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間:2025-02-19
楊穎琦
正在熱映的春節(jié)檔電影中,除了《哪吒之魔童鬧海》之外,還有懸疑喜劇的“唐探”系列如約與觀眾見面。
在系列電影中,《唐探》系列一直占據(jù)著獨特的坐標。從熱鬧非凡的曼谷街頭,到繁華喧囂的紐約都市,再到古韻與現(xiàn)代感交織的東京,《唐探》以其獨特的喜劇懸疑風格,收獲了無數(shù)觀眾的喜愛。這一次,作為《唐人街探案》系列電影的前傳,電影《唐探1900》將故事舞臺搬到了1900年位于美國舊金山的唐人街。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和地域背景,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喜劇與歷史相互碰撞、交融的奇妙觀影體驗。

影片講述了兼任中醫(yī)和翻譯官的秦福與華人阿鬼因一起白人女子被害案意外相遇,二人組成“唐人街神探”組合,共同為華人企業(yè)家白軒齡之子白振邦洗刷殺人嫌疑的探案故事。這一次的探案不僅充滿了懸疑色彩,還巧妙地將華人在異國他鄉(xiāng)的身份認同、社會歧視等深刻主題融入其中,讓觀眾在享受推理樂趣的同時,也能引發(fā)觀眾對歷史和現(xiàn)實中種族、文化等問題的深度思考。
電影一開場,充滿歷史氣息的畫面迅速將觀眾拉回到那個動蕩的年代,彼時的中國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遠在美國的華人同樣遭受著不平等的對待。影片高度還原了1900年舊金山唐人街的風貌,從精致的布景到考究的服裝道具,再到光影色調(diào)的運用,都展現(xiàn)出那個時代的獨特氛圍,讓觀眾仿佛走進歷史,置身其中。
隨著劇情的推進,觀眾驚喜地發(fā)現(xiàn),影片宛如一幅徐徐展開的歷史長卷,向觀眾講述那個熟悉又陌生的故事。
從太平洋鐵路華工的艱辛勞作,到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對華人的殘酷壓迫,影片中處處都能看到歷史的真實傷痕。這些歷史元素并非是生硬地植入,而是融入抽絲剝繭的探案過程中,通過角色的命運、情節(jié)的推進,自然而然地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
影片中,國家處在內(nèi)憂外患之中,無數(shù)華人背井離鄉(xiāng)、被迫前往美國討生活;美國排華法案像一道沉重的枷鎖,束縛著在美華人的生存與發(fā)展;革命團體的成立和仁人志士的奔走,點燃了民族覺醒的星星之火;華工們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修建鐵路,用血肉之軀筑起了他國的鐵路……影片巧妙地將中國史與美國史交織融合,把緊張刺激的探案故事、詼諧幽默的喜劇元素及深沉的家國情懷熔于一爐,通過唐人街的一群人和一系列事件,展現(xiàn)了海外華人在那個時代的生存狀態(tài)與家國情懷。
“美國的鐵路是華人修的,但他們的法律卻容不下華人站著活。”當面對排華法案和美國人的刁難時,協(xié)盛堂堂主白軒齡在法庭上慷慨陳詞、據(jù)理力爭。這抗爭不僅是對自身及眾多華工不公待遇的控訴,還是對家國命運的擔憂與關(guān)切。他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表情,都讓屏幕之外的觀眾深刻感受到了那個時代華人的無奈與不屈。
影片還刻畫了許多為了“救中國”而努力奮斗的人物形象。一向懦弱的晚清大臣費洋古在聽到“清政府沒了”時奮起反抗,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發(fā)出了“救中國”的吶喊;為了推翻腐朽的清政府,臺上表演魔術(shù)戲法的金陵福,臺下卻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偷運槍支;被各路人士追殺的革命者鄭仕良始終相信“早晚有一天,我們會成為最強大的國家”;還有普通的華人百姓,雖然力量微薄,但也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為國家的命運擔憂……這些人物的存在,讓影片的歷史敘事更加豐滿,也讓觀眾深刻體會到了在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海外華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與熱愛。
觀影過程中,有一句話令筆者印象深刻:“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保護著。”這些人是那個艱難時代中華大地上最勇敢無畏的脊梁,他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挺身而出,用熱血與生命抵御外敵、守護家園。
“先別把美國的戶籍撕得太早,等學到他們的本事再撕也不遲。”電影中這句臺詞恰似近代中國“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歷史回響。我們將那些歷史傷痛銘記于心,但目光也應始終望向未來。“落后就要挨打”是曾經(jīng)多少血與淚換來的慘痛教訓,“真理只在劍鋒之上,尊嚴只在大炮射程范圍內(nèi)”道出了國際社會殘酷的現(xiàn)實。如今,中國智造、“China Travel”等在全球圈粉,頻繁成為外國網(wǎng)友熱議的焦點,我們早已不用重蹈當年的覆轍。
當喜劇撞上歷史的褶皺,它以喜劇之力拂去歷史中的塵沙,消解其中的苦難。喜劇元素為沉重的歷史敘事增添了一抹輕松的色彩,讓觀眾在感受歷史的沉重與悲壯的同時,也能在歡笑中得到片刻的舒緩;而歷史敘事則為喜劇提供了更加深刻的內(nèi)涵,讓喜劇不再僅僅是簡單的搞笑,而是具有了更深層次的意義。
在社交平臺上,一句“文科生不語,只是一味地共鳴”被刷上電影相關(guān)熱搜。作為文科生的一員,當歷史課本上的一張照片、一段歷史變成了如今大銀幕上活生生的人、生動的故事,年少學習時的那顆“子彈”正中我們的眉心。“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們在光影流轉(zhuǎn)中親歷歷史,也在光影中汲取向上向前的力量,奔向更遠的未來。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quán)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quán)轉(zhuǎn)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