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28
彭建國
韓家嶺,地處中條山腹地,是夏縣泗交鎮西溝村的一個自然村。
韓家嶺,四面環山,山勢險峻,自1931年嘉康杰將中共河東中心縣委遷至韓家嶺,這里便成為中共河東中心縣委、中共河東特委、中共夏縣中心縣委等領導機關駐地。中條地委、條西地委、晉豫特委,以及太岳五地委、三地委、太岳三分區等領導機關也曾在此活動,因而這里成為晉南革命戰爭的指揮中心和活動中心,堪稱河東革命搖籃、晉南革命心臟。
韓家嶺,是一座英雄的小山村。我對韓家嶺的敬仰由來已久,從兒時聆聽祖輩們經歷的戰爭故事,觀看革命歷史影片,到參觀堆云洞紅色教育基地,這份情懷始終未變。近年來我幾次想去韓家嶺追尋紅色記憶,卻總被雜事絆住腳步。今年4月的一天,夙愿終償,我和三弟建設一行四人驅車前往仰慕已久的韓家嶺。
進入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夏縣段,亮麗多彩的“彩虹路”上,車輛來來往往絡繹不絕。我們一路曲折迂回,蜿蜒前行。車窗外高山險峻,峰巒疊嶂,層林疊翠,草木茂盛,展現著勃勃生機。
過泗交鎮不遠,就看到鑲嵌著“晉南革命圣地韓家嶺”幾個金色大字的紀念碑,高高聳立在崇山峻嶺之間。自走出汽車踏上這片灑滿革命烈士鮮血的熱土那一刻起,各種感動和震撼就伴隨著我。站在山頂俯瞰,這里的一草一木,都在訴說著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潤著先輩們的鮮血與汗水。
踏入紀念館的瞬間,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讓人屏息凝神。凝視著“晉南革命圣地韓家嶺”的碑文,指尖輕撫冰涼的碑石,我瞬間感受到穿越時空的震撼。紀念碑周圍,夏縣中心縣委活動舊址,嘉康杰紀念館,黨政軍民活動的窯洞、軍火窯、軍糧窯、服裝廠、修械所等設施遺址鱗次櫛比。在這里,我們聆聽了解說員對嘉康杰輝煌一生的詳細解說,了解到嘉康杰的英勇事跡與那段艱苦奮戰的歲月。
展廳中央的蠟像栩栩如生,瞬間將我的思緒拉回到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嘉康杰、柴澤民、金長庚等人圍坐在木桌旁,面前攤著一張軍事地圖,神情專注,仿佛正在商討著一場關乎生與死的戰役。斑駁的木桌、生銹的燈盞、折疊的黨旗,這些普通的實物,讓我仿佛置身于那硝煙彌漫、軍民同仇敵愾的戰場,深刻感受到了老一輩革命家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無私的奉獻精神。
聲、光、電與影像交錯,重現戰火年代,展現了嘉康杰一生的戰斗歷程。嘉康杰1890年出生在夏縣胡張鄉其毋村,他少而聰明,長而敦敏,曾兩次留學日本。他不顧家人反對,參加了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兩次被捕入獄,但仍信念堅定,矢志不渝。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他化裝成鄉下小商販,騎著破舊的自行車,穿梭于河東各地,積極發動群眾,秘密尋找失散的黨員,籌建黨組織,發展新的力量。即使在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系的艱難歲月里,他依然信念不改,為拯救人民于水火,挺身而出,在韓家嶺、堆云洞、金樓山等地擺開戰場,發動群眾,恢復和重建黨的組織,發展地方武裝,開展革命斗爭。在與日軍的斗爭中,他率部屢次出擊,破壞交通線,炸毀敵人武器庫,保衛鹽池資源,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極大鼓舞了河東軍民的抗戰信心,書寫了河東抗戰史上的輝煌篇章。
在紀念館里,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張張泛黃的照片,都在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嘉康杰的無私奉獻精神,像春風化雨般滋潤著這片土地。他出生于富裕家庭,卻心系百姓疾苦。在河東大旱時期,他燒掉地契,減免租稅,分糧給佃戶,解決農民生活困難,參與土地分配工作,幫助農民干農活,打擊破壞分子,他的付出贏得了當地百姓的有力支持和衷心擁護。館內記錄著這樣一組數據,當年只有200多口人的韓家嶺村,就有53人入黨、57人參軍,為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嘉康杰認識到“中國之落后,在于不興教育,不懂科學”,為了實現教育救國的理想,從1921年到1933年間,他在夏縣、運城、太原、臨汾等地創辦了1所小學和5所平民中學,教窮苦百姓的孩子識字讀書,宣傳革命道理,廣播革命火種,培養進步青年1200余名。這些青年學生大都走上革命道路,成為革命的中堅力量。
1937年7月,按照周恩來同志“晉南20天完成擴軍3000名”的指示,嘉康杰帶領戰友們,不畏艱險,奔赴各縣,號召青年踴躍參軍,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為八路軍擴兵3000余名,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受到表彰。是年12月,中共北方局在臨汾召開山西黨的活動分子會議,劉少奇稱贊嘉康杰是河東的“群眾領袖”。
1938年1月,嘉康杰赴延安抗大學習,5月受組織派遣回河東從事敵后游擊戰爭,先后擔任中共晉豫特委委員、軍事部長,晉豫邊游擊隊供給部長等職,率領游擊隊戰斗在中條山區,配合主力部隊多次挫敗日軍的進犯,為黨和人民保存了一支不可小覷的抗日武裝力量。
遺憾的是,嘉康杰沒能親眼看到革命的勝利。1939年11月8日,他不幸遭到國民黨特務的暗殺,壯烈犧牲,時年49歲。但他所展現的堅定信念與奉獻精神已永久載入史冊。嘉康杰的名字如同一座不滅的燈塔,照亮了河東革命的前進道路。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精神的感召歷久彌新。這些年來,夏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紅色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2017年,投資500余萬元,修建了晉南革命圣地——韓家嶺紀念碑,擴建了4000余平方米的紅色紀念廣場,建成了黨員干部黨性教育展館和嘉康杰紀念館兩個展館,修繕恢復了中共夏縣中心縣委舊址、嘉康杰故居和八路軍后勤窯洞等。2005年,韓家嶺被運城市委列為運城市黨史教育基地,2017年被列為山西省黨史教育基地。
心懷敬意參觀完嘉康杰紀念館,我真是五味雜陳,感慨萬千。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東方主戰場,嘉康杰等民族英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譜寫了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壯麗史詩。這是中國人民沉甸甸的抗戰史中的一個縮影,是河東人民熱血與激情的奮斗史,也是嘉康杰等先輩們用青春和生命奏響的中華民族不屈的英雄戰歌!嘉康杰,是晉南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共產黨人,是我們夏縣人民心中永遠的英雄!我為嘉康杰開創韓家嶺的這片紅色土地感到驕傲,更為嘉康杰創建的河東革命根據地感到自豪!
令人欣慰的是,今天,韓家嶺這片曾經灑過烈士鮮血的土地上,正煥發出勃勃生機。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探索打造美麗宜居的新農村,向著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闊步前行。
離開韓家嶺村時,夕陽將山嶺染成了金色。返回的路上,我的思緒如潮水般洶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我們生逢盛世,重任在肩,更應該銘記那段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弘揚嘉康杰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新的長征路上,凝聚奮進力量,堅定不移跟黨走,以實際行動告慰先烈們的鐵血英魂,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