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2-14
□韓紹敏
一
條山之南,黃河東流,山河之間,有地曰洪池。洪池雖地處相對干旱的黃土高原,卻無缺水之憂,況兼山南水北之陽氣,光照充足,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然皇天后土又滋養了淳樸的民風,因而演繹出一段“虞芮先相訟后讓畔”的歷史佳話。
憑借充足的光照條件和顯著的晝夜溫差,20世紀90年代初,在平陸縣委、縣政府調整產業結構的號召下,洪池一帶十里八村都種起了蘋果,個頭雖不大,但面光、色正、味甜。山坡地帶發展果林業,既能防治水土流失,又可增加收入,生態和經濟兩兼顧。
起初的幾年,村民們確實嘗到了種果樹的甜頭,腰包鼓起了,笑容綻放了,滴落在泥土中的汗水也發出快樂的聲響。但是,隨著果林面積不斷擴大,蘋果產量日益提高,人們很快發現,蘋果的質量并沒有多大變化,但價格卻大打折扣,豐產難以豐收,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交通不便、市場狹窄、幾近飽和。
種果樹真走到窮途末路了嗎?有個人偏不信這個邪!
同樣都是崎嶇不平的山地,源自中條山腹地無數條大大小小的澗水為什么能匯聚成流,最終歸入大海成了波濤?這個答案很明顯,因為有條大河在做引導。
這個不信邪的人,在家鄉果業發展的時代潮流中,他就想做這條大河。
他叫張安康。
二
張安康,是洪池鎮坑底村一位普通卻又不普通的村民。說他普通,是他的相貌憨厚、實在,衣著平常、隨意,與其他村民別無二致,住的房子更是簡易,甚至不如別的村民;說他不普通,是他的膽略遠大又緊貼地氣,行事果敢卻不失柔情。
如今全身心投入在果業發展上的張安康并不是洪池最早一批種果樹的農民,他當時有一份應該算是很體面的工作——鄉鎮某化工廠車間主任。但是,一個場景讓他做了改行的決定,開弓沒有回頭箭,從此他在振興家鄉果業的路上摸爬滾打,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那是一個初春的早上,張安康從廠里出發準備回家轉一趟。一路上,清風柔和,鳥雀婉轉,路邊的枯草叢里已探出翠綠的嫩芽,昔日里灰黃的山野不知何時也悄悄披上了一層淡淡的青紗,“遙看近卻無”。
張安康心情很好,一是好久沒回家了,二是生機勃勃的春景讓他心里升起了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春天來了,萬物復蘇,農民們又開始在田地里耕作,播種新一年的希望,期待金秋的豐收。
可是一路走來,他越走越心慌。往年這個時候,路兩邊的果樹地里,村民們早就忙碌起來了,給樹去除病斑、追施化肥、復剪刻芽等。而現在,視野之內,只是一片茫茫的果樹林,其間半個人影也沒有。繼續走,終于看見一個勞作的村民,還是熟人,叫張營業。
張營業是殘疾人,正在地里勞動。張安康一陣興奮,可他走近一看,張營業竟是滿頭大汗地在刨樹。詢問之下,才知道不光是張營業,好多家積壓的蘋果都賣不出去,眼看春播將至,果樹需要投資卻看不到希望,還不如刨了另種其他,張營業家缺乏勞力,只能拖著病殘之軀早早動手。
張安康也是農民,自然知道蘋果樹從栽植到掛果,不光耗時長,每年還得管理和投資,老百姓辛辛苦苦地付出,就這樣刨掉豈不是太可惜?于是張安康趕忙阻攔說:“果樹收益還是比莊稼強,別著急刨,果商不來找咱們,咱們可以出去找果商。你放心,咱們的蘋果能賣出去的。”
作為一名退伍軍人、共產黨員,張安康在村民中是有一定威望的,沒有一個人真心想刨樹,于是大伙都把期待的目光投注在張安康身上。
三
天下之事從來都是說來容易做來難,但洪池自古乃禮儀之地,言必行,行必果。張安康不顧家人反對,先破釜沉舟自斷后路,辭了化工廠的工作,自籌資金,開始下江南,找果商。
現實比想象要難得多。兩個多月時間,張安康五下江南,均無功而返,籌備的資金也所剩無幾,合伙人也萌生退意。
但張安康卻義無反顧地再次出發了。
這次更慘,身無分文,果商卻仍“遙遙無期”,為掙路費張安康在車站干起了搬運工。苦心人天不負,湖南果商胡大明出現了。
市場上供需都不缺,缺的只是機緣。兩人一拍即合,張安康返回家鄉后,著手收購鄉親們積壓的蘋果,第一家就是張營業家。這位困苦的莊稼漢臉上終于綻放出了笑容。
從此,張安康走上了為果農銷售蘋果之路,一干就是20余年。
如今,張安康每年經手的蘋果大約3000萬公斤,廠房面積達到5000多平方米。他創辦的平陸縣躍飛果品進出口有限公司帶動了300多人就業,一天的流水就有幾十萬元。
發了,發了,富了,富了,在想象中腰包高高鼓起的應該是張安康,但你若親臨現場,就會發現真正富起來的是四鄰八村的鄉親們。
當初張安康辭職經商,就是為村民們的蘋果尋找銷路,解決“有果無市場、致富無門道”的難題,圖的就是讓鄉親們腰包鼓起來。這么多年來,張安康始終堅守著這一初衷,把心思和精力全部用在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上。他的公司直接帶動300多名鄉親村民就業,許多無法外出打工的中老年人都在公司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每人每年幾乎都能增收3萬多元。除此之外,間接就業的人數,諸如與公司有業務往來的果汁廠、紙箱廠、運輸車隊及收購客商等,則多到難以計數。
給村民提供工作崗位,只是張安康帶領大家一起富的一個方面。村民們最感激的是張安康讓大家的蘋果賣上了好價錢,尤其是個頭比較小的蘋果或落果,送進果汁廠多是五六毛錢一斤,而張安康則以八毛甚至一元一斤收購。
讓利于民,惠民于心,這就是張安康質樸的情懷。都是鄉里鄉親,哪怕自己在創業上求爺爺告奶奶作難,他都不忍心再看到類似張營業佝僂著身子含淚刨樹的心酸場景。
四
一人富了不叫富,共同富裕才叫富;腰包鼓了不叫富,物質精神一齊富。
張安康雖然沒有很高的學歷,但社會本身就是一座很好的大學。他也許沒有聽過馬斯洛的名字,卻深諳“需求層次理論”的真諦,何況洪池自古民風淳樸,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只是因為生活困頓,才難免滋生出一些雞毛蒜皮的糾葛紛爭。
家和萬事興。張安康以一己之力為農村眾多的閑散勞動力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有了工作的忙碌,有了掙錢的渠道,生活中自然也就少了許多斤斤計較、吵吵鬧鬧,家庭和諧,鄰里和睦,村里面的不良習氣明顯少了好多。
當然,張安康不僅關注村民們的小家,作為一位有擔當的企業家,他在拓展其公司規模的同時,也把他的關愛之心拓展向社會這個大家。他修廣場、筑舞臺,組建鑼鼓隊表演,邀請蒲劇團唱戲,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增強農村的文化氣息。
所有這一切都需要資金支撐,但生意場上波譎云詭、變幻莫測。去年,公司出口業務受阻,張安康非但沒有賺到錢,還賠了100多萬。而那時張安康剛和幾位老黨員商量,準備把村南那片雜草叢生、樹木亂長的破爛窯洞規劃建成廣場、舞臺,僅舞臺的建造預算就達36萬。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張安康可以在自己的吃住用度上將就,但在村里的公益事業上毫不含糊。他耐心說服親人,動員家屬籌措資金,又親自駐守工地,像守護新生兒一樣看著廣場和舞臺一步步從動工到建成。兩個多月的時間,張安康瘦了20斤。
季布無二諾,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張安康為村民辦事,從來不瞻前顧后、畏首畏尾,他啥都不圖,認定的事情,再難也要去做,“不干不行,說話要算數,要不丟不起那人”。
此外,張安康還經常給村里老年灶捐款,重陽節給老人發雞蛋、買衣服鞋帽,給老人送夏涼被,請老人喝羊湯……共富腳步馬不停蹄,德孝文化再譜新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張安康不是一個能說會道的人,卻是一個踏踏實實做事的人。走進洪池鎮坑底村,人們最津津樂道的一句話就是“村里有老張,大伙享安康”。
洪池鎮南,大河奔騰,引導萬千溪澗東流入海;洪池鎮上,老驥伏櫪,帶領鄉親鄰里共赴小康。3000年前,虞芮二君開啟了禮讓和諧的文化篇章,而今,山村赤子又在續寫著仁義德孝的大愛故事,讓人間真情合著黃河的波濤一齊脈動,在古虞大地上生生不息!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