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2-26
記者 韓維元
冬日的午后,暖暖的斜陽灑在聞喜縣薛店鎮北張村藥食同源康養基地。窯洞里,幾位游客圍坐在火爐前,一邊品嘗著柴火藥膳雞,一邊聊著天,窗外是聞喜縣古八景之一的“北垣秋柿”。
作為聞喜縣唯一的山西省鄉村振興示范村,北張村在千方百計做好“藥文章”,不斷延伸中藥材產業鏈條,打造集種植、加工、營銷、康養于一身的中藥材產業新格局,推動中藥材產業與旅游業深度融合的同時,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通過“支部+合作社”“農戶+基地+合作社”等方式,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活力。
北張村以丘陵旱地為主,晝夜溫差大,四季分明,這為中藥材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村里曾經探索了多輪產業結構調整,先后種過棗樹、蘋果樹和柿子樹,都因各種原因無果而終。直到2000年左右,我們發現黃芩、遠志、柴胡等中藥材不僅耐旱而且便于管理,村民才逐漸開始大規模種植。”北張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薛國凱說,“現如今,中藥材產業早已成為帶動村民穩定增收的支柱產業,全村3600余畝耕地,90%都種植中藥材,僅此一項,年收入近2000萬元。”
走進位于北張村的聞喜縣京藥中藥材專業合作社,工人們正在有序對中藥材防風進行分揀、烘干、切片。包裝好的防風一車車從這里發往全國各地的藥材市場和制藥企業。
聞喜縣京藥中藥材專業合作社屬于薛店鎮北張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它的成立離不開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工作的推動。薛國凱回憶說:“當時,為推動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的創建,省、市、縣共配套資金1250萬元,一部分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如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及排水設施建設等。另一部分用于產業發展,其中就包括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聞喜縣京藥中藥材專業合作社和北張村藥食同源康養基地。”
占地1公頃的聞喜縣京藥中藥材專業合作社,包括1300平方米的車間和倉庫,設有中藥材加工區、晾曬區、倉儲區,目前主要進行中藥材初加工,包括晾曬、清洗、蒸煮、切片、烘干、色選等,年可加工黃芩600噸左右,柴胡、遠志各300噸左右。
“近年來,我們以黨建為引領,采用‘支部+合作社’‘農戶+基地+合作社’模式,為村民提供中藥材產供銷一條龍服務。”薛國凱介紹,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20余萬元。同時,合作社還帶動了全村50余名村民就近務工。
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中,北張村積極動員黨員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以實施整村“清化收”、“五面紅旗”創建等為契機,緊密結合實際,明確了“建強班子、盤活資源、多種經營、回報居民”的發展思路,為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組織保障。
為進一步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北張村以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為契機,通過挖掘知青文化、特色剪紙、土布文化、土窯洞等地域文化,投資200余萬元建設了知青文化園、土布體驗館、知青大舞臺等,配套藥膳餐飲和晉南民居,形成融吃、住、游為一體的藥食同源康養基地,成為美麗鄉村一日游精品打卡地。
“目前,我們這個康養基地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10萬元收入。”薛國凱指著遠處的一條羊腸小道說,“下一步,我們還要對基地進行提升改造,一方面把羊腸小道打造成沿溝健康步道,對村里抗戰時期地道遺址進行保護性開發,大力發展紅色主題游,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在康養基地新建玻璃棧道,通往對面孔夫子廟。屆時,游客可以在這里品養生茶、吃養生飯,領略文化底蘊深厚的新北張。另一方面創新園區的運營模式,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方式進一步帶火園區,推動集體經濟再上新臺階。”
在此基礎上,北張村還通過建設紅白理事宴廳,在集中承辦村里紅白喜事的同時,也可用于日間照料中心運營,既解決了村里孤寡高齡老人吃飯的問題,每年還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5萬余元。同時,北張村還搶抓機遇搭乘電商“快車”,利用聞喜北垣中藥材優勢,建立電商銷售互聯網,積極拓寬線上中藥材銷售渠道,涵蓋剪紙、黃芩茶、土蜂蜜、手工土布等特色產品,在各種惠農政策的加持下,村民人均收入達到1.7萬元。
如今的北張村,以藥富民、以旅興村,經濟搭臺、文化唱戲,農旅融合,村興民富,勾勒出了一幅和美鄉村的美麗畫卷。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