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史天地時間:2025-08-18
□陳忠海
針灸學是中醫學的重要分支,它以人體經絡系統為理論基礎,通過針刺或艾灸特定穴位調節氣血、平衡陰陽,從而治療疾病或預防保健。針灸學雖然在民間廣泛流傳,相關書籍也有不少,但質量參差不齊,存在不少錯誤。

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宋仁宗命尚藥御王惟一鑄造針灸銅人,為針灸學提供統一、標準的教學和實踐模型。王惟一對針灸學深有研究,且富有臨床經驗。王惟一集宋代以前針灸學之大成,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一書。在接到詔令后,王惟一廣泛搜集各類針灸資料,進一步對穴位的位置、名稱進行了細致的考證和梳理。按照精準性與直觀性的要求,銅人表面詳細刻畫了人體的14條經脈,這些經脈相互連接,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系統。經脈上的穴位也一一標注,每個穴位都有對應的名稱和位置,共計657個穴位。穴位的設置精準無誤,與傳統針灸理論高度契合。在制作工藝上,針灸銅人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鑄造技術,先制作出精細的模具,再注入銅水,經過多次打磨和修整,使針灸銅人做到了表面光滑、穴位精準。
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十月,針灸銅人鑄成。針灸銅人共有兩具,其中一具放置在醫官院,該院是當時培養醫學人才的重要場所,醫學生憑借這尊直觀的學習模型可以更好地掌握針灸穴位的位置和針灸手法。另一具放置于大相國寺仁濟殿,該寺是當時著名的佛教寺院,人流量大,將針灸銅人放置在這里,可以供更多的人觀摩和學習,普及針灸學知識。宋仁宗還下令將《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范刻于石板上,陳列在大相國寺內供人參觀學習,石刻的題篆為宋仁宗親筆御書。
(《文史天地》)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