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8-18
文物名片
主角:彩繪人物木雕像
出生時間:清代
尺寸:通高18.5厘米
藏寶地:鹽湖區博物館
木雕藝術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在距今約7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木雕魚等作品,被認為是最早的木雕。隨著社會發展,木雕藝術逐漸從實用性轉向裝飾和祭祀用途,作品題材也越來越廣泛,宗教、山水、花鳥等各種各樣的木雕作品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社會審美追求。
到了清代,木雕工藝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雕刻技法更加精細,作品形象也更加生動。這一時期的木雕作品不僅注重雕刻技藝,還注重彩繪、鑲嵌等裝飾技法,使作品更加豐富多彩。這一時期木雕作品的題材也非常廣泛,既有宗教題材,也有民間故事、戲曲人物等,直觀反映了清代社會的多元文化。鹽湖區博物館館藏的清代彩繪人物木雕像可以稱之為當時河東木雕作品的代表之作。雖然它尺寸不大,卻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與精湛的藝術造詣,值得我們細細欣賞。
從整體造型上看,這件木雕像是一位古代男性人物的形象,面相飽滿、神態平和,雙手攏于袖中,在展柜中靜靜站立著。只見他頭戴發冠,發冠的樣式雖歷經歲月有了些許磨損,但仍可看出其精致的輪廓,這發冠不僅是身份的象征,更體現了當時的禮儀規范與審美風尚。身著的寬袖長袍線條流暢自然,衣褶的雕刻細膩入微,工匠通過巧妙的刀法,將官袍的質感與垂墜感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仿佛能觸摸到那布料的紋理。腳下穿著的云頭紋靴雕刻得栩栩如生,既寓意著吉祥如意,也為整個造型增添了一份靈動之感。

這件人物木雕像的一大亮點便是其彩繪。在沒有化工顏料的古代,人們從自然中取用礦物和植物顏料,從赤、青、白、黃、黑5種基本色出發,調制出豐富多彩的中國色,并將其運用于繪畫、木雕等領域。這件清代人物木雕像遍體施彩繪,盡管歷經數百年的風雨,部分色彩已經脫落或褪色,但殘留的色彩在今天看來依然明快鮮艷,足以讓人想象出它當初的絢麗模樣。這些彩繪不僅僅是為了美觀,更是當時社會文化與信仰的一種體現,反映了清代人們的審美觀念與精神追求。
雖然這件彩繪人物木雕像并不大,工藝看起來也不復雜,但每一件傳世作品背后都飽含匠心。可以想象,在制作時,工匠先精心挑選合適的木材,確保木材的質地與紋理適合雕刻;然后將人物的形象與姿態在腦海中構思成型;接著便是漫長而精細的雕刻過程,從粗坯到細琢,每一步都需要全神貫注;最后進行彩繪,這不僅需要熟練掌握繪畫技巧,還需要對色彩有敏銳的感知力,才能使彩繪與木雕完美融合。
鹽湖區博物館館藏的這件清代彩繪人物木雕像,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也為今人研究清代的服飾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通過官袍的樣式、材質及裝飾細節,我們可以了解到清代不同階層的服飾特點與穿著規范,這對于還原當時的社會風貌有著重要的意義。
(記者 楊穎琦)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