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5-19
文物名片
主角:白瓷開光詩文瓷枕
出生時間:元代
尺寸:長32厘米、寬16.5厘米、高12.5厘米
藏寶地:鹽湖區博物館

歲月流轉,總有一些古老的器物,歷經無數個日升月落,能在時光褶皺里沉淀出永恒的詩意。鹽湖區博物館珍藏的白瓷開光詩文瓷枕,正是這樣一件別具韻味的器物。它不僅承載著往昔生活,更讓今時之人透過斑駁瓷面,觸碰到古人的詩心。
炎炎夏日,暑氣如潮。在沒有空調的古代,入睡成了一大難題。不過,古人憑借非凡的智慧,發明了瓷枕這一避暑神器。瓷枕內部中空,下端設有孔穴通風,光滑冰涼的釉面,枕上去清涼沁膚、爽身怡神,備受古人青睞。
這件瓷枕誕生于元代,將詩文與瓷藝巧妙交織。枕面上鐫刻的“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意境幽遠,短短十字,既道盡普通百姓生活中的詩意與本真,也側面描繪出盛夏夜晚瓷枕帶來的絲絲幽涼。瓷枕由平陽窯匠人精心打造,其長方形的古樸形制,更添幾分歷史的厚重感。“平陽”作為臨汾的古稱,平陽窯窯址位于今山西臨汾龍祠、峪里一帶,此地燒制的瓷器別具一格,能流通到運城一帶那是自然。
白瓷在當時極為珍貴,以白胎為底,施以透明釉后經高溫燒制而成。唐代,白瓷發展達到鼎盛,形成“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元代,純白瓷制作雖趨于低潮,卻借助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為明代白瓷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最難得的是“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這句詩,其出自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一般寫在百姓新婚使用的瓷枕上。元代百姓的生活雖沒有達官顯貴的奢華,卻有著質樸的煙火氣息。
夏日漫長,“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描繪的場景愈發鮮活。當五更的涼風拂過窗欞,男子們從睡夢中醒來,望著窗外尚未隱去的月色,心中惦記著田間待耕的土地。那半窗明月,映照無數個這樣的清晨,雖平凡,卻飽含對新一天的期待。他們扛起農具,迎著晨風走向田野,揮灑汗水,澆灌希望。這“千里月”,既是眼前之景,更是心中對富足生活的向往。
白日的勞作充滿艱辛,百姓們在田間揮鋤,汗水滴落泥土。傍晚歸家,婦女們忙著生火做飯,灶火映紅臉龐;孩子們在院子里嬉笑玩耍,老人坐在門檻上講述往昔的故事。此時,窗外明月緩緩升起,半窗清輝灑入屋內,為簡陋的居所添了幾分溫馨與浪漫。這皎潔月色,不分貧富,平等灑落在每一戶人家,讓平凡日子有了詩意的濾鏡。
夜深人靜,百姓們躺在瓷枕上,聆聽著五更的風聲。風掠過農舍屋檐、田間作物,也吹進了他們的夢鄉。白日的辛勞在風聲中沉淀,他們或許不懂高深的詩理,卻在“一枕五更風”中感受自然饋贈,于簡樸生活中尋得寧靜。瓷枕不僅是休憩之物,更似無聲知己,收藏著他們的疲憊與希望。
普通百姓的日子,柴米油鹽是主調,但枕上詩句里的月與風,讓生活有了別樣的韻味。他們在土地上耕耘,在煙火中穿梭,卻也能從半窗月色、一枕風聲中觸摸詩意。這是古代百姓的智慧:哪怕生活清苦,也能從自然中汲取美好,讓平凡日常因詩韻點綴,有了超越物質的溫暖與力量。
白瓷開光詩文瓷枕,這件看似普通的日常用品,因這一詩意鐫刻,即便歲月消磨了瓷身的鮮亮光澤,詩句里的清韻卻愈發悠長。這反映出,即便生活艱苦,元代普通百姓依然對美好生活充滿向往,不懈追求精神富足。他們在平凡日子里努力經營生活,傳承中華民族勤勞質樸的品質,讓生活充滿詩意。它不僅是實用器物,更將古代制瓷工藝與文人詩心巧妙融合。古人對天地的幽微思索,隨著窯火淬煉,永遠凝固在這一方瓷枕之上。 (記者 薛麗娟)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