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6-30
□記者 王捷
文物名片
主角:“大明宣德年制”款銅香爐
出生時間:清代
尺寸:通高14厘米、口徑11.6厘米
藏寶地:鹽湖區博物館

“大明宣德年制”款銅香爐,卻是清代制品?是的,你沒有看錯,在鹽湖區博物館,有這樣一件特殊的珍品——清代“大明宣德年制”款銅香爐。雖落款為明代宣德年間,但這件銅香爐卻以獨特的工藝特征與歷史內涵,成為明清時期文化交融的實物見證。
大明宣德爐,又稱“宣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風磨銅鑄成的銅器,由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參與設計監造。根據《宣德彝器圖譜》記載,宣德皇帝利用暹羅等地進獻的風磨銅,參考《宣和博古圖》《考古圖》等圖樣及柴、汝、官、哥、定窯“款式典雅者”重新鑄造各式銅器,其中,用于焚香的銅爐是佼佼者。
宣德爐原料除銅之外,還有金、銀等貴金屬,要經十二煉才能煉成,爐質更加純細,簡潔、含蓄之風取代了此前青銅器的繁復之風。因用料考究、工藝精湛,其自誕生起便成為后世追慕的典范。明中晚期,宣德爐更是成為身份與品位的象征。也因此,仿制宣德爐幾乎與其鼎盛時期同步開始,清康乾時期更是達到高潮。在清代,上至宮廷下至民間,仿制宣德爐之風盛行。尤其是康乾時期,宮廷造辦處曾多次奉命仿制前朝名器,其中就包括宣德爐,這也代表了清代統治者對漢文化的主動追尋、吸收與確認。
再加上明清時期,宣德爐已不僅是焚香的容器,還成為文人雅士身份與品位的象征,這些都促使仿制宣德爐的現象更為普遍。清代工匠在仿制過程中既保留了宣德爐的核心美學要素,又融入了當時的審美與技術,使其兼具古意與新韻,使得清代的宣德爐在藝術價值上并不遜于真品。
鹽湖區博物館館藏的這件“大明宣德年制”款銅香爐,是從鹽湖區小五金廠收集的,雖然外觀已有歲月的痕跡,但包漿自然古雅,銅質光澤依舊細膩內斂。其為敞口,寬平沿,舒展沉穩,線條干凈利落,雙耳斜朝上立于口沿,束頸,扁鼓腹,腹部弧線飽滿而不臃腫,腹下有三乳足,足形穩健、圓潤敦實,與爐身渾然一體,延續了明代銅爐的簡約古意。其底部落款“大明宣德年制”,布局對稱疏朗,字體規整端莊,筆畫清晰有力、粗細均勻,仔細觀察會發現“德”字省去了“心”上的一橫,這是延續的明代官窯慣例。
整個器物鑄造精良,造型莊重挺拔、古樸典雅、端莊大氣,展現出高超的鑄造技藝與均衡的美學比例,既承襲了明代宣德爐的經典制式,又融入清代鑄爐的工藝特點。
這件“大明宣德年制”款銅香爐,既是明代宣德爐工藝傳統的延續,亦是清代時期社會生活和文化交融的見證,讓我們看到了文化傳承的拓展與延伸。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