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06
推動文旅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全面建成旅游強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動力根源。當鸛雀樓上的“更上一層樓”與永樂宮壁畫《朝元圖》在數字光影中交相輝映,當運城鹽湖景區的千年鹽田與現代康養產業融為一體,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正成為運城高質量發展的強力引擎。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黨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認識深化發展的科學總結
黨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探索,是“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不斷深化發展的過程。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這表明黨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性認識達到了文化自覺階段。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三個構成要素。2023年6月2日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明確提出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則充分體現出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體內涵、中國特色優勢有了清晰認識,進入文化自信階段。
在2023年10月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隨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健全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推動文化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這充分表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入文化自強階段。
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對新時代如何繼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深邃思考。文旅產業只有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兩個結合”,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文化繁榮,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人文經濟發展新范式
早在2006年10月30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文化經濟”點亮浙江經濟》一文中就富有遠見地提出:“所謂文化經濟是對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的統稱,其實質是文化與經濟的交融互動、融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都是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里面的人文經濟學。”至此“新時代人文經濟學”作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課題正式形成。
“新時代人文經濟學”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在當前國內文化建設布局視野下,聚焦“激發中華文化活力創造力,助力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這一任務進行戰略部署的人文經濟發展新范式。其實質是培育文化新質生產力,在文化建設領域,實現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大生產力要素的優化組合。從根源上為經濟發展注入深厚的人文底蘊,有力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踐行“發展為了人民”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根本立場。
一方面,在文旅產業領域培育新質生產力是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高階段體現。從經濟增長角度看,能帶動文旅產業及相關產業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從產業升級角度看,能推動傳統產業向文化旅游、創意設計、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轉型,優化產業結構。另一方面,文商旅深度融合是“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重要實踐載體。能通過打造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文旅品牌活動,向外界展示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城市風貌,吸引游客和投資,優化營商環境。文化新質生產力必將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與文旅產業、文旅消費相結合,推進傳統文旅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文旅產業新業態,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旅融合前景廣闊,要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真正打造成為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幸福產業。這站在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角度,抓住了文化對經濟的重要促進作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從“新時代人文經濟學”視角出發,提出“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等,為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
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助推我市文旅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立足新時代文旅發展新要求,我市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深入挖掘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創新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實現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交融互動,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持以文引流,實現文化經濟化。從經濟層面看,文化產業本身就是綠色經濟、創意經濟,能帶動就業、拉動消費,成為區域經濟的新增長極。我們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旅產業發展相結合,挖掘我市“獨一份”的文化元素,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河東池鹽文化、關公忠義文化等地域文化譜系進行創新性表達,將“文化符號”變成“消費產品”,讓“文化體驗”成為“消費場景”,用“文化IP”串聯“產業鏈條”,讓游客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增強文旅產品的吸引力與感染力。
堅持以旅聚勢,推動經濟文化化。旅游是“資源聚合的紐帶”,聚人流即聚需求、聚產業即聚鏈條、聚文化即聚認同。旅游聚的“勢”既是經濟增長的動能,也是文化傳播的勢能,更是區域協同的聚能。我們要將文化內涵融入商業模式,讓經濟活動從“滿足物質需求”升級到“滿足精神需求”,從“比拼成本”升級到“比拼價值”。當一座古廟,能讀出“忠義仁勇”;當一捧粗鹽,能品出“為民情懷”;當一幅壁畫,能悟出“文化自信”,文化就成為經濟的“內核”,經濟就有了穿越周期的生命力,能夠抵御同質化競爭的沖擊。
堅持以商增值,促進文化與經濟一體化。經濟為文化提供落地的載體,文化為經濟注入持久的靈魂。文旅深度融合不是文化與旅游的簡單相加,而是將文化要素和旅游要素在創意、資金、技術等加持下,依托商業模式創造轉化出文旅新產品、新業態和新場景,進而實現要素流動、供需平衡和文化傳承的“價值閉環”。我們要不斷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找到自身文化基因與經濟優勢的結合點,在深度融合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市正以文化為魂、產業為脈、生態為基,繪就文商旅融合新圖景。我們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凝聚共識,落實好傾力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熱點門戶的目標要求,以關公忠義鑄就精神地標,以鹽湖康養重塑生態樣本,以數字科技激活千年文脈,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在河東大地交相輝映,以破界融合之勢書寫運城高質量發展的精彩答卷。
【李 娜 作者單位:市委黨校 本文系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2024年度山西省高質量發展研究課題(項目編號:SXGZL202407)階段性研究成果】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