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3-11
□記者 薛麗娟 文圖
“北瞻斗極,南望龍門”,在古耿大地,有一處隱匿于鄉間的古建瑰寶,雖偏居一隅,卻名聲遠播,引得眾多歷史愛好者與藝術愛好者慕名而來,它就是河津玄帝廟。
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這座凝聚著古人智慧與信仰的廟宇,探尋其背后的傳奇故事。
廟宇架構之美

驅車沿著蘇北線,依照導航指引前行,抵達河津市樊村鎮上時,便一眼望見路西樊村那高大且華麗的門樓。穿過門樓進入村子,行駛不多時,“玄帝廟”路標映入眼簾。順著路標拐進一條小巷,一座古老而宏偉的廟宇赫然眼前。

廟前開闊的廣場上,立著寫有“明代瑰寶‘琉’光溢彩”的打卡立牌。透過立牌上的圓孔取景,恰好框住廟門口威風凜凜的石獅子;廟門前的臺階上,幾位老人正悠閑地聊天。這般景象,厚重歷史與時尚元素碰撞,古老建筑與湛藍天空映襯,讓人不禁怦然心動,迫不及待想要走近這座廟宇。
玄帝廟的總體布局極為完整,堪稱河東地區少見的規整廟宇。從南向北,依次排列著山門、香亭、正殿、圣公圣母祠。
跟隨文保員任永科,從山門而入。山門正門寬大,不僅是進入廟宇的通道,還俗稱前殿、過殿,創建于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殿內東西兩側塑有龜蛇二將護衛,一尊手舉鋼鞭,一尊手提鐵鏈,其后墻上的壁畫也是栩栩如生。
任永科介紹,原來的二將塑像,手臂均可以活動,甚至還設置了機關,后因故拆除。而山門外正南曾建有九龍壁,現已不復存在,但仍能想到昔日的壯觀。
過山門,一座二層樓閣撲面而來,上書“玉皇閣”,閣內曾有一尊一米高的玉皇大帝銅像。玉皇閣,俗稱香亭,創建于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分上下兩層,結構精巧。下層是磚窯過洞,周圍回廊匝柱;上層為閣,閣外也是回廊匝柱,木地板搭配外圍木欄桿,古樸而典雅。
“玉皇閣四角有通天木柱四根和廊柱12根,分別象征著一年四季和十二個月。”任永科說,“通天柱高11米,其中三根是直通的,有一根為二接柱,因木料不夠長,接了一塊,但因工藝精湛,修復的時候都沒有找到接口?!庇浾唠S行細細觀察了四根木柱,果真是“天衣無縫”。據傳,這些通天柱是由三個仗義和尚歷經艱辛,從黃河漂木運送而來,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勇氣。
繞過玉皇閣,便來到了玄武殿。據介紹,原來兩座殿宇之間曾修有僧院,東西各四間廂房,有紀念三個和尚功德的和尚殿,還有水井、鐘亭等。站在殿前的月臺,環顧四周,可以想象那時晨鐘暮鼓、香煙裊裊的景象。
玄武殿于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重建,殿內一尊玄武像端坐在神龕之中,身披黃袍,莊嚴肅穆。其左右兩側,周公與桃花二仙佇立,寓意為世人指引智慧與庇佑安康。
正殿之北,是圣公圣母祠,創建于明萬歷八年(1580),是為祭祀玄武帝的父母而建。殿內的坐像及壁畫雖是新建新繪,卻也不失當年風貌,而仰頭望去的梁柱、彩繪古韻滿滿,體現了當時的藝術審美。
祠殿外,一塊明代碑刻《玄帝廟記》,盡管文字歷經風雨侵蝕,卻記錄了修廟的相關事宜。其上文字串聯起的片段,讓后人仿佛目睹了先輩們建廟的過程,體會到他們的用心良苦。
琉璃華章之輝
玄帝廟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其琉璃裝飾,故而也稱琉璃廟。

現存的山門、玉皇閣、玄武殿、圣公圣母祠這四大主體建筑,周身皆由琉璃構件精心構筑而成。放眼望去,整個廟宇富麗堂皇、流光溢彩,堪稱河津灰陶琉璃藝術的博物館。

每個殿宇四角挑檐處的琉璃龍頭,威風凜凜,仿佛下一秒就要騰空而起;正脊兩端的鴟吻,龍口大張,盡顯威嚴;正脊中央的琉璃小廟,以及垂脊、戧脊上形態各異的仙人走獸,躍然眼前,引人遐想。其中,河津獨有的孔雀藍琉璃更是光彩奪目,那一抹獨特的藍,歷經百年風雨,依舊色澤鮮艷、釉面光滑,在初春的陽光下熠熠生輝。難怪玄帝廟能成為琉璃藝術領域的典范之作。
“天氣特別好的時候,陽光灑下來,建筑屋頂上閃閃發光,就像流水似的。”任永科描繪起這美景,令人陶醉。尤其是香亭,無論從哪個角度拍照都出彩。清晨縷縷陽光傾灑在殿頂琉璃瓦上,折射出灼灼光輝;傍晚余暉籠罩,又為其勾勒出寧靜古樸的輪廓。
每年,這里還舉辦民俗文化活動。農歷二月十五廟會日,恰逢太上老君誕辰,正殿前的月臺上說書聲、唱戲聲此起彼伏,臺下人山人海。到了農歷九月十六的樊村德孝文化節,更是熱鬧非凡,村民齊聚在此,振德風踐孝義,展現優良村風。當天,在廟內東側仍可見去年活動搭建的舞臺,還有墻上懸掛的紅色橫幅。
人文厚積之光
漫步在河津玄帝廟中,感嘆其規模之罕見。
廟宇東側,一排石碑佇立,特別引人注目,這些全是今人為修繕廟宇者所立的功德碑,彰顯著當代人對這處古跡的珍視與守護。
從留存的明代碑刻,到隨處可見的近代碑記,這塊土地上深厚的人文傳承清晰可見。古往今來,人們始終共護著這里。
據建廟碑文《玄帝廟記》記載,樊村玄帝廟的創基可追溯至明隆慶四年(1570),直至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才最終竣工,整個過程長達34年,占地四畝五分。而這漫長的建設歷程,是明代樊村任氏家族義民精神的生動體現。
“樊村自古繁華,當時戶分東西,姓氏唯任,是任氏東戶和西戶各捐出兩畝多地,眾人創基、集資、興建,才成就了這座宏偉的廟宇?!?/p>
若探尋背后的緣由,就不得不提及樊村的歷史。說起自己的村落,70歲的任永科滿臉自豪,打開了話匣子。這里曾是河津第一大鎮、第二大集市,即便現在村落人口已變為五六千,規模依然不容小覷。
尤其是明清時期,村里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僅任氏一族就涌現出道臺一人、知府一人、州同四人、知縣九人、武略騎尉二人、千總六人、監生近二百人……不僅如此,這里從唐代就形成了小集鎮,宋代逐步繁華,明清更是店鋪林立,糧店、飯店、票號、染坊一應俱全。其冶鑄業尤為發達,現存的甘肅蘭州大明寺大古鐘、西安碑林大古鐘、太原晉祠公園鐵旗桿、運城解州關帝祖廟鐵白鶴等,皆是昔日榮光的實證。
任永科的一番介紹,讓記者恍然大悟,怪不得來時看到的樊村門樓上的對聯寫道:“東道臺、西知府、南文魁、北武舉,輩出英才匡社稷;隋冶鑄、宋農桑、明庫厚、清貿商,時承偉業壯河汾?!边@副對聯可謂樊村輝煌過往的真實寫照。
耕讀、德孝、建筑等多元文化,與義民、奮斗、誠信等精神交織,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也正是如此深厚的歷史記憶,這座古廟才有機會留存至今,2013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玄帝廟,不單呈現了精湛的建筑技藝,是人們宗教信仰的寄托之地,還是古耿大地文化傳承的物化見證。往昔的輝煌與未來的憧憬在此相連,延伸出無限可能,吸引著無數人前來探尋其深邃底蘊。愿這座琉璃輝映下的歷史瑰寶,繼續散發迷人光彩,書寫動人的文化長卷。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