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6-30

萬榮縣黃河灘地,各種農機協作配合進行秸稈回收作業。 本報記者 閆 鑫 攝
在河東大地的田野,當金色麥浪化作顆粒歸倉,曾是縈繞在農戶心頭難題的秸稈處理,正在經歷“變廢為寶”的綠色革命。
近年來,我市錨定秸稈綜合利用率提升目標,以建設重點示范縣為突破口,聚焦肥料化、飼料化兩大核心路徑,奏響秸稈綜合利用的奮進強音。政策春風拂過阡陌,項目引擎強勁發力,多元主體踴躍參與,一幅產業升級與生態優化協同發展的畫卷徐徐鋪展——科學還田厚植沃土根基,“秸稈變肉”“秸稈變奶”解鎖飼料轉化密碼,完備的收儲運體系暢通循環鏈條。
2024年,全市277.52萬噸秸稈可收集資源中,263.9萬噸實現華麗轉身,95.09%的綜合利用率,遠超全國平均水平6.79個百分點。曾經的農業廢棄物,正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綠色寶藏”,勾勒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嶄新圖景。
科學還田生沃土
在新絳縣三泉鎮平原村,衛俊武是村里有名的種植大戶。他流轉了600多畝土地,其中400多畝用于種植小麥、玉米,另外200畝則種上了中藥材。這幾日,小麥已完成收割,新一季的玉米也迎著夏日的陽光種下,田野間又煥發新的生機。
“今年天氣干旱,不少地方莊稼受災,但我家的小麥畝產平均還能達到1100斤左右,高產地更是超過1300斤!”談及豐收,衛俊武滿臉喜悅地說,這份豐收的背后,秸稈深耕翻埋還田作業功不可沒。
去年玉米收獲后,衛俊武對土地進行了深耕翻埋還田作業,每畝地不僅能少播2.5公斤小麥種子,節省了種植成本,而且麥苗出苗率高,根系扎得深、長得壯。與未進行深耕翻埋還田作業的田地相比,他家小麥每畝產量足足高出50公斤左右。
“深耕翻埋還田作業能將土層翻動25厘米至35厘米深,土地透氣性顯著提升。同時,大量草籽、蟲卵被翻到地表,在陽光暴曬和自然環境作用下難以存活,可以有效減少雜草滋生和病蟲害發生,為農作物生長營造了良好環境。”衛俊武進一步解釋。
新絳縣農業農村局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服務中心負責人楊澤明介紹,秸稈科學還田在新絳縣正穩步推進。2023年,該縣秸稈深耕翻埋還田作業面積達到3.6萬畝,2024年雖受部分因素影響,仍完成了1.5萬畝的作業面積。通過示范引領,帶動周邊農戶積極參與,累計實現秸稈科學還田10萬畝。如今,越來越多的農戶像衛俊武一樣,在科學還田技術中嘗到了甜頭,成為生態種植的踐行者。
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以建設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為核心目標,大力推廣秸稈科學還田技術。在稷山、絳縣、河津、臨猗、鹽湖等縣(市、區),實施了16.96萬畝玉米秸稈旋耕混埋還田作業示范;在新絳、平陸等地,開展了7.8752萬畝秸稈深耕翻埋還田作業示范。
這種模式不僅有效解決了傳統耕作中作物播種難、病蟲害頻發等問題,還杜絕了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和安全隱患,讓曾經田間地頭的“燙手山芋”,變成了滋養土地的“綠色寶藏”。
與此同時,為深入了解秸稈還田的生態效應,確保技術推廣科學有效,我市積極開展相關監測工作。自2022年起,率先在鹽湖、臨猗兩縣(區)精心布設秸稈還田生態效應監測點。2023年,又在新絳、平陸兩縣新增4個監測點。專業技術人員連續3年對土壤病蟲草害、作物生長情況、土壤理化性質以及溫室氣體排放等,進行全方位監測與科學評價。這些翔實的數據,將為秸稈科學還田技術的優化和推廣提供堅實的科學依據,助力我市在農業綠色發展道路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河津市秸稈收貯中心倉庫內,經過粉碎、除塵、壓包處理的方形秸稈包。 本報記者 范 娜 攝
飼料轉化變“肉”“奶”
在廣袤無垠的黃河灘地,麥浪剛剛褪去金色的外衣,摟草機、秸稈打捆機等農機便迫不及待地轟鳴著駛入田間。只見摟草機前端的旋轉摟齒如同靈動的手指,貼著地面快速翻轉,將零散倒伏的秸稈輕柔聚攏;秸稈打捆機操控著機械巨臂,將散落的秸稈迅速吸入“腹中”,經過壓縮、捆扎等一系列精準操作,不一會兒,一個個緊實規整的秸稈捆便如同列隊的士兵,錯落有致地排列在田地里,成為夏日田野里一道別樣的風景線。
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讓黃河灘地成為小麥、玉米的種植沃土,也使得這里秸稈產量頗為可觀。
萬榮縣致遠種植專業合作社敏銳捕捉到秸稈綜合利用的潛力,積極引進先進農業設備,創新采用“公司+農機合作社+農戶+養殖企業”的合作模式。每到夏收時節,合作社統一調度收割機、打捆機、抓草車、運輸車等200余臺機械設備,在廣袤田野上,開展農機作物秸稈滅茬、回收、打捆、收儲一體化作業,每年回收秸稈3萬余噸。
“這些回收的秸稈經過揉絲除塵等精細加工后,搖身一變成為優質飼草,不僅供給本地市場,還銷往周邊地市。通過這種模式,我們既解決了秸稈處理難題,又為養殖業提供了綠色飼料,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合作社理事長孫曉彬談及秸稈飼料化之路時,眼中滿是自豪與憧憬。
萬榮縣農業農村局農業生態與資源環境保護站負責人范碧麗介紹,今年,萬榮縣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5%,其中生產優質飼料8萬余噸。在集中連片種植區域,初步形成了“種植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社+飼草企業”互利共贏的生態產業化萬榮模式。“今后,我們將進一步優化秸稈收儲點的布局,健全收儲運體系,切實提高秸稈離田能力和秸稈飼料轉化效率。”范碧麗說。
秸稈資源的應收盡收,不僅有效減少了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更成為破解黃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的關鍵鑰匙。依托黃河、汾河灘地豐富的秸稈資源,我市探索出一條種養結合、變廢為寶的循環農業新路徑,讓曾經的農業廢棄物真正實現了“華麗轉身”。
在河津市,小麥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同樣開展得如火如荼。
曾經,小麥秸稈處理一直是困擾當地農戶的難題:隨意丟棄的秸稈堆積在田間地頭,不僅影響村容村貌,還容易滋生蚊蟲,而露天焚燒秸稈更是引發空氣污染,帶來嚴重的火災隱患。如今,河津市通過多種創新舉措,徹底改寫了秸稈的“命運”,讓秸稈踏上了綜合利用的綠色發展快車道。
“這些秸稈捆將被運往養殖場,成為牛羊等牲畜的優質口糧。”河津市川林牧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武國強指著整齊碼放的秸稈捆介紹,過去,養殖場依賴外購飼料,成本居高不下;如今,本地回收的秸稈經過加工處理后,成了物美價廉的飼料,不僅大幅降低了養殖成本,還從源頭上解決了秸稈處理難題,真正實現了一舉兩得。事實上,小麥秸稈富含纖維素、半纖維素等有機物,還含有鈣、磷等礦物質及適量水分,經過科學加工后,其中的營養成分能更好地被牲畜吸收利用,提升了喂養效率。
近年來,在秸稈飼料化利用的推廣過程中,我市持續加大政策扶持與資金投入力度,積極引導農業經營主體購置先進的秸稈收儲、打包設備,大力推進青貯、黃貯設施的新建與改造工作,在秸稈綜合利用設備更新與基礎設施建設上取得了斐然的成果: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新購置莖穗兼收玉米收獲機77臺、打捆機42臺、秸稈粉碎機2臺、農用裝載抓草機40臺、指輪式摟草機3臺、打捆包膜一體機2臺,并引進可規模化作業的大方捆打捆機1套;新建青儲池109453.02立方米,秸稈存儲棚39147.25平方米。
數據顯示,2024年,我市秸稈飼料化利用量達75.16萬噸,占秸稈綜合利用總量的28.48%,這一比例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88個百分點,彰顯我市在秸稈綜合利用領域的卓越成效。
體系暢通興“秸”業
走進新絳縣盛亮義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倉儲區,眼前是一派井然有序的景象:寬敞的倉庫里,數十捆圓柱形的小麥秸稈包整齊碼放,棕黃色的秸稈散發著自然的氣息;另一間倉庫內,經過粉碎、除塵、壓包處理的方形秸稈包堆疊如山,等待運往各地。這些經過精心處理的秸稈,即將完成從田間廢棄物到優質動物飼料的華麗蛻變。
合作社理事長王鑫義介紹,自2023年起,合作社正式投身小麥、玉米秸稈回收利用產業。在縣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的大力扶持下,當年便購置了小麥打捆機、粉碎除塵壓包機等專業設備,2024年又根據生產需求添置了新型機械。對于小麥秸稈,合作社采用晾干儲存的方式;而玉米秸稈則通過密閉發酵工藝處理,待營養物質充分轉化后進行打捆。如今,這些優質秸稈飼料已走出山西,遠銷甘肅、寧夏等地,成為各地養殖場的搶手貨,真正實現“一根秸稈兩頭金”的綠色循環價值。
近年來,新絳縣在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上持續發力,僅兩年時間,便重點扶持13家農作物秸稈利用主體,全力打造秸稈儲運中心。這些中心將秸稈收集、存儲、運輸3個關鍵環節有機串聯,構建起完整高效的運營體系。數據佐證這一體系的蓬勃發展——新絳縣秸稈收儲運能力從2022年的3萬噸,躍升至2024年的10萬噸,實現了跨越式增長。
以新絳縣為縮影,全市秸稈收儲運體系在項目示范帶動下逐步完善。
“我們以生態產業化為核心導向,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構建起‘田間收集—集中儲運—加工利用—市場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條,促進秸稈資源就地轉化、就近利用、過腹增值。”市農業農村局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站站長閆曉強說。
目前,全市已培育出396家農作物秸稈利用主體,建成94家秸稈收儲中心。其中,收儲量在5000噸以上的有15家,10000噸以上的達8家,15000噸以上的有5家,20000噸以上的3家,更有1家收儲量突破10萬噸大關。強大的收儲運能力,讓全市年秸稈收儲利用量達到75.16萬噸,為秸稈綜合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人才培養與經驗交流同樣是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我市每年定期開展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培訓,組織農技推廣人員和經營主體代表,多次赴安徽省蚌埠市等先進地區學習取經。通過借鑒當地秸稈綜合利用的典型經驗,結合本地實際創新實踐,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我們將緊盯今年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秸稈飼料化率達到30%的目標任務。”閆曉強表示,接下來將進一步健全秸稈收儲運體系,持續培育壯大秸稈利用市場主體,優化產業化利用結構。尤其在飼料轉化領域,將擴大秸稈青(黃)貯、顆粒、膨化、微貯等技術的產業化應用,打造“運城優質飼草”品牌,進一步推動秸稈飼料增值增效。同時,充分發揮秸稈在種養循環中的紐帶作用,大力推廣農牧循環和種養結合模式,重點推進“秸稈變肉”“秸稈變奶”工程,讓小小秸稈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中描繪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報記者 范 娜)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