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2-18
□楊穎琦
屏幕里,作惡多端的罪犯被抓獲,積壓已久的案件終于告破,為案件奔波數年的基層刑警喜極而泣;屏幕外,被改編的真實案件一次次被搜索,觀眾跟著主角一起破案。這部收視、口碑屢創新高的電視劇《我是刑警》成為近期最熱門的影視作品。

電視劇《我是刑警》以真實案件為藍本,從20世紀90年代起筆,在30余年的時間跨度中,通過15個具有時代烙印的典型案件串聯起我國基層刑偵的發展脈絡,揭秘諸多刑偵要案的偵破過程,真實展現了一線刑警的辦案歷程和成長軌跡。
作為一部刑偵劇,劇中不乏大案、要案、積案,但如同樸素的劇名一樣,《我是刑警》既沒有一味地追求懸疑感,也沒有開“金手指”一般的主角,其中真實的場景和破案過程讓觀眾直呼“有老刑偵劇的那個味道”。電視劇聚焦刑警的真實生活,用現實主義的敘事手法和類紀實的拍攝風格,將每一個破案過程的復雜性、緊迫感及遭遇的困難如實表現,并成功刻畫了一群忠于職守、負重前行的基層刑警群像。
“真實”是觀眾評價《我是刑警》時使用最多的詞,而作為一部刑偵紀實劇,《我是刑警》做到了真實事件與戲劇沖突的平衡,真誠回答了片頭“當警察為了什么”的提問。
電視劇開篇案件“西山礦案”就以“鶴崗1·28大案”為原型。在劇中,犯罪分子不僅將同伙毀尸滅跡來破壞線索,還男扮女裝誤導警察辦案方向。在那個技術相對落后、沒有視頻監控、法醫技術尚不完善的年代,偵破條件不足讓偵查陷入僵局,緊張的氣氛讓觀眾即刻入戲,誰都為屏幕里的刑警們捏一把汗,希望早日抓到真兇。
除此之外,細心的觀眾還發現“張克寒案”中張克寒最終被擊斃倒地時的姿勢,與案件原型被擊斃的現場照片完全一致;“清江兩案”中,劇中人物也如原型刑警一樣,冒著大雨、淌著河水搜尋關鍵證物……
此外,劇中還用一個個案件串聯起我國刑偵技術的發展演變。在“西山礦案”中,雖然提到了對現場遺留的彈殼、雷管等進行檢測,但因為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限,無法迅速鎖定嫌疑人,對嫌疑人的排查和比對還需要依賴人工;到了“半枚血指紋案”時,先進的圖像分析系統大大提升了指紋比對工作的精度,計算機輔助分析技術也已參與辦案;在后期的案件中,新成立的信息情報中心開始發揮大數據的強大功能,在案件偵破時甚至比法醫報告更快鎖定真兇;心理測試技術更是在提供證據、完善訴訟流程方面發揮著作用……這些刑偵手段的迭代升級,正是時代科技發展的生動寫照。
但無論技術如何更新迭代,面對塵封多年的積案,是刑警們的堅守才讓真相重見天日。在劇中,一件復雜案件常橫跨好幾集,案件的時間跨度更是長達18年甚至28年,可即使碰再多的壁、走再多的冤枉路、經歷多少次地推倒重來,刑警們也絕不輕言放棄。正是這份堅守與對真相窮追不舍的本能,讓案件撥云見日,更引發觀眾對正義與真相的強烈共鳴。
民警秦川在警校“重造”,畢業后入職刑警隊,帶著在學校學到的專業知識深入實踐,并敢于在權威專家面前發表自己對案子的看法。法醫雷修平在煥然一新的多媒體教室里授課,講述新技術與傳統刑偵技術的應用思辨。刑警子弟曹陽、葉海平也傳承了父輩的刑警精神,用自己所學為國家刑警事業發展助力……在刑偵技術不斷進步和發展的歷程中,是無數基層刑警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向前。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風霜雨雪搏激流……”當劇里劇外再次響起熟悉的《少年壯志不言愁》,觀眾似乎又被拉回了從前那個年代。對于刑偵劇的記憶,除了那些窮兇極惡的兇手,更多的是在追兇路上一直奔波的無數一線刑警。正如觀眾所言:“真實世界沒有萬能英雄的劇本。”“如今敢深夜走在街頭,千言萬語感謝他們的艱辛付出,感謝時代和技術的進步……”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