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7-15
梁陽安
之所以稱父親是烽火中的英雄,是因為他在抗日的烽火中參加革命,打過日軍,流過血,受過傷;在解放戰爭“三打運城”的戰役中,冒著槍林彈雨,運送彈藥等物資,帶領民兵支前。
1925年,農歷八月,父親梁繼敏出生在山西省陽城縣圪澇掌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里,祖祖輩輩深受地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雖然家里很貧困,幾乎是吃了上頓沒下頓,但爺爺奶奶還有兩個伯父,省吃儉用、傾全家之力,供父親到陽城縣城去讀書。就是在那里,父親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教育。
1941年,年僅16歲的父親懷著抗日救國的革命思想,到陽城縣抗日民主政府當了警衛員,從此走上革命道路。
在一次和日軍遭遇戰中,父親不畏犧牲,英勇殺敵,打死打傷多名日軍士兵。在那場戰斗中,他左小腿受了槍傷,腿上留下了無法消除的傷疤。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經歷,他最愛唱的歌就是“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父親在陽城縣某區任助理員期間,接到可靠情報,有一地主家里窩藏著一批武器彈藥,父親帶領區小隊的隊員,成功繳獲了6挺機關槍、十幾支步槍及相匹配的子彈,受到上級的表揚。
由于父親突出的表現,1944年10月,19歲的父親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5年5月,父親又被選送到陽城干部培訓班學習。
1945年7月間,太岳部隊到陽城縣招兵,父親積極響應組織號召,第一時間報名參加八路軍,同時還走鄉入戶,一次就動員了32名適齡青年參軍,受到太岳區委的表彰,《新華日報》太岳版也特意刊發了父親的先進事跡。
1947年3月,解放運城戰役即將打響,太岳區黨委調我父親到太岳五地委工作,并任命他為稷河二區特派員,領導組織該區民兵支援運城前線。父親深知支前工作的重要性,他走遍了稷河二區的每一個村莊,向村民們講解運城戰役的緊迫形勢和支前工作的重要性,確保前線的需求,村民們紛紛報名參加支前隊伍。
為確保支前工作順利進行,父親給支前隊伍作了戰前動員和注意事項,在“三打運城”的每一次戰役,父親都發揮了一個共產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冒著槍林彈雨,始終走在支前隊伍的最前列,保證了攻城部隊的物資供應,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務,受到太岳區黨委的表揚。
歷經三次攻堅戰,運城于1947年12月28日解放,回到人民手中。次日,父親即接到太岳區黨委調令,到太岳區黨校學習了9個月,繼后又到運城專區黨校學習三個月。
經過一年的黨校學習培訓,父親黨的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都得到了大的提升。
黨校結業后,父親帶著黨的重托,于1949年年初前往運城鹽業鴻裕鹽場任黨支部書記。他到達工作崗位后,積極向鹽工們講解革命道理、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調動了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1950年8月,稷山發生了反革命暴亂。接到運城支區的命令,父親和鹽警大隊領導帶領兩個連的警力前往稷山平息暴亂。
1955年,根據黨的有關政策,以及上級黨委的安排,父親在鴻裕鹽場開展了公私合營工作,團結私營鹽主成功地完成了公私合營工作,使鹽業生產達到了歷史最好,有力地支援了社會主義建設。
1958年,鴻裕鹽場合并為運城鹽化局,他先后又擔任鹽化局九車間黨支部書記和鹽化五廠黨總支部書記。在任期間,他一直帶頭參加勞動,和職工們同吃同住同勞動,足跡遍布茫茫鹽池的每一個角落。
在鹽化局檔案室里至今還珍藏著1960年8月9日刊登在《鹽化報》上題為《記梁繼敏同志的二三事》的文章,文章生動地描述了父親擔任鹽化局九車間黨支部書記帶頭和職工們參加生產勞動的事情:因8月8日天氣不好,父親帶領職工們到鹽池“搶鹽”,從早干到晚。作者還描寫了8月7日晚,父親半夜三更到職工宿舍查鋪,為職工蓋被子的動人情景。文章稱,父親是黨的好干部、群眾的貼心人、人民的好公仆!文章用“干部參加勞動,群眾水乳交融,領導一馬當先,群眾萬馬奔騰”這四句話作的結尾。
一直到1962年底,父親才從鹽化五廠調到局里任職,又先后擔任鹽化局保衛科科長、鹽化局組織部部長、鹽化局職工醫院黨支部書記等職。不管到哪一個崗位,父親總是勤勤懇懇為黨工作著。
不幸的是,1967年7月21日,父親積勞成疾因病去世,年僅42歲。當年我13歲,距今已58年之久。但我對父親的思念一直沒有停止過,父親的音容笑貌永遠留在我的腦海里。
父親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光榮的一生。在戰爭年代,父親和千千萬萬革命前輩一起,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在和平年代,父親和群眾打成一片,帶頭參加勞動,為群眾謀福祉,甘當人民的公仆。
父親,我們緬懷您、感恩您,愿您老人家在天之靈安息!我們一定要傳承紅色基因,學習您老人家忠于黨、忠于人民的優良傳統,永遠跟黨走,不回頭!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