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8-26
范建國
往年夏季從未外出避過暑,今年由于閏六月“三伏不見天”,夏日光照時間普遍延長。北方地區副熱帶高壓形成的“熱鍋蓋”效應,疊加城市高樓林立的“熱島效應”和空調等人為熱源形成的“熱循環”,使得今年的伏天實在難熬。朋友建議我去夏縣泗交避暑。
對于泗交,我并不陌生。多年前因工作與采風常去,卻從未留宿過,對此地的清涼并無特別感受。朋友講這里的王家河村林密谷深、氣候靜涼,更有一處新近落成的“青羅客舍”藏于深山之中,可開門見青山,可推窗望明月,可枕上聽泉鳴,少有的避暑勝地。
七月中旬還未入伏,我就急切地驅車趕赴泗交。近10年未來過這里,有了一種“赤日炎炎今又是,換了人間”的感覺。車子路過夏縣縣城,從瑤臺山下蜿蜒入山,頓覺耳目一新。平整光潔的柏油路車道標志清晰,兩旁太陽能兼風力發電的路燈整齊排列,如迎賓的禮儀小姐。撲面而來的清爽山風,滿目碧翠的起伏山巒,讓人神清氣爽。急馳約半個多小時,便來到了著名的清涼泗交。精致的小樓鱗次櫛比,健身廣場碧水環繞,清泉流瀑珠玉飛濺,頓覺進入了瓊都仙界。
車子在鎮中心左拐,悠悠走進一條靜靜延伸的農家小路,山坡上樹的濃綠和山澗莊稼的翠綠相映成景。彎彎繞繞行走六七分鐘,便見“三晉茶村王家河”牌樓,其上的對聯也非常氣勢恢宏。穿過牌樓百余米,山勢頓開,天闊云低,叢綠掩映中一棟小樓——青羅客舍忽入眼簾,薄霧繚繞、日光貫頂,宛如仙居。
進入大廳,裝飾典雅,設施舒適,餐廳溫馨,在此消夏,有一種“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源之感。
在此清夏月余,抱山親水,與蝶共舞,是我度過的最安逸的夏日。早上,6時起床,推窗望綠,養眼;吸入新鮮的空氣,清肺。在山坡上打太極、迎著晨光練氣功,面對空谷數聲長嘯,頓感神清氣爽。中午,陪著愛人飲山間清泉,采摘林中鮮果;下午,二人一吹葫蘆絲一吹電吹管,她調小菜,我寫打油詩;夜晚,煮老茶、酌紅酒、賞新月,運氣好還能共觀流星雨。
小樓近40套房住滿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清晨大家齊聚院中老核桃樹下,吹著風,聊著天。聽耄耋書法家談研習心得,聽退休干部嘆世事通透,聽俊男靚女在森林酒吧淺吟低唱,一派祥和。
后山的茶園也聞名遐邇,茶樹郁蔥,野菜鮮嫩。我隨手采了一袋苦苣,制成紅茶,湯色橙黃、苦中帶甘,堪稱上品。作為“茶癡”,我在這清凈地獨自品茗,觀茶葉沉浮,看湯色百變,不僅品出了茶韻,也品味了人生,幾十年風風雨雨歸于平淡寧靜,夫復何求?
每天,坐在露臺看山風拂樹梢,掀起層層綠浪,浪尖偶爾閃過松鼠的紅尾巴,有時驚起幾只喜鵲。山雨來時,雨滴砸草坪如交響樂,雨霧籠山似水墨畫;雨后空氣滿是草木香,青苔石板路上偶有蝸牛爬過,留下銀亮的痕跡,像悄悄寫下的詩行。
客舍三面環山,夕陽西下,和三五好友坐在田間平臺彈琴幾曲,當月亮升起,便情不自禁地唱起《彎彎的月亮》《綠島小夜曲》等,歌聲隨風飄向山巔,心也伴著飛,滿是曠達灑脫。
看著月碾殘香鋪曲徑,風拂暗綠染碧空,不禁詩興大發,隨口誦出:青影搖窗篩月碎,風動羅衣袂。客舍枕流泉,斷續蟲吟,引得游子歸。殘燈照壁星辰寐,酒濃人不醉。曉色漸侵階,茶山慢品,自在逍遙隨。在此消夏一月有余,觸景生情,作了不少詩。
王家河的蟬鳴該是分了聲部的。清晨是童聲合唱,午后便喚作老生對談,我在這樣的蟬聲里,把七月流火關在了門外。離開那天,蟬聲依舊。收拾行李時,發現躺椅的縫隙里卡著片干枯的核桃葉,案幾上還剩小半袋苦苣紅茶,這些都時常讓我想起王家河的味道。車將開出山門時,回頭望了一眼客舍的匾額在風中靜靜佇立,牽牛花爬滿了籬笆墻。
忽然明白,原來是山把它的清涼悄悄分了我一半。往后每年,這里大抵是我余生的清夏之家了。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