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7-25
□朱青龍

澗西魁星閣
在姑射山石門峪口,有一個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新絳縣澤掌鎮澗西村。暮色如同輕柔的紗幔,緩緩漫過這個寧靜的村落,將其溫柔籠罩。而位于村東南隅的魁星閣,恰似一方被歲月精心打磨的古硯,靜靜承接著天光云影。
這座始建于1815年的三層重檐歇山頂建筑,青磚灰瓦間鐫刻著百年時光的印記,飛檐上的驚鳥鈴輕顫,似在叩響往昔的文化清音。當我的指尖撫過斑駁的磚墻,便知隱匿在梁柱間的楹聯,是魁星閣躍動的鮮活心跳。
(一)
踏入半圓形拱門,腳下的磚梯蜿蜒而上,仿佛是時光鋪就的通道。底層的青磚沉穩如史冊,每一塊都承載著歲月的重量,似在默默訴說著魁星閣的過往。沿著磚梯拾級而上,來到二層,回廊的方石立柱穩穩托起斗拱飛檐,猶如歷史的巨人伸出堅實的臂膀,守護著這一方文化圣地。褪色的壁畫上,中間的飛龍與兩旁的荷、禾、菊、竹依然保持著百年未改的風骨,它們似乎在等待著有緣人來解讀其中的奧秘。而此刻,我們的目光也隨著建筑的攀升,探尋著那些與建筑緊密相連的楹聯。

北側獻門楹聯
沿著陡峭的木梯攀至三層,彩畫斑駁的檁枋間,龍頭吞脊昂首向天,檐角的驚鳥鈴在風中輕吟,這叮咚之聲,恰似古人筆下流淌的詩韻。站在這三層高處,環顧四周,魁星閣的建筑特色盡收眼底,而門柱間,楹聯如璀璨星辰般鑲嵌其中。
魁星,作為北斗七星的前四顆星辰化身,自古便被讀書人奉為文運之神。從東漢“奎主文章”的記載,到各地魁星樓里虔誠的祈愿,這個文化符號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澗西村的魁星閣更是神奇,自它落成,此地便名儒輩出,文人墨客如繁星閃耀,直至今日,這里依然是遠近聞名的文化之鄉。這座閣樓,仿佛一個神秘的磁場,吸引著無數求知若渴的靈魂,也孕育出了那些鐫刻在梁柱間的絕妙楹聯。
(二)
站在北側獻門前,看著那副“誕降周廷司祿命;神靈清代典文衡”的楹聯,思緒仿佛隨著眼前的建筑一同穿越回了古代。魁星閣的建筑歷經歲月滄桑,卻依然屹立不倒,就如同這楹聯,跨越時空,始終閃耀著光芒。上聯溯古,仿佛看見西岐大周的星辰下,魁星執掌祿命的身影,而此刻,我們站在這承載著歷史的建筑前,似乎能感受到那遙遠時代的神秘氛圍;下聯述今,點明清代魁星對文運的主宰,這與魁星閣作為文化象征的地位相呼應,它見證了不同時代人們對文運的尊崇與期盼。橫批“凝秀”二字,恰似一滴濃墨,暈染出這座閣樓匯聚天地靈秀的神韻。魁星閣的飛檐斗拱、青磚灰瓦,無一不是天地靈秀的凝聚,而這楹聯則將這份靈秀以文字的形式展現得淋漓盡致。每一次駐足于此,都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深邃在字里行間流淌,與眼前的建筑相互映襯,相得益彰。

百年壁畫未改風骨
“十七世傳承名教;千百年啟佑斯文”,這副楹聯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澗西村傳承與文化延續的密碼。當我們撫摸著魁星閣二層回廊的方石立柱,感受著歲月留下的痕跡,便能更深刻地理解這楹聯背后的含義。十七世的堅守,千百年的庇佑,魁星閣見證著一個村的村民對名教的尊崇,也守護著一方文脈的綿延。這建筑的每一塊磚石、每一根梁柱,都承載著這份傳承的使命,與楹聯一同訴說著歷史的故事。它讓我們懂得,文化的傳承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接力與堅守,就如同魁星閣歷經百年風雨,依然屹立不倒,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文化信仰。
“尊古圣書垂文章規范;重先賢字立學問法程”,此聯字字珠璣,道出了傳統文化的根基所在。站在魁星閣內,看著那些古樸的建筑裝飾,仿佛能看到古人在這里研讀經典、追求學問的身影。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更應回歸經典,從古圣先賢的智慧中汲取養分,讓那些歷經歲月淘洗的文字,成為我們寫作與治學的指南。這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更是對知識的敬畏。而魁星閣這座建筑,就像是一本立體的歷史書籍,與楹聯相互配合,向我們展示著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價值。
南側的“孝友克敦十七余世;春秋兩祭億萬斯年”,將村風美德與信仰祭祀融為一體。當我們站在魁星閣南側,感受著陽光灑在身上的溫暖,便能聯想到村落祭祀的莊重場景。孝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十七余世的傳承,讓這美德如陳釀般醇厚;春秋兩祭,寄托著人們對魁星的敬仰與祈愿,也象征著文化的生生不息。魁星閣的建筑在這里成為文化傳承的載體,與楹聯一同見證著村落的發展與變遷,讓我們感受到血脈相連的力量。
西側的“風雨奏清音書聲琴韻;云山供遠望鳥語花香”,則為我們勾勒出一幅詩意盎然的畫卷。站在魁星閣西側的回廊上,憑欄遠眺,風雨聲、讀書聲、琴瑟聲交織成一曲天籟,云山之間,鳥語花香,宛如世外桃源。這讓我想起陶淵明筆下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喧囂的塵世中,魁星閣為人們提供了一片寧靜的精神家園,得以遠離浮躁,靜心讀書,聆聽自然的聲音。而這楹聯與建筑的結合,更是讓這份寧靜與詩意得到了升華,建筑成為這幅畫卷的背景,楹聯則是畫卷中的點睛之筆。
東側“文教衍微垣功能垂世;魁名通紫閣德可配天”,將魁星閣的文化教育意義推向了極致。當我們仰望魁星閣東側的飛檐,仿佛能看到魁星之名通達天庭的景象。文教雖始于細微,卻能澤被后世;魁星之名,通達天庭,其德可與天相媲美。這不僅是對魁星的贊美,更是對文化教育事業的崇高禮贊。魁星閣的建筑在這里成為文化教育的象征,與楹聯一同提醒著我們,文化的力量是無窮的,教育的使命是神圣的。
(三)
當最后一縷夕陽為魁星閣鍍上金邊,檐角的驚鳥鈴仍在悠悠作響。這些鐫刻在梁柱間的楹聯,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文化傳承的紐帶,更是魁星閣的靈魂所在。它們與魁星閣的建筑緊密融合,穿越時空,與每一個駐足聆聽的人對話,訴說著“崇文重教”的古老信念,傳遞著對知識、對文化的無限敬仰。
在這古韻書香中,魁星閣如一位永恒的守望者,守護著一方文脈,也守護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后人,在文化的長河中,溯流而上,追尋那永恒的光芒。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