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5-12
宋利平
還記得初見秋水亭時的震撼和驚喜,涌到嘴邊的是蘇東坡的那句“也知造化有深意,故遣佳人在深谷”。盡管過去了許多時日,但這一幕至今仍深深刻在腦海。
其實,這座位于萬榮縣城的寶鼎公園,我曾經游覽過。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季,陪母親和家人一起。母親腿腳不便,稍走了一會,就在長椅上坐下休息,讓我們自去轉轉。或許是天熱,或許是公園剛開放還未完善,加之擔心母親等待時間太長,我們只在公園前部分走馬觀花了一遍。印象中和尋常公園一樣,草木葳蕤、湖水泱泱、鳴泉漱玉外,并沒有特別引人入勝之處。
但是,這次從望見秋水亭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自己錯了。它像隱在深谷的佳人,蒙著一層薄霧似的面紗,唯有重新審視,才能發現其美。我為我遲來的發現,為上一次的失之交臂而抱愧。
此刻,秋水亭就矗立在公園東北的高丘上,四角重檐上翹,一周廊柱挺拔,八方榫卯彩繪。從平地望去,如振翅之鷹,凌空欲飛。穿過粉紅的海棠和紫色的丁香,穿過游園觀景的人群,我掩不住怦怦心跳,迫不及待地拾級而上。亭前扇形匾額上,“秋水亭”三個行書大字映入眼簾。駐足停步,我一遍遍咀嚼品讀,文風雅韻似乎從歷史深處裊裊而來。
王勃的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家喻戶曉,其家鄉就在現在的萬榮通化鎮。他一生坎坷,卻以詩文名冠初唐四杰,內容多是懷鄉之作,如“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歸”“此時故鄉遠,寧知游子心”等。如果說,這些還是鄉愁的寄托,抽象的抒情的話,那么,他的《冬日游汾陰送韋少府序》《夏日登韓城門樓寓望序》等詩文,則真切反映了他在家鄉的生活軌跡、人生聯系。通化不遠處,就是黃河和汾河,夕陽西下,鷗鷺高翔、野鴨翻飛當是尋常景象。誠如是,想他從容揮毫《滕王閣序》時,面對長江之水,胸中激蕩的應該是故鄉早就給他打好的草稿,給予他的壯思與豪情。所以,秋水亭正是故鄉對王勃的致敬。
當然,也有說法,“秋水”二字出自莊子的《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此篇探討了認知的局限和事物相對性的哲學問題。況且,公園內還有一靜亭和老子塑像,旁石上刻有“清靜以為天下正”。兩個亭子一靜一動,一俯一仰,遙為呼應,相映成趣。盡管,我沉浸在王勃的縱橫恣肆中,也還是愿意給秋水以多重意韻,多層想象。
環亭四面各有楹聯,出自本地風雅之士,書法飄逸,內容雅致。其中,“賞今閱古,讀一園詩畫;聽花問鳥,作半日神仙”,一聯最得我心。踱步亭中,抬頭仰望,滿目生輝:四壁吉祥紋路烘托,竹菊枝葉點綴,更有多幅國畫穿插。一亭之中,方寸之間,有山水風煙,有空谷回響,有百鳥爭鳴,有惠風和暢。撫欄四望,北有稷峰山勢巍峨,東見阡陌綠浪翻滾,西覽高樓市井祥和,南望建設熱土正酣,萬千景象盡收眼底。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此時,黃河浩渺,汾水揚波;飛云樓直插云霄,秋風辭弦歌不輟;軒轅掃壇,后稷稼穡……無數的景象、無數的傳說、無數的人物,仿佛借煙霞流云穿越而來,粉墨登場,共同在這片土地上耕耘奮斗,成就了萬榮的萬分榮光。
一陣游客的歡笑聲,將我拉回現實。俯瞰公園,寶鼎流云、雙湖映秀等景點次第排列,巧奪天工。繁花錦簇,游人星布。如果公園是一幅畫,秋水亭就是點睛之筆;如果公園是一首歌,秋水亭就是高音聲部;如果公園是一首詩,秋水亭就是詩眼所在。
秋水亭,我還會來的!“秋水印月”的意境,故鄉的召喚,牽著游子割不斷的鄉愁,都在等著我們下一次相遇。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