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5-13
內分泌風濕免疫科副主任護師 周海燕
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為11.9%,糖尿病前期檢出率為35.2%,其中2型糖尿病是主要類型,50歲以上成年人患病率更高。糖尿病發生趨低齡化、長病程、并發癥多、健康危害嚴重和醫療支出費用高等特點。
糖尿病的危險因素主要與不合理膳食相關,包括長期高糖、高脂肪、高能量膳食等。今天,我們關注平穩控制血糖的8項食養準則。
合理飲食 吃動平衡
正常情況下,人體大約每天需要攝取的熱量主要根據人體的肥胖程度,以及運動量進行判斷。我們可以把自己的身高減去105,計算出理想體重。這一數值乘以30,就是每天需要攝入的熱量。比如,張阿姨身高160厘米,減去105,55公斤就是她的理想體重。55×30=1650千卡,這就是張阿姨每天需要攝入的熱量。如果運動較多,或者是體力勞動者,可以適當增加。
接下來,我們就要把熱量換算成具體食譜。按照蛋白質(占比15%~20%)、脂肪(占比20%~30%)、碳水化合物(占比50%~60%)進行分配。還是以張阿姨為例,她的每日建議食譜為主食500g,蔬菜1000g,牛奶200ml~300ml,瘦肉200g~300g,豆制品200g,植物油20g,平均分到3餐攝入就可以了。
運動可以消耗能量,抗阻運動有助于增加肌肉量,運動還可以增加骨骼肌細胞膜上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4)的數量,增加骨骼肌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改善骨骼肌細胞的胰島素敏感性,平穩血糖。
糖尿病患者可在進食第一口飯后,1個小時內運動為宜。每周至少5天,每次30分鐘~45分鐘,中等強度運動要占 50%以上,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中等強度運動包括快走、騎車、乒乓球、羽毛球、慢跑、游泳等。如無禁忌,最好一周兩次抗阻運動,如啞鈴、俯臥撐、器械類運動等,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
主食定量 粗細搭配
主食多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響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血糖生成指數(GI)是衡量食物對血糖影響的相對指標,選擇低GI食物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主食定量,多選全谷物和低GI食物;其中全谷物和雜豆類等低GI食物,應占主食的三分之一以上。全谷物、雜豆類、蔬菜等富含膳食纖維、植物化學物,GI較低,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維生素B2,以及鉀、鎂等礦物質,更耐饑餓,可有效減緩餐后血糖波動。
需要注意的是,不建議糖尿病患者喝粥。這是因為,大米、小米充分煮開后,化作糊精,升糖指數比較高,容易造成血糖波動。如果改變不了這一飲食習慣,可在煮粥時加入配料(紅豆、綠豆、蔬菜、肉類),熬制時間不宜過長,并在喝粥前吃點窩窩頭或其他食物,延緩升糖速度。
蔬菜充足 水果優選
蔬菜是膳食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體獲取維生素、微量元素及膳食纖維的重要來源。正常情況下,每人每天需要攝入500g的蔬菜就能滿足基本身體需求,其中深色蔬菜要占一半以上。日常可以選擇的蔬菜種類很多,但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胡蘿卜熱量比較高、土豆淀粉含量比較高,建議少食。
水果并非完全禁忌,合理食用既能補充營養,又不會影響血糖。需要注意的是,需要血糖平穩時進食。有個口訣“八九不離十,可以吃水果”,意思就是空腹測量血糖不超過7.8毫摩爾每升,飯后測量血糖不超過10毫摩爾每升時可以使用水果。建議在兩餐中間或者睡前吃。適宜水果有蘋果、橘子、柚子、草莓等。
優質蛋白 科學搭配
單純攝入蛋白質還不夠,科學搭配是關鍵。遵循飲食“紅綠燈”原則。綠燈食物(積極推薦):魚、蝦、雞肉。黃燈食物(可以少吃):豬肉、牛肉、羊肉,每天建議攝入100g左右即可。紅燈食物(不建議食用):肥肉、豬蹄、香腸及油炸類加工食品。
奶豆堅果 智慧加餐
奶類、大豆和堅果,這些食物是蛋白質和鈣的良好來源,營養密度高。在每天1600千卡~2400千卡的能量需求下,建議每天攝入至少相當于300g鮮奶及奶制品、200g左右的豆制品。素食主義可以適當加量。堅果富含必需脂肪酸和必需氨基酸,可以作為菜肴或零食,增加食物的多樣性。建議選取花生、核桃、腰果等,每天攝入15g左右即可。
清淡飲食 足量飲水
培養清淡口味,每日烹調油使用量宜控制在30g以內,食鹽用量每日不宜超過5g。同時,注意限制醬油、雞精、味精、咸菜、咸肉、醬菜等含鹽量較高的調味品和食物的使用。足量飲用白水(1500ml~1700ml),不喝含糖飲料并限制飲酒。
進餐順序和方式
調整進餐順序對控制血糖有利。養成先喝湯(菜湯),再吃菜,最后吃主食的良好習慣。同時,控制進餐也很重要。一般來說,一口飯咀嚼20次~30次再咽下對人體最為有利。照此推算,早餐建議用時15分鐘~20分鐘,午餐、晚餐用時30分鐘。
個性化管理和監測
有效管理和控制血糖平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糖尿病患者應將營養配餐、合理烹飪、運動管理和血糖監測作為基本技能。了解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和GI值,把自我行為管理融入日常生活中。堅持每天記錄飲食日記,監測血糖并記錄。
文字整理:記者 王耀 商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