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吳呂村訪問記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7-01

■馮建國

聞喜縣有個陽隅鎮,陽隅鎮有個吳呂村,吳呂村1098口人,就生活在稷王山的山腳下。村子三面環溝,一面臨坡,坡嶺相連,溝壑縱橫,掩映在綠樹蔭叢中,遠遠看去很有詩情畫意。抗日戰爭時期,吳呂村是著名的紅色革命老區,神出鬼沒、英勇善戰、讓敵軍聞風喪膽的稷山大隊就駐扎在這個村子里,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梁文英也是從這里走出來的一位革命前輩。

吳呂村歷史上很有名氣,有著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蘊,那座坐北朝南的后稷廟,創建年代至晚在元代時期。那孤傲的門樓挺立,滄桑的歲月鋪徑,表明在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和五十三年(1788年)均有修葺。后稷廟占地面積1600多平方米,中軸線上尚存的戲臺、水陸殿,均為元代遺構,至今依然聳立于世,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分珍貴。

吳呂村另一處文物景點是梁文英故居。故居位于吳呂村中央,占地300多平方米,建于清嘉慶初年,是一座典型的晉南民居四合院,具有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的雙重“身份”。隨著“七一”的到來,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我們一行百里奔波,懷著追尋革命前輩足跡的崇敬心情,緩緩走進梁老故居。

梁文英1912年出生于這座四合院里,并在這里度過了童年,后就讀于太原國立師范學校,1931年投身革命事業,后又進入山西縱死一隊,在太岳根據地堅持著艱苦卓絕的抗日斗爭。解放戰爭中,梁老先是參加臨汾、晉中、太原三大戰役,浴血奮戰,痛殲頑敵。根據形勢發展需要,在黨中央的指揮下,梁老率184師進軍大西北,又轉戰大西南,戎馬倥傯,長途奔襲,先后圍殲馬步芳,攻破成都,摧毀國民黨殘部在大陸的最后一個據點——西昌地區,擔任軍管會主任。解放以后,梁文英長期在云南省擔任領導職務,并受周恩來總理的派遣,出使老撾指導工作。改革開放后,他調京籌建中國法學會,任首屆法學會副會長、黨組副書記,直至1982年12月離休,為祖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2019年,梁文英兒子梁志俊義無反顧,將先祖的故居捐給村集體,在省文物局的指導下進行了維護和修繕。當我們走進故居的時候,看到的是文化的傳承,是歷史的演進。

故居的精華是那座寫滿了與風雨同行的門樓,無論從建筑上,還是文化上,都具有歷史風情和現實意義。門樓上刻有兩副對聯,一副是“光前須種書中栗;裕后惟耕心上田”,意思是莫忘耕讀傳家,常思光宗耀祖,將人們帶到一百多年前的農耕社會。另一副是“勤學立人行篤善;躬身豐家習儉素”,意思是勤奮學習,坦蕩做人,踐行忠誠,多辦善事;親身勞作,豐衣足食,樸素節約,蔚然成風。

小院不大,平日里十分靜謐,卻充滿了豐富的內涵。整潔干凈的院落環境,井井有條的設施擺放,告訴人們曾經的院主人,是一位勤儉樸素、持家有方的農家婦女,那一架生長茂盛的葡萄蔓,向人們講述著她嘔心瀝血、相夫教子的久遠故事。最有魅力的當是西廂房了,這里是梁文英出生和童年居住的地方,屋子里灶臺、土炕、案板、面甕等舊物,一下子將人們的思緒引向了曾經的時代,炕上的那張小桌,就是梁文英當年學習寫字用的。

歷史與現在,就像一條涓涓流水的小河,平靜而充實地向前流淌著。緊挨故居的西邊,是一座紀念館,坐落在一片樸實的民居中。時值盛夏,天氣炎熱,人們懷著肅穆的心情,走進故居,走進紀念館,回顧著中國革命的歷史征程。紀念館再現梁文英一生的革命生涯。展廳共分六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巨人立論,偉人掌舵。第二部分是習近平引領,山西率先。通過圖片和數字,讓人們展望到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和陽隅鎮跟黨追夢的片段。第三部分的內容是文韜武略,報國為民。主要是梁文英的生平事跡,展示其在革命崢嶸歲月里,對黨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第四部分是緬懷英烈,浩氣長存。告誡后人要時刻牢記為革命犧牲的人民英雄,踏著先烈的血跡奮勇前進!第五部分是家國情懷,融入奮進。通過圖片和文字,向人們展現出梁文英的家風家訓、行為風范,其中有我熟悉的武佩珍生前事跡。武佩珍是梁文英的兒媳婦,也是一位優秀的共產黨員,她生前追逐夢想,踏實做事,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我為她的事跡感動,專程采寫的《你這般執著到底為什么》一文,曾經發表在《中國稅務》等雜志?;仡欬h的百年征程,歷史的足跡就如同沙石貝殼般,點點滴滴散落在偌大的沙灘上,構筑起輝煌燦爛的歷史華章,也成為人類文明交融與進步的結晶。第六部分是傳承文化,攜手追夢。神圣的文化遺產,激勵著一代代人上下求索,奮勇向前,讓人們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不會有偉大中國夢的實現。那天與我一同前去的還有梁志俊先生,他是梁文英的長子,雖然已經八十多歲高齡了,卻依然是精神矍鑠、壯心不已,興致勃勃地陪我們走完了全程。他告誡我們,所有的過往皆為序章,所有的未來皆為可盼,重要的是要不懈奮斗。

告別吳呂村時,正是紅日當頭、陽光熾烈,氣溫達到30多度,由運城市關工委授發的“紅色教育基地”牌匾熠熠奪目,心中依然翻滾著洶涌的波濤。跟黨追夢,就是讓我們不忘黨的初心,賡續紅色基因,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先烈的求索,后輩的追隨,老去的是歲月,不變的是信仰,于是我想到詩仙李白的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也許這就是我們共產黨人前赴后繼、生生不息的優秀本色。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