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3-14
□趙波

鹽池東、中、西三十鋪(圖片出自1915年河東鹽池全圖,現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
一
運城鹽池古稱“鹽販之澤”,它幅員廣闊,資源豐富。“唐有鹽池十八,河東居其五,而有東西兩池之稱。在安邑者為東池,在解州者為西池,迄今池廟內猶奉東西二池神。”(清《河東鹽法備覽》卷一·鹽池門)東池自古以來(鹽池最東邊大堰以西的鹽畦)有一條黑河,古人稱之為“產鹽之母”。它橫貫東西,下接鹽層,水中含有大量的鹽分,是食鹽曬制原料鹵水的最基本來源。水質好、貯量大,曬制的食鹽質量高、成本低,成為東池鹽畦、鹽產、鹽廠、鹽號、鹽商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東池鹽畦叫“東阡鋪”,老鹽工俗稱“東灣鹽”,按今地質報告名稱為:東灘礦區和界村礦區。在東阡鋪有數十家私人“鹽號”“鹽廠”,如:“景德馨”“喬宥”“周宗賢”“姚長盛”“劉永錫”等,其中“卞合興”(原址在原鹽化局老五廠二工段)鹽號,不論從人員、資本、產量、質量、鹽畦數量都是首屈一指。卞合興私人鹽號資本雄厚,鹽工眾多,由于地處東池富礦區,鹽產顆粒大、產量高、銷售地域廣,食用既咸又香,味美可口,在山西、河北、河南、陜西、甘肅等地消費市場口碑贊譽有加。鹽業生產給卞合興帶來了巨大的營業收入和紅利。
“卞合興”成立時間不詳,由運城著名的鹽商羅氏家族成立。羅家祖籍山西省介休市張蘭鎮,明代遷居到商賈云集、物流繁華的稷山縣楊趙村。遷至稷山的羅家第一代(即羅眉仙的曾祖父)曾在江西經商,開一家當鋪,屬晉商的一支。當年開當鋪的羅家小伙寫得一手好字,由他自己撰寫的一副對聯懸掛于當鋪外,被路過的一位稷山籍葛姓官員看到,這位官員對小伙子的字及楹聯大為贊賞,遂將自己的女兒許配于他。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江西遍地戰火,為了生存,開當鋪的羅家小伙獨自一人從江西逃回山西介休老家。當時,南方烽火連天,交通相對閉塞、信息不暢的山西卻比較太平。介休的羅家親友對羅家小伙獨自一人逃回山西很不以為然,大家懷疑小伙是變賣了當鋪想獨吞羅家財產。被誤解的羅家小伙眼看在介休老家難以立足,一氣之下,投奔到稷山楊趙自己的岳父家,便在稷山安家落戶。以后羅家憑借販運、經銷運城鹽池鹽業,產業逐漸發展壯大。
清末,羅家子弟羅可桓,字公玉,號“稷東野人”,1873年生于稷山縣楊趙村,幼年好學,其曾祖父羅桂便送他到介休“綿山書院”讀書。1900年他曾經準備東渡日本留學,準備啟程時,因故未能成行。羅可桓于綿山書院肆業后,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高中舉人。他工詩文,尤以書法享譽一時,在晉南無論公私藏家仍多有其書跡收藏或流傳于世,并著作有《稷東寓公詩抄》八卷,有民國十五年(1926年)介休羅氏鉛印本流傳于世,至今山西博物院存有他的書畫手跡、真品。運城市鹽湖區圖書館也保存著他的《稷東寓公詩抄》。
羅可桓學識淵博,加上祖上經商,繼承祖業后,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成為巨商富賈。羅家當年在運城置辦房產,曾經是運城城區老東街大戶之一,建有老宅。老宅臨街處為樓,中間為廳,后邊為室院,院內雕梁畫棟。
二
民國時期,羅可桓之子羅眉仙在山西大學堂(山西大學前身)畢業后,擔任過山西天鎮縣、繁峙縣縣長,后因戰亂回到稷山。為了生計,他來到運城,接手祖上基業經營鹽號卞合興,之后在聞喜、萬榮、新絳、河津、稷山等地開有鹽店、藥店,還經營“裕成源”錢莊等多家字號。據說,羅家人從運城到太原辦事從不住別家客棧,都由自家字號安排招待。當年在老東街羅家閣樓上的鹽帖(相當于今天的貨物出庫單)就堆滿閣樓。那種用雕版印刷的綿(麻)紙鹽帖,每張上都印有“出鹽1500擔”字樣。由此可見,當年卞合興鹽號生意規模之大。當年裕成源錢莊門面的匾額很厚很大,比現在普通辦公桌桌面還要寬大,上邊陰刻有字。
羅家鹽號經營得如魚得水,民國時期達到了鼎盛。此時,卞合興資金規模即達到了12萬銀圓(股金),每股1000銀圓,常年固定工人二三百人,產鹽旺季還起用一些臨時季節工,包括長工和短工。在鹽池東灣鹽廠老字號,還有兩三座古式院落和一幢全木制二層小樓,甜水井一眼,院內的多棵柏樹約有二三百年歷史,現已毀。
卞合興每年農歷二月初一立場操練鹵水,鹽的曬制用水主要是老灘水、滹沱水、井水。這三種鹵水濃度不一、含鹽量不等,而曬鹽的飽和鹵水濃度,一般要求達到28%~30%。因此,曬鹽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是操練鹵水,經過蒸發操練,使之達到飽和的程度。通過幾道蓄水池過濾,不斷去掉雜質,使鹽的質量大為提升。一般食鹽結晶約為7天,其流程為:飽和鹵水灌畦——結晶曬鹽——放母液水——產鹽——清池整修——上水復制。這樣周而復始,每年大約可產12次之多。放水后經太陽暴曬,把水分蒸發了,主要是到了四、五、六、七、八月間就生成了顆鹽。然后把鹽堆成大堆子(料堆),即可外運售賣。到了農歷八月十五前后,鹽場鏟鹽完工,屬于季節性生產。卞合興所處位置正是運城鹽池產鹽資源最多的地方,一斤水可以曬鹽四五兩,加之管理規范合理,經營效益非常好,每年可產潞鹽450萬公斤。
卞合興的大掌柜、二掌柜和先生負責管行政和財務。老和尚、二掌柜負責技術管理。他們對何時放水、練水、結晶、鏟出、成料,再循環鏟鹽都有一套成熟的辦法。老和尚不僅懂鏟鹽技術,還會看氣候,預測氣象變化,以便更好地安排食鹽生產。所以,掌柜不但吃飯時必須等他到席才能開飯,而且還讓他坐上席,身邊還有小伙計專門侍候,夏天搖扇子、遞毛巾擦汗,冬天專門搬火爐取暖,小心翼翼,不敢一絲怠慢。他們的收入都很豐厚,年薪為100銀圓~400銀圓。每到年終,掌柜的要做決算,算出純利,然后按股票多少分紅。
三
卞合興老字號的鹽業生意給羅家帶來了巨大的財富,羅家秉持“利以義制,名以清修”的鹽商精神,回報鄉梓,回報社會,在稷山楊趙興學修路,造福于民。每當青黃不接之時,羅眉仙總要派大車往老家稷山楊趙運去大量白面,供村里貧寒人家生活。為了讓村里的孩子們有學可上,羅家還建起了一所義學“文達小學”,免費供村子里的孩子讀書。羅家當年不僅蓋起了學校,而且還定做了50套標準課桌椅,供學生使用。只要到義學上學的學生,學習用具全部免費使用。羅家還出資請了4位先生在文達小學執教。
抗日戰爭時期,卞合興東家羅眉仙還多次資助八路軍抗日游擊隊。后因躲避戰亂,遷居西安定居,之后又返回運城。1980年羅眉仙先生八十高齡離世。
作為明清以來的鹽商老字號,卞合興是眾多運城鹽池鹽商老字號的一個縮影。在現在流傳下來的鹽商史料中,明確記載鹽商敬奉、崇祀關公,分析其原因不僅是因為關公是運城同鄉,更重要的是關公是忠義的代表、忠義的化身、忠義的踐行者,是“義存高遠、以義制利”的典范。鹽商老字號卞合興便秉承了這一傳統和理念。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