻,取得了反“掃蕩”的勝利。下旬,日軍又調集兩萬多兵力及匪軍賈真一殘部配合,向解放區進行大“掃蕩”。康俊仁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帶領全區軍民再一次擊退了日軍的大規模進攻。為挫敗日軍的再次“掃蕩”,做到知己知彼,爭取更大勝利,康俊仁親自下山偵察敵情。1944年1月22日,他在返回李家坪司令部途中,不幸殉難,時年36歲。康俊仁的犧牲讓當地軍民悲痛不已,他用生命踐行了抗日到底的誓言。他帶領的部隊在他犧牲后仍堅持戰斗,傳承著他的抗日精神。
2015年,康俊仁被列入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他的事跡至今仍在晉南地區流傳,成為家鄉人民心中不朽的抗日豐碑。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