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黃河浪激處 大道譜新篇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臨猗段見聞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7-22

黃河九曲,奔騰不息;大道如虹,氣象萬千。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臨猗段如綢帶般蜿蜒伸展,伴著濤濤河聲綿延百余公里。這條由1條主線、5條支線組成的交通動脈,串聯起臨晉縣衙、臨猗雙塔、吳王古渡等特色景觀,更以磅礴之力成為激活沿黃經濟、帶動群眾家門口就業增收的發展引擎,滋養鄉風文明、凝聚鄉村共識的精神紐帶,創新基層治理、推動共建共享的實踐平臺,在黃河岸邊奏響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的時代強音。

產業興民:家門口端穩“金飯碗”

在孫吉鎮安昌村,“黃河驕子”紅漆大字熠熠生輝。傅作義故居前的將軍塑像目光炯炯,陜西游客正聆聽那段崢嶸歲月。村舍整潔、游人如織,這幅生動圖景的背后,是黃河一號旅游公路鋪就的富民路——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家門口端穩“金飯碗”。

安昌村集市上,52歲的師世龍將鐵鍋架于炭火之上,羊肉在鍋中翻滾,香氣順著柏油路漫向遠方。“有了黃河一號旅游公路,陜西、河南的游客多了,我一天最多能賣6000塊!”其妻子潘席娟麻利地碼放米皮,紅亮亮的辣椒油映著她眼角的笑紋。

“以前路不好的時候,村里連個飯店都沒有。”安昌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師志峰感慨道。如今,隨著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的建成通車,緊鄰傅作義故居的村民先后開起多家農家樂,從擺攤設點到經營餐館,村民們在家門口捧起“金飯碗”,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而在不遠處的薛公灘,同樣因這條公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7月的清晨,晨光灑在灘地的水產養殖塘上,62歲的屈寶印撐著船,在水面上忙碌。他輕輕一揮網兜,小龍蝦便紛紛入艙。誰能想到,這位笑容滿面的老人曾是守著薄田艱難度日的貧困戶。“現在村里搞水產養殖,我在蟹塘打工,白天捕撈、晚上巡塘,一年能掙3萬多塊,日子踏實多了!”屈寶印的話語里是對生活的滿足。

這片黃河灘涂,曾因交通閉塞,肥沃土地難以變現。農產品運輸成本高、銷售渠道窄,特色農業發展舉步維艱。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的建成,徹底改寫了這一切。寬闊的柏油路直抵村莊,將昔日閉塞的灘涂與外界緊密相連;運輸時間大幅縮短,讓新鮮農產品直達全國市場——曾經“養在深閨”的大閘蟹、蓮藕,如今源源不斷銷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銷售范圍持續拓展,銷量節節攀升。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建成后,外省客商的冷鏈車直接開到塘邊,收購蟹、蝦、蓮菜等,可以帶動百余人就業。”薛公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程俊懷的話語中滿是底氣。

借著交通便利的東風,薛公村還積極盤活資源,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利用閑置房屋打造農家樂、民宿,讓游客吃得開心、住得舒心;通過旅游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村民們不僅能獲得養殖、種植帶來的收入,還能從旅游服務中增收,形成多元的收入來源,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文明潤心:鄉村遍開“幸福花”

黃河之水奔涌向前,文明新風潤物無聲。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臨猗段順著黃土旱塬伸展蔓延,它不只是一條便捷的交通要道,更化作一條傳播文明新風的紐帶,讓文明的種子在沿線各村落地生根、發芽生長,綻放出別樣的鄉風新貌。

早晨的賈寺村,黨群服務中心前的國旗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牌匾相互映襯,透著莊重與生機。在實踐站內,志愿者正認真梳理“三晉最美家庭”的事跡。這個沿黃村落組建了4支志愿服務隊,隊員們活躍在理論宣講臺、田間地頭以及困難群眾家中。春節為困難群眾送慰問,農忙時幫村民耕種,平日開展各類宣講活動,實踐站早已成了村民的“精神家園”。

漫步在賈寺村,硬化巷道整潔干凈,綠樹成蔭,空氣清新。“孝老愛親”的標語在路燈桿上格外醒目。隨著交通的改善,這個曾經偏僻的村落,如今不僅產業發展紅火,文明新風更是暖人心田:為骨病患者捐款8萬余元,用愛心匯聚暖流;每年為村里的老年人發放節禮,讓老年人感受到集體的關懷;給村里考上大學的孩子發放獎學金,激勵更多孩子勤奮學習追求夢想。“公路帶來了好日子,文明新風讓生活更有滋味。住在這樣的村里,心里踏實又幸福!”村民丁麗娃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沿公路向北,薛公村“國家森林鄉村”的牌匾在陽光下格外耀眼。該村黨員程彥武蹲在環境整治“責任田”里拔草,身后排污管道隱入綠地,文化墻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彩繪鮮亮奪目。“以前村里污水橫流,蚊蟲亂飛,氣味難聞,現在村里的小孩都知道垃圾要分類!”程彥武的話道出了村莊的蛻變。近年來,薛公村積極開展環境整治工作,黨員主動認領“責任田”,包干環境整治,積分與評優掛鉤,調動了參與的積極性,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走進薛公村村民議事廳,紅白理事會規章制度前圍著駐足細看的村民,“紅白事宴席統一按6個涼菜、6個熱菜標準操辦”的條款格外醒目。程彥武算起細賬:“按新規辦婚事,一戶能省下兩萬多塊,再沒人因人情債犯愁了!”黨員帶頭成立紅白理事會,積極倡導移風易俗,改變了過去鋪張浪費的習氣。如今的薛公村,民居錯落有致,白墻上繪滿幸福圖景。

黃河邊的吳王村,在甜柿產業紅火的同時,精神文明建設同樣精彩: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積極發揮作用,不斷完善村規民約;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道德模范等評選活動持續開展,重要節日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治理賦能:共建共享“連心橋”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不僅讓沿黃村落的產業旺了起來,更讓基層治理活了起來,一座座共建共享的“連心橋”在黃土塬上悄然架起,暖意融融。

薛公村的“分紅清單”里藏著治理智慧。這個靠黃河灘涂養出大閘蟹的村莊,2024年集體經濟收入82萬元,80%都反哺給了村民。日間照料中心里,老人們圍坐在一起吃著熱乎飯,笑聲不斷;法治公園里,村民們湊在法典宣傳欄前討論著新鮮事,法律意識在你一言我一語中慢慢提高;新安裝的太陽能路燈把村里的巷道照得亮堂堂,夜里走在路上心里踏踏實實。

“每年40萬元分紅,12項福利從吃水補貼到學前教育,樣樣都想到了!”程彥武掰著手指頭算賬,臉上笑開了花。薛公村的“四議兩公開”制度讓村民都成了治理的主人翁,大事一起商量,賬目一起盯著,紅利一起分享,產業發展的甜頭實實在在嘗到了嘴里。

吳王村以“五面紅旗”創建為抓手,把黨組織的活力擰成治理的勁兒。在該村黨群服務中心休閑設施旁圍滿了村民,大伙兒坐在這兒議事聊天,熱熱鬧鬧;“支部+志愿服務隊+黨員”的黨建網像毛細血管,延伸到村里的角角落落。村組微信群更是個熱鬧地,誰家有困難在群里一說,很快就有人來搭把手,“速收、速辦、速反饋”的節奏讓村民心里暖洋洋。

這些年,吳王村拆了廢舊院落,修了平坦路,換了新水管,安了太陽能路燈,衛生網格分到家家戶戶,村容村貌美得像幅畫。村民們說,現在村里的事,咱說了能算;遇到的難題,很快就解決,住著舒坦!

夏日的陽光溜進賈寺村黨群服務中心“百姓客廳”的長桌上,幾張板凳圍成個小圓圈,村民們坐在一起聊著村里的事。

翻開賈寺村的“議事賬本”,樁樁件件都是民生事:宅基地糾紛聽證會上,1994年的原始臺賬被擺在了中央,經過大家的討論和協商,“口頭約定無效”的決議讓上訪者心服口服;葡萄樹下,兩戶村民因房屋返堿問題產生了矛盾,在村“兩委”干部的調解下,最終握手言和,約定收完果子就移栽果樹,化解了矛盾;承包地糾紛調解室里,37.5畝集體土地的承包問題也得到了妥善解決,最終以每畝每年150元的價格達成承包協議……

“過去辦事要跑斷腿,現在大事小事抬腳就辦!”村民王開樂笑著說。賈寺村把黨群服務中心變成了“百姓客廳”,“圓桌會”“板凳會”上收集的心里話,很快就變成了實在事。在賈寺村,黨總支書記領著干,村“兩委”成員跑著辦,“群眾張嘴、干部跑腿”的治理閉環,讓村民辦事更方便。

夕陽西下,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臨猗段披上晚霞。車窗外,萬畝蓮菜田與黃河濕地相映成景,農家樂的燈光陸續亮起,村民在廣場上跳著廣場舞,笑聲順著河風飄向遠方。當產業的活力、文明的新風、治理的效能在這條路上同頻共振,一幅生態優美、產業興旺、百姓富裕、鄉風淳樸的鄉村振興壯美畫卷,在黃河之畔緩緩鋪展,書寫著新時代河東大地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精彩篇章。

(本報記者 王月文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