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既守得住鄉土 也走得到遠方

?——解鎖孔向東《東方有戲》蒲劇傳承新密碼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7-31

邢嘉凇 劉芷怡

暑氣灼熱,蒲腔新聲,鏗鏘播灑。7月26日至29日,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蒲風經世梆韻傳薪”實踐隊踏上黃河金三角這片古老的土地——他們從長江之畔的江城武漢出發,跨越千里抵達黃河岸邊,循著蒲劇的余韻,探尋非遺傳承與文旅融合新篇。

7月26日傍晚,實踐隊員們走進臨猗縣臨晉縣衙景區,在“東方有戲”直播間現場,與蒲劇名家、梅花獎獲得者、運城市鹽湖區蒲劇團團長孔向東面對面暢談。從直播間的新聲到景區戲臺的煙火,這場傳統與青春的相遇,正悄悄為古老的蒲劇寫下新的注腳,揭開了蒲劇在新時代的破圈路徑。

一手守文脈,一手探市場

17時許,距離“東方有戲”直播開場還有近兩個小時,工作人員在緊鑼密鼓地為當晚參賽選手走臺試音。舞臺下,附近的戲迷早早占滿位置,翹首等待比賽開場。在后臺,實踐隊的同學們與蒲劇名家孔向東作深刻交流。

“戲未開演,人早到齊”,他們看到“東方有戲”觀眾席的熱鬧場面,實踐隊員們馬上對“東方有戲”直播戲迷擂臺賽的誕生產生了濃厚興趣。原來,這背后藏著孔團長對戲曲傳播的敏銳嗅覺。過去8年他擔任運城“蒲鄉紅”戲迷比賽制片人,這段經歷,讓他持續探索在數字平臺傳播蒲劇的新路徑。從今日頭條“戲曲人生”的長視頻訪談,到抖音直播的早期探索,再到如今寓意“東方代表中國,人生皆為戲”的“東方有戲”平臺,他始終在為傳統戲曲尋找“活法”。

萬事開頭難。習慣了在舞臺上面向觀眾,突然要在直播間對著鏡頭演出,演員一時不知該如何應對;直播團隊的運營成本、人員薪資等壓力接踵而至,加上部分中老年戲迷手機操作不熟練……戲曲類賬號的運營曾舉步維艱。

“雖然非常辛苦,但我覺得這步走得很對。”孔向東說。如今的“東方有戲”已漸入佳境:報名火爆,不少唱功扎實的戲迷有了展示舞臺,影響力持續擴大,甚至專門跨省舉辦了河南靈寶戲迷專場。

目前,孔向東正在探索破局之策——拆分“戲曲文化號”與“東方有戲生活號”,貼合戲曲市場現狀、專攻不同應用場景;計劃從蒲劇拓展至山西四大梆子,再延伸到沿黃九省梆子戲,以更廣闊的戲曲版圖撬動大型廣告冠名。既守得住“戲”的本真,也打得開“生”的路徑。

刷出來的興趣,演出來的潛力

“年輕人不是不喜歡,是沒機會看見”。隊員們發現,孔向東這句精準的觀察,正在現實中不斷被印證。

他隨口分享的故事便頗具說服力:一位武漢戲迷曾為蒲劇跨越千里奔赴運城。這位戲迷最初在湖北電視臺《戲碼頭》節目偶然看到他的演出,原本對蒲劇一無所知的這位荊楚人士,瞬間被蒲劇獨特的唱腔擊中。后來通過在漢晉南老鄉輾轉聯系上他,特意從長江之畔趕來黃河岸邊,只為現場聽一段唱腔。地方戲最動人的生命力,在于從不受地域框限,只要有相遇的契機,就能在陌生的土壤扎根。

這種“相遇”,在數字時代有了更輕盈的姿態。如今“東方有戲”的抖音直播間里,蒲劇不再只屬于晉南的戲臺。鏡頭架起的橋梁那頭兒,不僅有晉南老鄉準時守著,還有全國各地的戲迷循聲而來。對年輕人來說,這種“相遇”往往更像一場“不經意的闖入”。孔團長講道“第一次刷到或許只是劃走的背景音,第二次聽到可能留意到那聲獨特的梆子,第三次看見演員水袖翻飛的瞬間……”算法推著片段反復出現在信息流里,域外人某一刻突然就被那股勁兒抓住了。

抖音上的不斷傳播,成了蒲劇走向青年市場的無形通道。當傳統唱腔與身段擠進年輕人的信息流,興趣便有了生根發芽的可能——這正是古老戲曲在新時代“演”出潛力的開始。

戲臺連景區,戲韻融文旅

“蒲劇的舞臺,不止在劇場。”孔向東的這句話,在“東方有戲”一年來的足跡里得到了生動詮釋。

從中心城區盬街戲樓,到池神廟中禁門廣場的濃蔭下;從河東池鹽文化博覽園的歷史回響里,到臨猗縣有機農業基地的田間地頭,再到如今臨晉縣衙,“東方有戲”的戲臺,正循著運城的文旅脈絡不斷延伸。每到一處,都像一粒投入湖面的石子:演出還沒開場,附近的村民、景區的游客便早早圍攏過來,有搬著小馬扎的老人,有帶著孩子的年輕夫婦,還有舉著手機拍照的外地游客,里三層外三層的人潮里,戲腔一開口,便引得滿堂喝彩。

這早已不是單純的演出。在盬街戲樓,戲迷們聽完戲會順路品嘗運城特色美食;在池神廟,戲與景的交融讓更多人了解池鹽的千年故事,悄然擴大著池鹽文化影響力;在有機農業基地,戲聲混著蘋果香,成了當地農產品最好的“背景音”。“東方有戲”所到之處,漸漸成為地方文化的“會客廳”——在這里,戲迷能過戲癮,游客能品文化,村民能添熱鬧,不同的需求在戲韻里找到了交匯點。

談及這樣的嘗試,孔向東眼里滿是期待:“未來還要走進更多景區,讓戲跟著景走,讓景借著戲活。”運城本就藏著豐富的文旅家底,關帝廟的忠義傳說、永樂宮的壁畫傳奇、鸛雀樓的千古詩句,都等著與蒲劇相遇。如今戲臺搭進景區的嘗試,讓文旅融合的種子在這一場場演出里悄悄發了新芽。

戲迷寄真情,蒲韻暖人心

“不容易的同時,我的回報是什么?我最大的回報就是觀眾對我的認可與口碑。”隊員們在“東方有戲”直播間后臺與孔團長交流時,被他話語里的真誠深深觸動。那些藏在直播日常里的片段,正訴說著他與戲迷之間雙向奔赴的深厚情誼。

“東方有戲”直播場次密集時,孔向東常常從下午一直忙到深夜:既要指導參賽戲迷走臺,又要親自登臺演出,有時還要兼顧后臺調度。長期連軸轉的直播節奏,讓他本就不太好的腸胃愈發敏感。這些細節,被直播間里的老戲迷們一一記在心上。有位常蹲守在屏幕前的阿姨,總在評論區追著留言:“孔團長是不是胃又不舒服?”“演出完記得吃口熱的。”后來只要孔團長到盬街戲樓等場地直播,她就提前在家熬好小米稀飯,炒一盤軟和的土豆絲,再裝兩個剛出鍋的饅頭,用保溫桶仔細裝著,提前一個小時到戲臺旁等候。還有一位從聞喜縣趕來的奶奶,等到孔團長卸完裝,拉著他到后臺,從布包里掏出她手寫的方子,一字一句地講:“這是咱老家治胃病的秘方,你按我寫的法子煎,準能舒坦些。”

孔向東的心里也裝著直播間里的每一份期待。為了讓“東方有戲”的戲迷聽到最地道的唱腔,他會對著鏡頭反復調整發聲角度,哪怕嗓子干澀也堅持試唱——“屏幕那頭有那么多戲迷等著,不能讓他們空等!”

這樣的雙向奔赴,讓“東方有戲”的直播間不只是演出場地,更成了情感交匯的港灣。孔向東用戲韻連接戲迷,戲迷用真心溫暖著他。這份以心換心的情誼,讓蒲劇的傳承有了最堅實的支撐,也讓“東方有戲”的每一場直播都充滿了溫度。

19時,訪談的余溫還未散去,孔團長已轉身投入“東方有戲”直播的最后準備:在后臺詢問工作人員設備情況,與參賽選手交流注意事項,到臺下與戲迷朋友合影留念……19時30分,直播準時開場。直播間里互動熱絡,選手們在臺上得到鍛煉,名家評委細致點評,線上觀眾不斷點贊;戲臺前氛圍濃厚,線下千余名觀眾看得更是投入。三個多小時,現場觀眾越聚越多,線上同時在線人數達3000人……

這場直播,臺上的梆子聲里有千年的脈,鏡頭前的互動里有當下的暖,線下的人潮與線上的數據流,共同織成了蒲劇傳承的新模樣。孔向東和“東方有戲”的探索,其實早給出了蒲劇傳承發展的答案——傳統從不是舊時光的標本,當它扎根在戲臺與屏幕的交會處,扎根在戲迷與傳承者的雙向奔赴里,自然能在新時代長出新的枝芽。而這黃河岸邊的古老唱腔,也終將順著這股勁兒,既守得住鄉土,也走得到遠方。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