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7-07
記者 范 娜
小麥、玉米,是北方司空見慣的糧食作物。而如今,來自南方的水稻,也在運城黃河灘扎下了根,孕育出全新的產業生機。
袁隆平院士曾言:“我的夢很簡單,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這份對糧食安全的赤誠堅守,激勵著無數農業工作者在希望的田野上不懈探索。在萬榮縣黃河灘,曾經寸草難生的鹽堿地,如今正孕育著新的奇跡。
運城農業農村部門與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攜手,歷經數年攻堅克難,將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引入這片土地。從企業引進到成果培育,再到產業體系構建,他們用智慧與汗水,在黃河岸畔書寫種業振興新篇章,不僅為當地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更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讓“鹽堿地變良田”的夢想照進現實。

引 進
數年探索啟新程
在萬榮縣榮河鎮劉村的黃河灘,稻田宛如綠色錦緞鋪展于天地之間。漫步田埂,能看到蛇類在草叢中穿梭,青蛙在田間跳躍嬉戲。不遠處,水鳥俯沖掠過水面,蜻蜓輕盈地停駐在稻苗尖上,構成一幅生機勃勃的生態畫卷。
看著眼前這如詩如畫的田園美景,市農業農村局種子站站長景鵬飛感慨萬千:“真沒想到,數年前的一次嘗試,如今竟收獲了如此令人驚喜的豐碩成果。”成績的背后,是一段充滿艱辛與探索的引進歷程。
時間回溯到2017年,彼時,作為市農業農村局種子站的青年骨干,景鵬飛憑借出色的業務能力,獲得了前往德國參加中青年農業人才能力建設項目的寶貴機會。在德國學習期間,他深入當地農業科研機構、現代化農場,系統學習了先進的種子培育技術與農業管理經驗,同時結識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種業同仁,建立起廣泛的聯系。
2018年,學成歸來的景鵬飛懷揣推動運城種業發展的滿腔熱忱,主動聯系了十幾家曾在德國交流項目中結識的企業,向他們介紹運城的農業資源與發展潛力,誠摯邀請企業來運城考察投資。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業都對運城展現出了濃厚興趣,但因各種原因,最終只有荃銀高科成功落地。
當時的運城,水稻種植規模較小,全市僅有約5萬畝水稻,零星分布在萬榮、臨猗、芮城、永濟等縣(市),且種植地塊分散,不成規模。但景鵬飛堅信,黃河灘涂廣袤的土地資源與獨特的氣候條件,具備發展水稻制種產業的巨大潛力。
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種業領域的領軍企業,屬于國家種業陣型企業。作為一家集農作物種子科研、生產、加工、銷售和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高科技種業上市公司,其雜交水稻研發能力位居全國種子企業前列。起初,這家實力雄厚的企業對在北方發展水稻種植持懷疑態度。在傳統認知中,水稻多生長于溫暖濕潤的南方地區,北方的氣候、土壤條件是否適宜水稻制種,剛開始企業多有顧慮。
面對企業的疑慮,市農業農村局沒有氣餒,而是以十足的誠意與耐心,持續與荃銀高科溝通交流。此后數年,荃銀高科始終保持著對運城氣候條件的關注。2022年,雙方終于迎來了初步對接的契機——在海南舉辦的中國種子大會上,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蘇麗紅和荃銀高科董事長張琴首次碰面,進行了深入洽談。
為了用科學數據打消企業的顧慮,2023年1月,市農業農村局將精心收集整理的運城氣象數據、黃河灘土質樣本交給荃銀高科,由上海專業檢測機構進行全面檢測。檢測結果令人振奮——運城的黃河灘土壤富含多種礦物質,加上獨特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宜水稻制種。
盡管檢測結果為合作奠定了基礎,但水稻制種本身存在著較高風險。這是因為在制種過程中,需要進行嚴格的去雜工作,只收獲母本,而父本雖占用種植空間卻不予采收,無疑增加了種植成本與風險。出于謹慎考慮,荃銀高科在合作初期采取了小規模試種的策略。
“2023年,我們僅試種了20畝。當時大家心里都沒底,但令人驚喜的是,這次試種取得了不錯的收益。”荃銀高科副總經理、首席技術官、荃銀農科院院長、農業農村部雜交稻新品種創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從合說。
初戰告捷,企業信心大增。2024年,荃銀高科黃河制種基地面積擴大到近200畝。11月,蘇麗紅再次帶隊前往荃銀高科,雙方簽訂了《關于農作物雜交良種全程機械化制種技術研發中心和制種基地建設項目戰略合作協議》。
短短幾年間,政企聯合科技團隊迎難而上,針對黃河灘的鹽堿化問題,通過改良土壤、優化灌溉等技術手段,有效降低了土壤鹽分。同時,針對人工栽插效率低、成本高的難題,大力推廣機械化育秧移栽技術,實現了秧苗株距、種植深淺誤差率控制在0.1%以內,水稻成活率高達99.99%的優異成績。從百余品種中,成功篩選出三大適宜長江中下游地區推廣的優質品種,在黃河岸邊的鹽堿灘上創造了種業發展的奇跡,改寫了種業版圖。
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運城市、萬榮縣農業農村局積極作為,相關負責人時常親臨現場,主動為企業排憂解難。不僅協調落實土地面積,為企業解決用地難題,還全力幫助企業建設辦公場所、員工宿舍、加工車間、倉儲庫房等基礎設施,配齊工作生活所需的各類配套設施,為企業扎根運城、安心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成 果
鹽堿灘上結碩果
走進荃銀高科已擴展到400畝的黃河灘制種基地,嫩綠的稻苗在陽光下舒展身姿,整齊列隊的植株已返青分蘗生長至30厘米。仔細觀察,稻田里暗藏玄機——兩行挺拔的父本與十二行纖細的母本交替排列,宛如精密的生命矩陣,將現代農業的科學之美與田園韻律完美融合。
“父本與母本很好區分。”景鵬飛俯身指向稻壟,指尖劃過高低錯落的植株,“稍高壯實的是父本,低矮纖細的是母本。”這套看似簡單的種植模式,凝聚著團隊對水稻生長周期的精準把控。
從育秧階段開始,科研人員便如同“生命計時員”,通過對溫度、濕度、光照等參數的精密測算,讓父本的揚粉期與母本的花期分毫不差。8月上旬,授粉時節,工人們會在稻田兩端默契協作,手持長繩勻速抖動,稻穗隨之輕顫,花粉如薄霧般飄散,在微風中完成生命的奇妙傳遞,孕育出新一代雜交水稻種子。
“黃河灘是上天賜予水稻制種的天然沃土。”張從合望著無垠的稻田,眼中滿是贊嘆。這里平坦開闊的地形,讓大型農機得以暢行無阻,機械化播種、插秧、收割的全程應用,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而奔騰不息的黃河水,則成為永不干涸的“生命源泉”,為水稻生長提供了穩定的灌溉保障。更難得的是,進入8月后,運城少雨干燥的氣候與晝夜近15℃的溫差,為水稻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環境——白天充足的光照助力養分積累,夜晚的低溫則減緩呼吸消耗,最終成就了顆粒飽滿、品質上乘的優質稻種。
作為來自安徽合肥的種業專家,張從合對兩地的差異深有感觸:“沒想到北方的鹽堿灘竟藏著‘黃金密碼’!”數據印證了他的驚嘆——運城基地去年制種畝產達300公斤,較合肥當地高出100公斤,且稻種籽粒飽滿、發芽率高,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更令人振奮的是,荃銀高科研發的雜交新品種,徹底打破了傳統水稻種植與小麥生長的時間沖突。
“過去種水稻,要從5月栽種,到11月收獲,與小麥在時間上‘搶地盤’。”景鵬飛介紹,“如今我們的新品種5月育苗,小麥收割后立即插秧,9月底就能完成收獲,實現了與小麥的無縫銜接,從玉米小麥一年兩熟,到水稻小麥一年兩季口糧,讓黃河灘的每一寸土地都能‘一茬接一茬’高效產出。”
黃河岸畔的鹽堿灘,正通過科技賦能與模式創新,搖身一變成為孕育希望的“種業硅谷”。在父本與母本的默契配合中,在傳統農耕智慧與現代科技的碰撞里,書寫著中國種業振興的嶄新篇章。
展 望
產業藍圖漸形成
隨著荃銀高科在運城黃河灘的扎根發展,這片土地正悄然發生著蝶變。企業的入駐不僅帶來了先進的水稻制種技術,更為當地企業、群眾鋪就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萬榮縣茂發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于2018年成立后,開始在黃河灘種植水稻,今年,種植面積已達4300畝,主要栽種了秦那1號、嚴鋒47、嚴鋒985等3個品種,去年畝產量達到了750公斤。合作社生產的“榮后”牌大米口感Q彈有嚼勁,吃到嘴里軟糯香甜,已端上了全國各地百姓的餐桌。
“我們采用‘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已實現了從種、收、加工到銷售的一條龍產業鏈。”萬榮黃河灘榮后米業種植基地總經理李心枝介紹,荃銀高科的入駐,為榮后的水稻種植了提供了可以錯開小麥生長周期的新品種,而且南方的水稻種植技術也給榮后米業帶來了很好的借鑒。
每到農忙時節,黃河灘涂的制種基地便成了周邊村民的“家門口就業站”。從土地流轉獲得穩定租金,到整地、插秧、授粉、收獲等環節的季節性務工,源源不斷的用工需求讓閑置勞動力找到了新出路。
在寶井村村民張新欠的身上,就能看到這種變化帶來的切實紅利。
稻田里,65歲的她光著腳,褲腿高高挽起,正嫻熟地在稻田里補苗。“我們一個村來了十幾個人,大家結伴干活,說說笑笑就把錢掙了。”張新欠直起腰擦了把汗,笑著解釋不穿雨鞋的緣由,“穿雨鞋在泥里容易陷住,反倒不如光腳利索。我們每天干8小時,能掙120元到130元,公司四五天結一次工錢,大伙兒都樂意來。”
然而,用工需求與勞動力供給間的矛盾也逐漸顯現。張從合望著大片等待管護的稻田,道出了企業的“幸福煩惱”:“插秧、授粉、收獲這幾個關鍵節點,每天至少需要上百人,但現在連二三十人都湊不齊。本地人對水田作業不熟悉,在泥地里站不穩、動作慢,培訓成本也高。”盡管面臨挑戰,這片土地的發展潛力依然吸引著企業持續加碼。
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中,種子被譽為農業的“芯片”。深諳此道的市、縣農業農村部門與荃銀高科攜手按下產業升級“加速鍵”。
翻開我市農業農村部門與荃銀高科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一幅宏偉的發展藍圖徐徐展開:未來3年—5年,荃銀高科將在運城投資建設3萬—5萬畝黃河流域水稻良種繁育基地;在萬榮縣布局水稻種業實驗中心、初加工中心和研發培訓中心,構建集科研、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條。
“這是一場從零開始的探索。”景鵬飛坦言,當地農業專家過去對水稻種植經驗不足,如今正通過與企業技術團隊合作,邊學邊干、邊干邊研。為破解用工難題、提升生產效率,他們計劃引進先進的無人插秧機,推動智能化、機械化作業全覆蓋。“我們要培養自己的水稻種植人才,讓技術在黃河灘落地生根。”
更令人期待的是,隨著制種產業的成熟,未來將有更多優質稻種直接面向本地市場。
“以前運城人種水稻都是零星嘗試,不成規模。等我們把產業鏈打通,本地人也能種上高產優質的水稻。”景鵬飛眼中滿是憧憬。
目前,在萬榮黃河灘,水稻制種與品種區域試驗同步推進,當地正朝著“國家制種大縣”的目標全力沖刺。憑借荃銀高科在種業領域的龍頭優勢,運城有望大幅提升制種水平,實現政企合作、產業升級、農民增收的多贏格局。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