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間:2025-08-18
文物名片
主角:李賢翼等八人佛教造像碑
出生時間:唐代
尺寸:通高159厘米、座長65厘米、座寬22厘米
藏寶地:鹽湖區博物館

河東勝跡星羅棋布,尤以石碑為著。它們每一通皆如一部無言的史書,鐫刻著歲月的密碼,承載著豐富的信息。鹽湖區博物館的李賢翼等八人佛教造像碑,便是其中翹楚。此碑雕于唐垂拱三年(687年),以精湛的雕刻技藝,勾勒唐代佛教風貌;憑古樸銘文,述昔人虔誠愿心,向世人展現著唐代河東地區崇佛尚善的社會風尚。
此造像碑,整體造型莊重而典雅,碑體為青石質,通高159厘米,座長65厘米,座寬22厘米,呈現出圓額長方形的形態。碑額部分雕刻著四螭,它們兩兩相互纏繞,身姿矯健,仿佛正欲騰空而起,卻又以俯首向下的姿態,為這座碑添了一份神秘而威嚴的氣息。額下居中的佛龕呈尖拱形,龕內雕刻的彌勒佛雖頭部殘缺,但仍能從其身軀線條中,感受到唐代雕刻藝術的精湛。彌勒佛身著通肩式袈裟,袒胸露懷,雙腿下垂而坐,盡顯自在與莊嚴。底座兩旁的小供養比丘,手持如意形物,相對跪踞,姿態虔誠,生動刻畫了信徒對佛的崇敬之情。
碑身正中的方形帷幕龕,是整座造像碑的核心所在。龕內一佛二菩薩二弟子的造像布局嚴謹,比例勻稱。主佛釋迦佛結跏趺坐,神態安詳,傳遞著佛法的智慧與慈悲。兩邊脅侍菩薩跣足而立,腳蹬蓮座,左側脅侍菩薩手握摩尼寶珠,右側脅侍菩薩手持寶瓶,衣袂飄飄,栩栩如生。佛座下兩側蹲踞的獅子,造型逼真,威風凜凜,既起到了護法的象征作用,又為造像碑增添了一份靈動。正龕左右兩側及下方的尖拱形小龕,內雕佛坐像,龕外兩旁及下部刻有李賢翼等八人的發愿文,這些文字與佛像雕刻相互映襯,使造像碑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
這座造像碑1984年由鹽湖區安邑文化站遷入,折射出唐代河東地區獨特的宗教風貌與藝術魅力。在唐代,河東地區是佛教傳播與發展的重要區域。佛教造像碑作為佛教信仰在民間傳播的重要載體,反映了民眾對佛教的精神寄托。李賢翼等八人發愿造碑,不僅僅是個人的宗教行為,更是河東地區佛教信仰盛行的一個縮影。正是河東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的地理位置,才成為多種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帶。佛教在這里發展,與本土文化相互碰撞、融合。造像碑上保留的我國早期建陀羅造像特征,如主佛袒胸及右臂,袈裟自左肩向右下自然披下的造型,便是文化交流融合的有力見證。這種融合也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唐代河東地區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
從藝術價值來看,此造像碑堪稱唐代雕刻藝術的杰出代表。其雕刻手法嫻熟,采用圓刀刀法,線條流暢自然,佛像衣褶清晰,比例勻稱,將唐代雕刻藝術的細膩與大氣展現得淋漓盡致。無論是人物形象的刻畫,還是獅子、比丘等細節之處的雕琢,都體現了當時工匠高超的技藝水平,為研究唐代雕刻藝術風格與技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在歷史價值方面,造像碑上的銘文和發愿文,為我們了解唐代河東地區的宗教信仰、社會經濟、文化習俗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線索。通過這些文字內容,我們可以明晰當時李賢翼等八人發愿造碑的緣由,以及他們的宗教信仰訴求和社會關系。同時,碑身鐫刻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對于研究唐代佛教經典的傳播與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這座李賢翼等八人佛教造像碑,是河東地區佛教文化與本土文化融合的結晶。碑體雕刻精美,從四螭纏繞的碑額到佛龕造像,盡顯唐代工匠技藝之精湛。它見證了佛教在河東的傳播與發展歷程,反映了當時民眾的精神世界,其承載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密碼,讓今人得以領略唐代河東佛教文化的璀璨光輝。
(記者 薛麗娟)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