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7-04
□南崇俊

據史料記載,玉壁城始建于西魏大統四年(公元538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該城位居汾南高垣峨嵋臺地,北臨汾河,坐落于柳溝坡上的白家莊北。西魏大統八年(公元542年)和大統十二年(公元564年),東魏與西魏兩國兩次在此發生戰爭,史稱“玉壁之戰”。遺址內現存有城墻殘垣、點將臺、地道和萬人冢等遺跡。
今天尋訪玉壁城遺址,腳踏古老厚重的土地,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感受千年前戰火紛飛的歷史瞬間。
(一)
眼前這片土地,北朝時期處于北周與北齊的分界地帶,這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我國著名的古戰場之一。
說到古代城池,人們腦海中往往會浮現出方形外觀、高大巍峨的城墻等形象。盡管這些形象可能不盡相同,但四周建有城墻似乎是一座古城的“標配”,玉壁既然稱“城”,其四周也必然有城墻環繞??晌覀內缃駷槭裁纯床坏奖薄|、西三面的部分墻體遺跡呢?這可能與1400多年的流水侵蝕、溝崖崩塌有關。
據相關人士推測:玉壁城與一般古代城池在城墻的建筑布局上不一樣。它的城墻并不是四面并建,而只是在需要筑墻的地方修筑。城的北、東、西三面大部分緊臨深溝,斷崖垂直高達二三十米,是天然的防御屏障。玉壁城正是處于這段斷崖地貌中,向前突出的地瓜形孤島,只有很少部分與后面的高原相連,形成天然的防御屏障。此外,玉壁城位居汾南高垣,城下瀕臨汾河,其東、西、北三面皆為深溝巨壑,地勢突兀,險峻天成。限于地形和防守壓力,此城很可能只在南面開了一個城門,其他三面皆無城門。
古時南北大道從城中穿過,唯有南邊一條大道供人出入,這樣的地形使得玉壁城易守難攻,成為西魏在河東可進可守的橋頭堡。
公元538年,西魏東道行臺王思政以蒲坂附近的玉壁險要,上書請筑城得到同意,并親自移鎮。玉壁城誕生之初,肩負的主要使命是軍事防御,以應對高歡隨時可能發動的反撲,所以其修筑時間應該很緊迫。四周筑墻工程量浩大,費時較長,是當時的軍事形勢所不允許的,而大段借用天然的土崖作為城墻,無疑是省時省工的便捷做法。玉壁城在唐朝初年尚在使用,李世民率軍與劉武周主力宋金剛軍對峙時,曾登玉壁城觀察敵情,并問身邊的人破敵之策。李道宗回答的計謀中提到“深壁高壘”正是玉壁城的建筑方式,“深壁”為深峻的土崖,“高壘”為高大的城墻,可見玉壁建城時確實利用了水沖溝造就的土崖。
(二)
千年時空鏡頭回放——
西魏大統八年初冬,東魏權臣高歡為打開西進道路,第一次攻打玉壁。高歡大軍連營四十里直逼玉壁,西魏守將王思政死守,高歡強攻九日不下,適值風雪,東魏士卒饑寒交加,死傷很多,無奈解圍而去。
大統十二年十月,高歡第二次攻打玉壁,這次的對手換成了負責鎮守玉壁城的并州刺史韋孝寬。據說當時東魏大軍連營有幾十里,可見兵力遠勝韋孝寬守城的軍隊。之后,東魏軍攻城,高歡不斷改變戰術,而守城的韋孝寬隨機應變,一一破盡。你堆筑土山以居高臨下,我加高城樓比你更高;你挖地道,我就斷地道放火燒你;你造攻城車,我就用布把車困??;你把柴火綁桿子上燒城墻,我就把刀綁桿子上割掉你的柴火;你挖地道破壞城墻,我就用柵欄堵住不讓你過來。東魏軍圍攻玉壁長達50日未能攻下,還戰死了7萬多士兵,機關算盡的高歡舊病復發,只能撤軍,第二年他就病死了。韋孝寬以少勝多守住了玉壁,擊退了東魏的入侵,玉壁之戰可以說是南北朝最經典的戰役,韋孝寬也因此一戰成名,為此西魏在此設立勛州以表彰韋孝寬之功。
《周書·韋孝寬傳》詳細記載了第二次玉壁之戰:東魏丞相高歡親率十萬大軍伐周,先攻軍事要沖玉壁。韋孝寬守玉壁,晝夜拒守,備御甚嚴。高歡筑土山,起樓櫓,射城中,城中皆蒙楯,眾大懼。孝寬乃為發石車,擊樓櫓,皆破。高歡又穿地道,欲乘虛而入,孝寬作長塹,又積柴于地道口,以待之。高歡又斷汾水,欲渴城中,孝寬鑿井取水。高歡又作攻車,撞城,孝寬以布為幔,障其沖。高歡又筑堤堰,引汾水灌城,孝寬又作大船,載土木,以塞其流。高歡攻之六十余日,傷及病死者十四五,乃引軍退。
玉壁之戰,西魏的勝利,東魏丞相高歡的憤疾而終,奠定了西魏、北周、隋朝統一的歷史走向。
歷史文獻對玉壁之戰尤其是第二次戰役記錄較多,且較為翔實生動,關于玉壁城修筑經過和城池規制的記載卻很少,且很簡略。傳世文獻只云其城周八里,四面并臨深谷,其他更多信息則無從得知。
(三)
走上柳溝坡北拐,我們來到玉壁城遺址的城墻前,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赫然入目。這條通道應是當年玉壁城城門所在。
據同行的友人杜先生介紹,玉壁城遺址呈現南北長,東西窄,平面呈葫蘆形,由外城和內城組成,占地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古時南北大道從城中穿過,將全城分為兩半,東曰“東城”,西曰“西城”。如今當年的城郭大都廢圮無存,只有西、南兩處尚有夯土筑成的殘垣斷壁痕跡。在南城墻入口的西側,有兩處地形高、墻基厚,平面是凸形的地方,如今荒草野蒿肆意生長。據說這兩處就是當年西魏守城名將韋孝寬下令縛木連接建高樓,以抵御東魏高歡大軍筑土山欲乘之而入的地方。
沿著彎彎曲曲黃土路北行,在城西深溝黃土崖邊,我們發現了一個深坑,里面骷髏依稀可辨,層層疊疊地壓在黃土崖上。據《資治通鑒》記載:當年“東魏苦攻凡五十日,士卒戰及病死者七萬人,共為一冢”。累累白骨,或許就是陣亡于此的數萬將士的遺骸,被當地人叫“萬人?!?。不過據有關人員考證,“萬人?!眱鹊氖浅式鼒A形鑲嵌在土崖里,輪廓與地道形狀高度相符,且方向與城北東側的那條地道相合。認為這些尸骨是東魏軍的沒錯,但卻不是埋葬7萬東魏戰死將士的地方,這個“萬人冢”乃西魏軍打掃戰場時,將收集到的東魏軍尸體埋于他們自己開挖的地道里形成的,后來因降水沖刷,日久裸露而被世人所見。高歡埋葬己方將士的“萬人冢”在哪里?與玉壁城隔汾河谷地相望有一個平隴村,當地群眾俗稱“高歡城”,應是高歡指揮軍隊攻打玉壁的幕府駐地。其周圍應是當年東魏軍駐扎的營盤,每天收集的戰死將士尸骨應集中在營盤周邊,那么高歡的“萬人冢”應在平隴村一帶。但平隴村周邊至今尚未發現“萬人?!保墨I中也沒有提供更多的信息,所以其確切位置現在還很難確認。
再往北,有一條土崗,高約3米,寬10余米,長百余米,平面為拱形,當地群眾稱其為“圈椅背”,也有稱為“點將臺”的。據說臺地上原有宮殿式建筑,我想這里可能是戰時韋孝寬的指揮所或勛州署所在地。
東溝有當年玉壁之戰所挖地道遺存,即“四面穿地,作二十一道”之遺跡。據說這些是古城的地洞密道,能一直通往10里外的吳壁村,村中老人講這個古代遺留下來的密道在抗戰時期還發揮過作用。此外,西城墻南、北城角尚有烽火臺遺跡。
站在城北溝邊,南望整個玉壁城遺址,一片空曠,令人倍感蒼涼。清代稷山縣令顧淶曾有詩憑吊曰:“玉壁城邊舊戰場,到今成敗一蒼涼。金風颯颯呤秋壘,月冷云迷草不霜?!泵鞒鯐r濟也有《玉壁故城》一詩:“玉壁空城隱暮笳,鄖君(韋孝寬后封鄖國公)曾此建高牙。鐵騎戰后余秋草,金鏃拾來半土花。落日斷云歸古堞,西風獨木噪寒鴉。當年敕勒歌猶在,眼底興亡更幾家?!?/p>
千年的歷史,千年的滄桑,千年的古老,還有那血戰沙場的戰鼓蕭蕭。而人的內心滄桑述說著什么?
人生中,總有那么一次旅行,不為山山水水,不為拍下美景,只為尋覓心中的某些答案,就如此刻的我,站在這厚重的古城遺址上。
2013年3月,稷山玉壁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何以玉壁城遺址這一珍貴“國寶”為核心,留住歷史文脈,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提升保護水平,加強文化傳承,讓古城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當地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
如今,當地已誠邀國內南北朝歷史研究專家和影視創作者一起,共同為玉壁城遺址的保護與開發出謀劃策,積極探索“文旅+影視”創作的新途徑,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可持續發展新模式。我們似乎看到,玉壁城遺址千年厚重的歷史文化將煥發出無限的現代魅力,稷山的文旅產業也一定會如日方升,欣欣向榮!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