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7-31
□黃立會
在我市浩如煙海的民間藝術寶庫中,鹽湖區金井鄉貴家營村的“龍燈魔女舞”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不僅形象,而且神似,具有多種神奇功能。其外形龐大綿長,蜿蜒多姿;表演氣勢恢宏,剛柔相濟。它從明代歷史煙云中蹣跚走來,經過數十代舞龍人的傳承賡續,以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精湛的表演藝術,被載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山西卷)》,并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一代代龍人心中永遠的文化情結和精神圖騰。

歷史沿革
雋永傳說與精神信念的頑強堅守
貴家營“龍燈魔女舞”緣何能夠代代相傳,令村民視若珍寶、愛不釋手?這里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明洪武十三年,太祖皇帝朱元璋為了強化地方防務,向各處增派軍隊,一名貴姓將軍帶著一隊兵士在貴家營村駐扎下來,無惡不作。村北建有一座祖師廟,廟中道長姓楊名青(字化成)。官兵進村后焚毀了廟宇,將楊青逐出廟門。加上連年荒旱,百姓苦不堪言。
楊青晝夜苦思冥想,企望能解民倒懸,復興廟宇,然久不得計。忽一日晚間,祖師呂洞賓托夢于他曰:“欲救民于水火,須到解州五龍峪五龍廟求請‘龍神’回來,方可鎮服兵患,求得甘霖;亦可重振廟宇……”楊青聞言大喜,不日便與兩個徒兒趕赴解州五龍峪,在五龍廟里虔誠拜謁,求得舞龍真諦,繪成草圖帶回村里,并親授村民舞龍之技。時值農歷二月初二,正是民間習俗“龍抬頭”之日,楊青帶著一班青壯男子在祖師廟前的空地上舞起龍燈。周圍數十里的鄉民官紳聞之,紛至沓來觀之,一時匯集千余之眾。但見場上雷聲轟轟,云霧騰騰,龍燈蜿蜒盤旋,威風凜凜,如同真龍降世一般。人們都說貴家營村的“龍”是真龍現身,四縣八鄉之人皆來祭拜,熙熙攘攘眾口皆碑。明廷聞訊懼之,遂撤兵拔營而去。至此,戰亂止,百廢興,田疇郁郁蔥蔥,百姓方得安生。楊青也因此聲名大振,得以重建廟宇。從此,貴家營村便流傳下來每年農歷二月二舞龍燈的習俗。
1964年,人們在祖師廟中房梁上發現一個用毛筆寫的白麻紙手抄本,是楊青道長一個名叫“敬圓”的徒弟寫的回憶錄,文中所敘史實與上述描述無異。落款為:清天命七年。
另據清乾隆二十九年版《解州全志》記載:五龍廟,在州南中條山麓五龍峪左(二月二日分雨澤于此),宋淳化三年,知州田紹斌、張珣修……由此可見,貴家營村的“龍”,實屬楊青道長偕同徒兒從解州五龍峪五龍廟所祈。
明清時期,貴家營龍燈主要是在二月二“龍抬頭”之日或村里舉行祈雨、祭祀等重大活動時表演,此乃龍燈表演的鼎盛時期。
民國初年,貴家營村老藝人梅守正在原有龍舞的基礎上進行了再創作,加入了“魔女”,故將其取名為“龍燈魔女舞”。除農歷二月二表演外,在春節、元宵節的社火活動中,也常能夠看到貴家營“龍燈魔女舞”的英姿雄風。
1938年,日寇侵入運城,兵荒馬亂,民不聊生,故而這一活動逐漸走向衰落。
在1945年慶祝日本無條件投降和194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貴家營“龍燈魔女舞”再度演出。貴家營村民敲起鑼鼓,舞動巨龍,盡情表達興高采烈的心情。“文革”期間,龍燈停演。1985年元宵節前,在金井鄉黨委、政府的重視支持下,貴家營村重新恢復了這一優秀的民間藝術節目。
1999年,貴家營村村民荊懷民、杜隨念、陳力田等人又對“龍燈魔女舞”進行了改造、提升,將其推向演藝市場。但由于該節目演出所需人員居多,耗資巨大,故而目前又回歸村委會管理運營。

挖掘恢復
獨特造型與精彩演繹的完美組合
“龍燈魔女舞”是夜間活動的一種游動式花燈展示,幾百年來在鹽湖區及周邊縣(市)享有盛譽。其造型特點、制作工藝及表演程式,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1984年冬季,時任金井鄉黨委書記的張來保帶領筆者和文化站負責人張千勝、鄉婦聯主任胡海琴、鄉團委書記王明晶來到貴家營村,發動村中老藝人回憶、挖掘和恢復“龍燈魔女舞”。經過挖掘,我們總結出“龍燈魔女舞”的四大特點:
一是獨特的龍體造型。與別處龍燈大不相同的是,貴家營的龍舞不是前面一人手持繡球引龍前行,而是“龍”把繡球含在嘴里,而且繡球能夠轉動,龍的雙眼大如足球。龍頭重約30公斤,高一米有余。龍身由軟、硬節配合組成,舞龍者手持的硬節系木料制作,相連的軟節由竹圈扎成,內系繩索牽引,使之前后貫通;硬節及軟節的竹圈外均用白麻紙先裱糊一層,上面再糊一層鱗狀彩紙,是為龍身。龍體總長20米,軟、硬節之間間隔3米,需10個人分段執掌協作配合才能舞動。
二是嚴格的表演規程。每次表演前,都要履行“祭龍”“龍出廟門”“請關爺”“表演”“安龍”等一系列規程。最為震撼的是“龍出廟門”一節。龍出廟門前廟門緊閉,門外鑼鼓響起,燃柏枝火,龍頭在煙霧繚繞中探出,龍頭前放松香火一把,龍身隨之擺動一次,廟門復又緊閉。似這樣龍頭三出兩進、廟門三開兩閉之后,龍燈方從廟中騰空而起,沖出廟門,進入場地開始表演。這種表演規程,把龍的神秘色彩與表演者的匠心獨運巧妙地結合起來,營造出一種神秘莫測的環境氛圍。
三是奇幻的藝術風格。夜間表演時,廣場上擊鼓如雷,龍頭口噴火、鼻生煙,龍身里燃起牛油蠟燭,龍頭帶動龍身蜿蜒前行,在廣場上盤旋纏繞,做掏腰花、打翻手、龍擺水、龍盤柱、龍休眠等動作;10多名“魔女”頭戴魚、蝦、龜、蚌等飾物,身著綴有花盤的粉綠色長裙,手持如意蓮燈,踩著水步裊娜登場,時而輕歌曼舞,時而與龍纏綿,二者剛柔相間,呈現出一派五彩繽紛、亦真亦幻的藝術效果。
四是眾多的參演人員。整個表演隊伍中,需要舞龍隊員10名,“魔女”隊員20名,鑼鼓隊員20名,領隊、教練及管理音響、服裝、道具等后勤人員5名~7名,總計近60人。加上扎制龍頭、龍身,制作服裝、道具等人員,總數約100人。對于一個僅有100來戶人家的貴家營村來說,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參與此項活動。
為了扎好龍頭、龍身,該村老藝人荊懷民領著村里的能工巧匠鋸、刨、推、斫,歷時半月終于扎制出20米長的巨龍;為了使龍嘴所含的繡球和龍的雙眼能夠轉動,張千勝等人專程到西安買回三臺微型電動機裝在龍頭內,反復試驗終獲成功;為了制作好“魔女”的頭飾和裙擺下的花盤,胡海琴領著村里的做花能手精心設計、日夜趕工;為了使“魔女”們能走好“水步”,王明晶領著姑娘們反復練習,跑腫了小腿,磨破了雙腳;為了創作好伴奏音樂,筆者找到原運城地區蒲劇團音樂指導杜運佳譜好曲子,然后裁剪打磨,再到衛褚村找民間樂隊演奏錄制……
1985年元宵節這天,貴家營“龍燈魔女舞”在全市(縣)民間社火表演中大放異彩,獲得了“社火表演一等獎”。緊接著,山西廣播電視臺連夜拍攝錄像,制成專題節目《鳳凰城燈會》。1993年5月,更名后的貴家營“龍燈魔女舞”入選《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山西卷(下卷)》一書,并被制作成影像資料,廣泛流傳。
此后,貴家營村又開始了每年春節、元宵節和農歷二月二跑龍燈的習俗,已成村民們的習慣,綿延數年愈演愈濃。
賡續傳承
龍的精神和文化印記的薪火相傳
龍乃華夏圖騰之象征,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說到貴家營“龍燈魔女舞”,就不能不提到兩個人。
一是曾任金井鄉黨委書記的張來保。是他在“龍燈魔女舞”停演多年后,安排組織人員挖掘、整理、恢復,并親自帶隊進駐貴家營村,為貴家營“龍燈魔女舞”作為優秀傳統社火節目復出重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貴家營村第十一代掌龍傳人荊懷民。荊懷民生于1936年,十八九歲起接觸舞龍,從此愛不釋手。一開始,他只是作為掌龍頭者帶領隊員舞龍,漸漸地從中摸索出一些門道,對龍燈的構造特點、表演套路有了自己的改革思路。荊懷民等人將“龍燈魔女舞”推向演藝市場進行的改造,更是一種戰略性的革新與提升。
首先,在演藝陣容上,由過去的一條青龍變為一青一紅兩條巨龍和紅、黃、青、白四條色彩斑斕的小龍,使陣容更加強大,更具可觀性。其次,在龍頭、龍身的制作上,采用新型材料減負增能。龍頭由過去的30公斤減輕到15公斤左右,使龍頭更加靈動;將過去單純的口含繡球能夠轉動,拓展到“口含繡球能夠轉動,眼睛能眨、會轉,鼻能生煙,嘴能張合、噴火、吐字”七大功能。龍身一改過去軟、硬節組合中間容易凹陷的缺點,變為從頭到尾用鋼絲纏繞,隔3米置一抓手,外表披上龍衣,讓龍身始終保持圓形,既方便表演又便于存放。再次,在表演套路上,兼容了南方龍舞的大翻滾、龍翻身等動作,使之更臻完美威風。
在表演程序上,內容更加充盈。第一部分為“巨龍顯威”。主要是兩條巨龍的表演,兩條巨龍騰云駕霧,于天光云影之中從天而降,活靈活現,神采飛揚。第二部分為“眾仙出海”。眾“魔女”手持如意蓮燈,頭戴海仙飾物,身著花盤荷裙,輕舒廣袖,一路踏浪而來,時而觀看人間美景,時而與巨龍相偕耍逗,盡享人間歡樂。第三部分為“群龍獻瑞”。兩條巨龍與四條小龍盤繞騰挪,最后以巨龍盤柱吐字、小龍圍拱造型,共祝人間風調雨順,年年歲歲安康太平。
2012年1月,荊懷民被山西省文化廳授予“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多次受到區、市、省各級文化部門的表彰獎勵,深受村民的愛戴與敬重。目前,年近九旬的荊懷民正在致力于培養下一代龍舞傳承人。
在鹽湖區文旅局,金井鄉黨委、政府,貴家營村“兩委”干部的大力支持下,自恢復表演至今40年來,荊懷民帶領貴家營“龍燈魔女舞”赴市晉京,南來北往,先后演出100多場次,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欣喜的成績,獲得全市民間社火表演一等獎、全國首屆龍燈節金獎等榮譽。
2010年至今,貴家營“龍燈魔女舞”每年元宵節都在金井鄉文化廣場為群眾義演,還在鹽湖區及周邊的臨猗、萬榮、永濟、芮城等地為群眾演出,受到觀眾的歡迎與好評。
“‘龍燈魔女舞’是民間傳統文化中的一塊瑰寶,是我們村一筆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作為省級非遺,這對村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我們一定會倍加珍惜,加大重點保護和賡續傳承力度,讓‘龍燈魔女舞’代代相傳,讓龍的精神在貴家營村這塊熱土上更加發揚光大,進一步推動我們村兩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貴家營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尉忠朝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